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且,明確了經濟發展方式三個轉變: 第一,促進經濟增長從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第二,從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第三,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十八大報告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在于加快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處理好國家與市場的關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指明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向與路徑 ( 張卓元,2012)。因此,十三五規劃主線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 楊偉民,2011)。本文先從理論上廓清經濟發展方式及轉變的內涵、邏輯、機理,再分析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經濟發展方式內涵
經濟發展方式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或地區實現經濟發展的途徑、手段、方法,表現為各種要素及要素的組合方式。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構成經濟發展的兩個引擎。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都必須以市場為基礎,政府則以法律、規劃、政策引導市場、企業。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包括: 第一,依靠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結構優化。結構優化意味著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第二,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長方式轉變意味著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因此,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表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1]十七大報告關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內容,第一點需求結構,第二點產業結構都是經濟結構優化問題,屬于資源配置問題。第三點要素投入屬于資源利用問題。因此,經濟發展方式核心就是效率,從低效到高效的過程意味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效率,表明經濟發展方式有了數的改進,到了一定程度,就意味著發展方式發生質的轉變。
具體地說,資源配置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指全要素生產率 (Total Factors Productivity)TFP(Lau andYotopoulos,1971;Barro,1999)。TFP常被視作觀察一國 ( 地區或產業) 效率的指標。國民產出中,全要素生產率TFP貢獻率可衡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程度。經濟增長中,當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小于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二者的貢獻率之和時,說明實現經濟增長較多地依靠要素投入,表現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 當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大于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投入二者的貢獻率之和時,說明實現經濟發展更多地依靠要素效率,表現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 (Gross-man,1991)。經濟發展方式也可細分資源驅動、勞動驅動、資本驅動、技術驅動等四個階段,每一階段轉變都表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 蔡昉,2008)。因此,全要素生產率決定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基本特征就是資本、勞動、土地等要素投入貢獻率逐漸減少,同時,全要素生產率貢獻率逐漸增加的過程。
1978 - 2008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 8%,卻累積了結構扭曲等發展問題。需求結構中,消費、投資、出口不協調,消費率偏低、投資率偏高、需求片面依賴國際市場等。產業結構中,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不合理,農業基礎偏弱、工業素質較低、服務業發展滯后等。增長方式上,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在要素投 入 增 加,全 要 素TFP貢 獻 率 很 低 (Perkins、Pwaski,2009)。關于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我國學者研究結論不一。蔡昉 (2009) 測算我國全要素生產率不超過28% .[2]學界一般認同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屬于粗放型或傳統型,表現了“三高一低”基本特征,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低效率,或者“三高五低”基本特征 ( 劉樹成,2012) ,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勞動成本、低資源成本、低環境成本、低技術含量、低價格競爭。因此,在我國,產業間及產業內,存在資源配置低效問題; 企業內,存在資源利用低效問題,因此,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迫切需要轉變。
二、經濟發展方式分析框架
按照制度經濟學邏輯: 制度---行為---績效,制度影響行為,而行為影響績效。因此,制度至關重要。制度就是社會的博弈規則,即約束與激勵個人或團體的行為的規則 (North,1981)。為了說明經濟發展方式,對以上模型做一個變形,變成模型: 經濟體制---發展方式---經濟發展①。模型如圖1.該模型中,政府選擇經濟體制,經濟體制影響產業及企業行為,市場中產業及企業行為集合形成某一經濟發展方式,或粗放型、或集約型、或介于二者間,最終影響經濟發展。模型中,經濟發展也會影響環境,一定程度上,環境影響制度。( 經濟) 環境指自然資源、資本存量、技術、初始偏好、隨機事件、人口數量與質量等。政府選擇制度,制度也約束政府。政府會直接影響發展方式 ( 國企、審批等)??扑苟ɡ砟軌蜻M一步說明該模型,即經濟體制如何影響經濟發展。不同制度下,市場交易成本不同,產業及企業的行為就不同,從而會影 響 市 場配置 資源和企業 利 用資源( 經濟發展方式) ,最終影響經濟發展 ( 效率) 或者社會福利??扑苟ɡ砀嬖V我們,應該選擇能夠保證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經濟體制,形成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從而獲得社會福利最大化。
基于這個制度經濟學分析框架,比較兩種經濟體制如何影響產業及企業行為,以及形成什么類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從而最終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
第一,假設國家選擇計劃經濟制度。計劃體制運用行政性計劃配置資源依賴于于完全信息和單一利益假定。計劃體制并不具備這兩個條件。計劃體制表現了縱向聯系機制,中央計劃機關獲得完全信息的信息成本相對較高。同時,計劃體制中的各個經濟主體利益不同。為了完成中央計劃,政府對企業的監督成本和激勵成本也非常高 ( 吳敬璉,2003)。信息成本、監督成本、激勵成本等交易成本相對較高,降低了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同時,計劃體制中,不存在市場,企業便無市場競爭,只需按照計劃完成生產任務即可,因此,企業不是本來意義上的企業。[3]而且,企業面臨Kornal界定的預算軟約束 (soft budget con-straint)。[4]最終降低了企業利用資源的效率。因此,計劃體制中,交易成本相對較高,必然導致資源配置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二者都相對較低,必然形成粗放式發展方式。例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蘇聯曾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每一個五年計劃都強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計劃體制卻始終未作根本性改變,只是在技術上改進和完善,直到蘇聯解體,經濟增長方式也未發生實質性轉變 ( 吳敬璉,2003)。因此,市場制度對經濟發展方式的形成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