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安徽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等重要精神,破解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堅持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一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 十二五”以來,安徽通過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推動經濟規模不斷壯大,三次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取得顯著成效。2015 年,全省生產總值達到 22005.6 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 11.2 : 51.5 : 37.3,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提高1.9 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呈現持續優化態勢。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由上年的 34%、34.8% 提高到 35.7% 和 36.9%,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由上年的 20.2% 提高到 22.4%,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由 40.3% 提高到 58%.民營工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上年的 67.8% 提高到 70.4%,民間投資額占全部投資比重由上年的 69.1% 提高到72%.固定資產投資中,基礎設施和技術改造投資增長高于全部投資 6.9 和 1.7個百分點,投資額占比分別由上年的 16.5%、23.7% 提高到 17.5% 和 24%.
二是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突出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戰略平臺建設,成功列入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加快電子信息等八大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加強智力引進和科技成果轉化,推進協同創新,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目前,安徽共組建了 79 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0 家產業技術研究院,新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8 個,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一期工程建成使用,新型顯示、機器人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獲國家批準。2015 年,安徽獲授權發明專利 11180 件,增長 1.2 倍,總量和增速分別居全國第 7 位和第 1 位;全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 796 家,累計達 3157 家、居全國第 8 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 11.8%,增幅高于規模以上工業 3.2 個百分點,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 34.8% 提高到 36.9%.
三是突出生態強省建設,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高。近年來,安徽強力推進生態強省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在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上的力度明顯加大,以大氣、水為重點進行污染防治,綜合整治城鄉環境,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十二五”期間,出臺《安徽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條例》、《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等政策法規,將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上升到國家層面,逐步完善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2015 年,安徽單位 GDP 能耗下降 5.58%;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比上年下降 1.2%,為近五年來的首次下降;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 7758.3 萬噸標準煤,下降 1.2%;PM10 年均濃度為 80 微克 / 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15.8%.
四是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近年來,安徽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為指導,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皖江示范區、合蕪蚌試驗區和合肥經濟圈建設,支持皖北地區、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加快發展,成功推動皖江、皖北、大別山片區和皖南四大區域躋身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的區域協調發展新版圖漸漸經絡分明,多極支撐、競相發展的區域格局加速形成。在城鄉協調發展方面,安徽積極探索四化同步、產城一體的新路徑,確立了以強化產業支撐保障就業、以完善公共服務保障安居、以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在 33 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開展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加快建設美好鄉村,啟動全國首批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省工作,農村發展基礎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二、安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安徽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國內生產總值(GDP)始終保持高速增長,2015 年 GDP 達 22005.6 億元,首次突破兩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8.7%,高出全國水平,經濟總量穩步增長,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但也應清醒看到,安徽仍是中部欠發達省份,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次靠后,綜合實力不強,尤其是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基本處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經濟增長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十分迫切。
1. 經濟效益有待提高。2011-2015 年,安徽 GDP 增幅分別為 13.5%、12.1%、10.4%、9.2% 和 8.7%,平均增幅達到 10.8%,高于全國 3 個百分點。生產總值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發展的效益卻不高,人均 GDP 未能實現實質性跨越,增幅持續走低,始終在全國的 80% 以下,全國排名倒數第 7.2014 年安徽宏觀盈利率(營業盈余占生產總值比)為 24%,居于中部六省末位,遠低于江浙等發達地區,說明經濟發展效益不高,與中部省份特別是發達省份的差距依舊明顯。同時,安徽各市發展很不平衡,市級經濟發展差距逐年加大,2015 年市級 GDP 最高的合肥 5660.30 億元,而最低的黃山則僅為 530.90 億元,兩者相差 10.7 倍。
2. 居民消費逐步走低。安徽屬于中部地區,內需主導型發展模式明顯,但由于服務業發展不足,導致整體消費水平不高,居民消費水平逐步走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也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2015 年,安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 8909.0 億元,占 GDP 的比重僅為 40.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4 個百分點,中部排名靠后。當前,安徽正處于城鎮化拉動消費增長的黃金期,2000-2014 年間,安徽城鎮化率從 28% 上升到 49.2%,但同期居民消費率卻由 37.1%下降到 35.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本應受城鎮化拉動效應最為明顯的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并未受到明顯正向刺激,尤其是文教用品及服務類的城鄉居民消費占比呈下降趨勢。
安徽經濟增長過多倚重投資尤其是建設投資。從 2003 年開始,安徽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始終處于高速增長階段,年均增速達到 30% 以上。2014 年,安徽投資率達 52.3%,高于全國 6.4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相比于沿海省份,安徽的經濟外向度一直比較低,出口貢獻率也較低。2014 年,安徽外貿依存度 23.6%,遠低于全國的 41.5%,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0.93%,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為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