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現代化社會大生產的內在規律,是實現社會、經濟高效性和永續性發展的根本途徑。最早進行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是美國,于二十世紀 50 年代率先實現了轉變;原聯邦德國于 60 年代、英國、法國、日本分別于 70 年代相繼實現了轉變;在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中,亞洲的新加坡、中國香港特區和臺灣省于 80 年代,韓國于 90 年代,也相繼實現了轉變,從而推動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目前,海南經濟發展面臨著增長方式粗放型、發展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困擾,要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切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海南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特征
科學判斷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特征,是研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內容,是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戰略重要前提之一。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海南經濟的高速增長,總體上屬于一個落后地區的追趕型現代化過程中的經濟增長,屬于追趕型發展。
(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突破 3500 億元關口
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全省經濟呈現快速增長勢頭,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濟社會實現了大發展、大跨越。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建省前的 57.28 億元增加到2015 年的 3702.8 億元,突破了 3500 億元關口。按可比價格計算,2015 年經濟總量是建省前 1987 年的 19.8 倍,年均增長11.3%.
(二)人均 GDP 超過 6000 美元,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水平差距
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是一個由低到高漸變的過程,從貧困走向富裕。2015 年海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 40818 元,按當年年平均匯率折算,全省人均 GDP 由建省前 1987 年的 249美元提高到 6554 美元。根據 2010 年世界銀行人均國民收入分組標準,人均 GDP 在 3976-12275 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這說明海南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行列,標志著海南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海南經濟的快速發展,迅速縮小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相對差距,顯現出追趕型經濟增長明顯特征。
(三)經濟正處于加速成長階段,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 (W.Rostow) 的《經濟增長階段》一書指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以分為 6 個階段,由先而后依次是:傳統社會階段、準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高額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當前發達國家都已進入了高額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按照發展經濟學的觀點,人均 GDP 在 400-2000 美元為經濟的起飛階段,2000-10000 美元為加速成長階段,10000 美元以上為穩定增長階段。據此判斷,海南省 2015 年人均 GDP 為 6554 美元,正處在經濟加速起飛階段。
(四)經濟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和優化,第三產業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服務業全面發展,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快速提升,第三產業比重明顯提高,占比超過半壁江山 , 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歷史性的突破,打破了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產業格局,由建省前 1987 年的“一三二”結構轉換為“三二一”結構。2015 年三次產業結構 23.1:23.6:53.3,與 1987 年結構 50.0:19.0:31.0 相比,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 26.9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提高 4.6和 22.3 個百分點,特別第三產業快速提升占據主導地位。
二、制約海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因素
(一)經濟總量仍然偏小
盡管經過建省辦經濟特區 20 多年的快速發展,但經濟總量仍偏小。2015 年,全省生產總值(GDP)僅為 3702.8 億元,在國內 31 個省、市、區(不含港、澳、臺)中排名第 28 位,只高于寧夏、青海和西藏。
(二)經濟發展水平仍較低
2015 年海南人均 GDP 為 6554 美元,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 10486 美元的 62.5%,與高收入國家差距非常大。從國內比較看,比全國平均水平 7990 美元少 1436 美元;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更大,深圳人均 GDP 已達到 26071 美元,是海南的 4.0 倍。
(三)工業化水平仍很低
長期以來,海南對工業投入很少,豐富的工業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開發,致使工業發展相當緩慢,始終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短腿”.2015 年海南工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是13.1%,工業化水平仍很低,仍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
(四)技術進步與創新機制缺乏
海南科學技術整體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缺乏 ,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很少。技術進步與創新機制缺乏,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經濟增長上呈現出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特征仍然比較明顯,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