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農村地區商業保險推廣探究
【第一章】農村商業保險服務體系建設探析引言
【第二章】農村商業保險相關理論概述
【第三章】黑龍江省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現狀分析
【第四章】黑龍江省農村商業保險發展存在問題
【第五章】促進黑龍江省農村商業保險發展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商業保險在農村的發展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 相關理論概述
2.1 相關概念
2.1.1 農村商業保險及農業保險
(1)商業保險
商業保險指由專門的商業保險公司經營,保險公司以營利為目通過投保人與保險人資源簽訂保險合同。農村商業保險是以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地域這一定義是從地理的范圍來進行研討的。農村商業保險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組成:商業財產保險和商業壽險。農村商業財產保險主要是以商業農業保險、機動車輛保險、企業財產保險、貨物運輸保險、家庭財產保險為主,在主險之外附加電器責任險、水管責任險、第三者責任險;農村商業壽險的主要可保風險包括廣大農村居民的養老、醫療、教育、意外事故等。本論文僅針對于農戶為需求主體的農村商業保險進行研究。
農村、鄉鎮地區擁有農村戶口的農民是農村商業保險主要需求。農村保險市場具有"散、小、低、高"特征。
"散"是指需求者在地里空間分布相對分散是農村保險的一個特點,提供的保險服務對象分布地域面積廣,服務質量與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小"是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導致了農民的收入水平較低,農民對保險投入金額??;"低"主要指農民的保險意識低導致農戶繳費能力低;"高"受到交通不便利的因素影響,加大了保險展業、查勘、理賠等費用投入,導致保險成本的提高。
(2)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業保險包括農業生產保險和農產品流通保險,涉及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及銷售、消費等環節。植業、養殖業保險,以各種農作物及經濟作物家禽、牲畜為保險對象的是狹義的農業保險的保險標的。
農業保險分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商業性農業保險兩類。政策性農業保險具有法律約束性、社會互助性、減少不確定性確保最低收益。中央各級地方財政對農民參加保險特定品種,按照一定比例為投保的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供政策性保費補貼。商業性農業保險是商業保險公司以營利為目的,根據農民投保意愿按照保險規則運作,以支農、惠農和保障"三農"為目的,農民自行負擔投保險種的全部保費,保險公司承擔完全賠償責任,政府不實施政策扶持和行政干預。
2.1.2 農村社會保險
由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執行且具有保障勞動者基本生活是社會保險含義,社會保險為維護社會安定和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保險資金是由勞動者、企業(雇主)或社區以及國家共同進行籌資所建立的,用于給予由于風險導致失去勞動力或暫時失去工作能力所給付的用于供養直系親屬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我國現行的農村社會保險主要包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農民可自愿參加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政府、個人、集體可進行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
(2)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與過去的農村養老保險而比較,過去的農民參與老農保是需要自己繳費的,實際上是自我儲蓄的模式。與老農保不同的新農保,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模式是其最大的特點。特別是地方可直接得到中央財政補助,農民又可以直接得到地方的補貼。
2.1.3 保險深度和密度
保險密度是指按當地整體保額除以當地人口數量計算的人均保險額,保險密度充分其反映了當地居民參保的程度及當地經濟水平。保險深度公式:某地保費收入/當地國內生產總值 (GDP),保險深度充分反映了該地保險業在當地的經濟中的地位及發展程度。
保險深度是指某地保費收入與當地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比值,保險深度充分反映了該地保險業在當地的經濟中的地位及發展程度。保險密度公式:是指按當地整體保費/當地人口數量,保險密度充分其反映了當地居民參保的程度及當地經濟水平。
2.2 相關理論
2.2.1 新福利經濟學理論
