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推進,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前提下,霧霾這個曾經陌生的名詞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影響廣、時間長、范圍大的霧霾天氣對我國城市居民的健康安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反思。由于受到空氣流動等方面的自然性原因的影響,霧霾天氣在我國很多地區大范圍發生,復雜地形因素和風向變化,構成了當今城市嚴重的霧霾天氣現象的重要自然因素。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展遵循的粗放型生產方式,資源配置和較不合理的能源結構規劃,長期的追求經濟效益發展,對城市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累積,超標的可吸入顆粒污染物得不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僅僅在輿論的壓力下提出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措施,進而城市霧霾現象逐年加重。表面上看,城市霧霾現象是人類生產活動和自然界的矛盾發展的表現,但是,從深層次講,是城市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之間矛盾的必然結果,因此,研究分析經濟發展方式對于城市霧霾天氣治理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1]
1 經濟發展方式對城市霧霾天氣的影響
經濟發展方式是指國家或地區關于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按照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可以分為外延粗放型和內涵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對環境的影響以及資源的利用效率是不同的。
粗放型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中,經濟發展主要依托于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基礎上。在社會發展初期階段,由于資金技術等制約,導致對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不能高效的開采和使用。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以煙塵和二氧化硫為主的大量污染物。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加上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過度開采,造成全國大中城市的懸浮微粒和煙塵嚴重超過國家標準。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人們往往選擇粗放型的經濟發展,過分重視眼前的經濟效益,期望迅速積累經濟資本,而忽略了快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忽略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形成了嚴重的霧霾天氣,對城市人民的健康安全造成重大損害。
集約型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則是一種高層次社會經濟發展方式。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以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利用率,它強調對勞動者素質的培養,生產要素的投資,新技術的投入,以期望提高資金、設備、原料的利用率。這種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也是同樣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但它強調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以技術進步來換取對環境的保護,對城市的大氣環境影響小。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對經濟增長速度和環境影響程度是不同的。目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情主要還是以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為主,也是造成城市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我國城市只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的規模擴張式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化為集約型的效率提高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有效地從根源治理霧霾。
2 經濟發展方式對城市霧霾的成因分析
2. 1城市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能源的生產和消耗始終是城市污染源中最為突出和嚴重的。霧霾天氣的直接原因是化石資源的過度消耗。從2014年各地區的主要能源生產情況來看,原油、煤炭等化石資源主要集中于陜西、河北、山東等地,由于技術限制和生產要素的缺陷,煤炭和原油的開采還屬于高污染高排放工業,因此也導致了上述地區日益嚴重的霧霾現象。中國“多煤、少油、貧氣”的資源條件,造成了我國對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低門檻的資源開發和利用在成就能源大國和保障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的破壞。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在能源結構的轉變過程中,天然氣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石油與天然氣的開采和加工屬于高污染過程,尤其對于新疆盆地環境容量有限,自凈能力相對較差,石油與天然氣的開發造成的污染物和有害氣體不易排出,對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影響巨大。天然氣能源生產重地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且近年來日趨嚴重。
從能源消耗角度來看,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2009年到2014年,我國的能源消耗總量已經從33. 6萬噸標準煤增長至42. 6萬噸標準煤。目前,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也嚴重不合理。首先,化石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占有比例大約80%,占據主導地位。其次,高能耗和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耗比重不斷上升。世界范圍內,受到霧霾影響嚴重的國家中,霧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業化階段的中后期,如果要從根源上治理霧霾,我國必須及時轉變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加大對生產要素和技術的投資,將高能耗的粗放式經濟發展向集約式的,可持續發展的低污染低能耗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2. 2較低的能源利用率加重城市霧霾天氣狀況
粗放型的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能源利用率較低。單位GDP能耗受國家或地區的能源消費構成、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技術管理水平和自然條件影響,能夠直接反應國家對能源的利用程度、經濟結構和能源效用效率的變化。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的8. 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 3%,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由表2可以看出,我國的單位GDP能耗自2005年以來逐步降低,但是最近幾年的降低幅度有所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以傳統的、舊的經濟增長方向來尋求降低能耗的能力在逐漸降低,也就是我們應該將能源利用率低的、高投入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以集約型為主的效率提高型經濟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