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2014 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 636463 億元,首次突破 60 萬億元,同比增長 7.4%,以美元計,亦首次突破 10 萬億美元大關,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又一個"10 萬億美元俱樂部"成員,同時 GDP 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67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844 元,比上年增長 9.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489 元,比上年增長 11.2%. 但另一方面,中國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很突出。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2003 為 0.479,2004 年是 0.473,2005 年 0.485,2006年 0.487,2007 年 0.484,2008 年 0.491. 然后逐步回落,2009 年 0.490,2010 年 0.481,2011 年 0.477,2012 年 0.474. 2009 年后,所以基尼系數有所下降, 但仍超過 0.40 的國際警戒線。 從區域 GDP的 角度看 ,2000 年, 處 于東部沿海的廣東省的 人 均 GDP 為12741.3,而同期的處于西部的青海的人均 GDP 為 5,138 元,廣東是青海的 2.5 倍;2012 年,廣東省的人均 GDP 是 54096,而同期的青海為 33023,雖然差距略有縮小,但廣東仍然達到青海的 1.6倍。
那么, 中國的貿易開放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嗎?如果是,又是通過什么方式起作用的?作為區域發展戰略提出者和執行者的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控制這種想象? 這就是本文提出并要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貿易開放的現狀
下圖描述了中國 1991-2013 年期間中國的進出口總額、進口額、出口額及其變化趨勢。 在這期間,中國無論是進出口總額,還是進口額及出口額,都處于增長趨勢。 從時間上看,1991-200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增長較為緩慢。 1991 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7225.8 億元 ,其中 出口額為 3827.1 億元 ,進口 額為 3398.7 億元 .
到 2001 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達到 42183.6 億元,10 年間增長了5.8 倍。 其中出口額為 22024.4 億元 ,10 年間增長了 5.7 倍,進口額為 20159.2 億元,10 年間增長了 5.9 倍。 從 2002 年開始,中國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2002 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達到了 51378.2 億元, 其中, 出口額為 26947.9 億元, 到了 2013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達到了 258168.9 億元。2002-2013 年間,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了 5 倍。 2013 年,中國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是 137131.4 億元和 121037.5 億元, 較 2002 年分別增長了 5.1 倍和 4.9 倍。
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分析
1.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發展差異分析
從時間上看,除 2008 年由于受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影響,增速略有下降,三大地帶從 2001-2012 年期間,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均保持增長趨勢。 2001-2006 年期間,三大地帶都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2007-2009 年,區域經濟進入調整期。 2010 年以后,經濟又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 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在經濟總量上遠超中部及西部地區。2001 年,東部地區的 GDP 達到了 61393.17 億元,而中部與西部地區分別是 27124.65 億元和 18248.44 億元, 東部地區分別是中部及西部的 2.3 倍和 3.4 倍。 到 2012 年,東部地區的 GDP 達到 286631.9 億元,2001-2012 年期間增長了 4.7 倍。 同期 , 中 部 地 區 和 西 部 地 區 的 GDP 達 到 112265.9 億 元 及108854.70 億元,相較 2001 年分別增長了 4.1 倍和 5.9 倍。2012 年東部地區的經濟總量是中部和西部的 2.6 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期間,中部和西部經濟出現了收斂,而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則拉大了。
2.中國省域經濟發展差異分析
青海、 寧夏和貴州, 其 1999 年的 GDP 分別為 242.0 億元,268.7 億元和 947.5 億元。 安徽、黑龍江和湖南,其 1999 年的 GDP分別為 2680.5 億元、2913.4 億元和 3258.2 億元。 廣東、江蘇和浙江,其 1999 年的 GDP 分別為 9692.0 億元、7735.8 億元和 5532.5億元。 中國各省的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特別是東部省份和內陸省份之間。 內陸省份內部也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
三、貿易開放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影響的實證分析
1.被解釋變量的度量
本文主要研究了貿易開放對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所以被解釋變量的選取需要刻畫區域經濟差異。 Barro and Sala-I-Martin(1995)開創了對區域條件性收斂的研究。 他們使用區域人均收入的增量為被解釋變量, 以一系列刻畫區域特征的指標為解釋變量。如果解釋變量的系數為正,則說明此變量擴大了區域差異,如果系數為負,則說明此變量縮小了區域差異。本文按照此方法,使用各省人均 GDP 的增量為△yit=yit-yit-1被解釋變量。 具體數據以1978 年價格為基期進行了調整。 本文探討了一系列影響因素,特別是貿易開放對△yit的作用。
2.解釋變量的選取與說明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因素是很多的。 按照新古典經濟學,資本和勞動力會影響經濟的產出水平,從而影響經濟差異。貿易開放是本文著重研究的對象。本文采用貿易依存度來度量貿易開放水平,貿易依存度=進出口總額/地區生產總值。 物質資本根據張軍(2004)計算,并按照其方法補充至 2012 年,以 1978 年為基期進行了價格調整。 本文以年就業人數為勞動力的度量。 人力資本以人均受教育年限為指標,1990-2004 年數據來自張秀敏(2007),并依據該方法補充至 2012 年。 其中文盲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分別計算為 2 年、6 年、9 年、12 年和 16年。 制度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國有企業員工占全部就業人口比重衡量。本文考慮了金融發展水平對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以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余額/地區生產總值衡量。
基礎設施建設會通過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促進經濟增長,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的差異是區域經濟差異的重要原因,本文采用公路里程數/年末總人口數來衡量。最后,本文考察了政府規模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影響,采用財政支出/GDP 度量。 為了保證數據之間的差異不會過大,對所有數據采用了對數化處理。
3.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我國 30 個?。ㄊ?、自治區)1990-2012 年的數據,其中重慶市自 1997 年才成為直轄市, 所以將重慶市與四川省合并為一個區域。本文的數據來源于《新中國 60 年統計資料匯編》,各年份 《中國統計年鑒》, 各區域的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金融統計年鑒》和《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
4.實證結果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貿易開放度區域經濟差距產生顯著影響。貿易開放程度越高,區域發展差異越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對外貿易會導致工業企業分布在有利于進行外貿的沿海地區,而內陸地區則較少的企業,并且在循環累計作用下,拉大了地區差距;第二,其它因素也會對區域差異產生影響。 比如資本分布差異擴大了區域差異,而教育能夠縮小區域差異。
本文的政策建議是國家應該制定平衡的對外政策,加強中西部地區的貿易流通度,以此來平衡區域差異。
參考文獻:
[1] Amos O M. Unbalanced regional growth and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latter stages of develop-ment [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88,18(4):549-566.
[2]李清彬,金相郁,張松林。要素適宜度與中國區域經濟協調:內涵與機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07):55-59.
[3]王圣云,沈玉芳。區域發展不平衡研究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0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