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進入城鎮化高速發展期,全國城鎮化率 由1978年 的 不 足20%上 升 到2014年 的54. 77%,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 5億。但在高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中,有2. 5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常住人口,由于就業不穩定、公共服務缺失等原因尚未實現真正的城鎮化。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叭恕笔浅擎偦暮诵?,“業”是城鎮化的根基。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 推進高效、包容、可持續的城鎮化》報告指出,中國城鎮化非常成功的是“避免了許多國家城鎮化進程中的一些常見城市病,特別是避免了大規模的城市貧困、失業和貧民窟”.歷史經驗表明,可持續的城鎮化進程離不開產業的支撐。而創業帶動就業,為城鎮化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當前,中國已進入互聯網技術大規模推廣應用的網絡時代,互聯網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根據麥肯錫發布的《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互聯網經濟占全國GDP比重的4. 4%,這一比例已經超過了美國和德國,而預計到2025年,互聯網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將提升至22% .基于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的“互聯網+ ”逐漸成為創業活動的重要形式和特征。
一、創業就業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的基石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必須是創業就業支撐的城鎮化。城鎮化進程中,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避免“空城”、“鬼城”,關鍵是夯實城市的產業基礎,發揮創業的作用。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推進農民工市民化; 通過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人口家庭式遷移,減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與留守老人的數量,加快就地就近城鎮化。對城市而言,創業有利于加速產業升級、提升城市創新精神和發展活力; 對農村和小城鎮而言,創業是縮小區域差距、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手段。
( 一) 城市創業活動為農民工群體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對加速農民工市民化、實現“人的城鎮化”具有重要意義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實現“人的城鎮化”的關鍵。市民化的重點是穩定就業與公共服務,且穩定就業是核心,將有助于保障農民工公共服務的享有。如作為公共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保險,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我國現行的是國家、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社會共濟模式,且企業分擔的比例大于個人分擔。創業在擴大就業方面具有倍增效應,新創企業的增加為農民工等群體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和機會,有利于推進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據統計,2013年年末,我國小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4729. 7萬人,占全部企業從業人員的50. 6% .其中2009 - 2013年間新開業的小微企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小微企業從業人員的40. 5%[1],也就是說,在2013年年末,全社會超過1 /5的企業就業是由新創小微企業創造的,創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顯而易見。同時,對于一部分在城市中工作過一段時間、具有一定的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的農民工而言,他們可以通過直接進行或參與創業活動來提高就業質量和個人收入,實現市民化。因此,創業是帶動農民工就業、推進“人的城鎮化”的重要手段。
( 二) 農民工返鄉回歸創業是城鎮化的新形態,有利于減少非家庭式的人口異地轉移所帶來的社會代價,使更多農民就地就近轉變為產業工人,實現就地就近城鎮化
從城鎮化的路徑來看,一部分農民工市民化、城鎮化往往經歷一個從“打工者”向“創業者”的轉變過程。農民工外出打工是第一階段,返鄉創業就業是第二階段( 圖1) ,第一階段的城鎮化是一種半城鎮化,農民工難以實現身份的轉變,而返鄉創業就業則能夠充分發揮農民工的優勢。打工場所是鍛煉人的“熔爐”和培養人的學校,外出打工是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孵化器”[2],農民工通過外出打工積累資本、技術、人脈、經驗等創業必須的要素,創業成功率大大提高。河南固始是農民工回歸創業推進城鎮化的典型,固始曾是外出務工人口大縣,而后由于許多在溫州等地打工的農民工回到固始縣投資創業,吸納了大量就業,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使其變為“小溫州”,也推動固始縣就地就近城鎮化水平大大提升。
長期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以人口非家庭式異地轉移為主,《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4》顯示,我國有超過6000萬的留守兒童、5000萬留守老人、超過5000萬的留守婦女,大量“三留人口”的存在是我國城鎮化面臨的巨大社會代價,必須予以改變。返鄉創業就業是改變這種異地轉移現狀、實現家庭式遷移和就地城鎮化的重要手段。據統計,截至2014年全國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已達200萬人左右[3].湖北省人社廳的一項調研顯示,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創業比例正在不斷提升,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出現使大量在沿海地區打工的農民工失去工作,許多人返回家鄉進行自主創業和就業( 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