福利經濟學是被經濟學理論體系來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門學科。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在 20 世紀 20 年代創立了福利經濟學?!陡@洕鷮W》、《產業變動論》、《財政學研究》是庇古的在代表作。在代表作中提出了"經濟福利"的概念,在概念中國民收入均等化被主張,效用基數論被建立等。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經濟行為好壞的標準的社會經濟運行的目標被檢驗;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目標所需的生產、交換、分配的一般最適度的條件及其政策建議等。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來確定的社會目標,建立理論體系;建立福利概念以邊際效用基數論或邊際效用序數論作為基礎;制定經濟政策方案以作為依據的社會目標和福利理論為引導。
2.2.2 聲譽學理論
聲譽學被作為一種隱性的激勵機制。Fama(1980)認為"聲譽作為一種無形激勵機制,經濟主體為了確保良好的聲譽而主動放棄短期的利益是被聲譽的作而促進的,才能個人長期的合作關系被維護".Holm-strom(1999)在 Fama 研究中的聲譽對代理關系影響被基礎的論證了,聲譽在代理關系是顯性的,代理人的經營行為可以用其來約束或激勵,代理的成本被有效的降低,聲譽用作有效激勵這一方面被這種顯性影響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論據。作為重要前提聲譽租金是作為聲譽隱形的激勵存在的,即由于長期的利益補充可作用于各經濟主體,導致了放棄短期利益而站立聲譽,因此聲譽被稱為是一種無形的資本。
Samuelson(1998)認為,與物質資產和金融資產相類似的一種無形資產是聲譽,聲譽同樣也是經過建立、消失、建立的一個過程,聲譽建立與經營需要不斷的維護與投資。聲譽管理在戰略層面全方位的管理公司,對公司經營產生著持續和一定力度的傳播,及時和準確地向各方面觀眾傳播著公司的誠信的價值觀、健康商業模式、產品和服務等。某個企業受公眾信任和認可的程度是由聲譽體現的,信任是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那么,聲譽管理就是對企業聲譽的刨建和維護,旨在建立、維持與社會公眾的信任關系的一種方法。
2.2.3 博弈理論
博弈論(Game Theory),博弈論是指對多個個體、團隊之間是否存在特定條件制約下的對局獲取勝利利用相對方的策略研究,而實施對應策略的學科。有時也稱為對策論,或者賽局理論,對斗爭、競爭現象進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博弈論作為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也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同樣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的學科。在博弈的情境下,每個人所得到的不利并不取決于他們自身,同時也受其他人的行為影響,個人所利用的最優策略同樣取決于主體為了得到預期效果所采取的策略。博弈問題關系到:參與者(players)、當事人所作的選擇策略(strategies)和最終獲得的結果(pay off)。研究在博弈情況下,博弈論(Game Theory)是參與者所做的理性行為所采用的理論,隨著環境變化而影響對手變化的情況是博弈論主要研究內容,所采取的最有效的策略行為。納什(John F. Nash,1928)明確提出了"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這一基本概念,文章中論證了博弈論與經濟均衡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特別是莫定了"非合作博弈"(Non-eooperativegames)的理論基礎,"納什均衡"成為后續的理論研究主要論點,如澤爾滕(Rselten)針對以往靜態博弈模型的局限性,第一開辟了動態的博弈研究領域,并提出了"多步博弈" (Multiple-stagegames)和"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Subgame Perfe Nash Equilibrium)的概念,促進了"倒推歸納法"(Baekwardlnduetion)等相關的分析方法,推進"納什均衡"的精化(refini ngorperfecting)和博弈論的發展。
2.2.4 委托--代理理論
非對稱信息博弈論是委托代理理論建立的基礎。非對稱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的含義是指一部分人所擁有一些信息。制度經濟契約理論的重要一部分是委托代理理論,一種明示或隱含的契約進行研究是委托代理關系對一個或多個行為主體的根據,另一些行為主體為其服被指定、雇傭務,后者同時被授予一定的決策權利,并根據后者提供的服務數量和質量對其支付相應的報酬。委托人是授權者,代理人是被授權者。
(1)信息分布的非對稱性。莫里斯--優分擔原則滿足了霍姆斯特姆條件(Mirrlees-Holmstrom condition),莫里斯(1974,1976)被提出了這個原則,并且被霍姆斯特姆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對稱信息時的最優合同與非對稱信息情況有所不同。代理人的收入變是由隨似然率(Likelihood ratio)的變化決定哦。代理人選擇偷懶時與勤奮工作的時段可由似然率顯示。最終結論觀測的變量是由絕大程度的偷懶情況決定的。
(2)環境的不確定性。代理人的行為和努力程度影響著環境的不確定性,其他不可控的一些隨機因素也可以影響不確定性,委托人不能明確的通過所觀察的來正確判斷代理人的實際能力、行為規范及努力水品。
(3)契約的不完全性。代理人的行為不能完全被委托人觀測,委托人只能觀測到相關變量,代理人的行動和其它外生的隨機因素共同決定這些變量。因而, "強制合同"(forcing contract)來迫使代理人選擇委托人希望的行動不會被委托人使用,激勵兼容約束是起作用的。于是委托人的問題是選擇滿足代理人參與約束和激勵兼容約束的激勵合同以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