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商業健康險企業風險管理探究
【第一章】中國商業健康險公司監管研究緒論
【第二章】經濟資本基本理論
【第三章】專業健康險公司經濟資本計量與風險管理實證
【第四章】健康險公司風險管理優化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經濟資本下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分析參考文獻
第 1 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意義
我國《保險法》要求保險公司應當具備與其業務規模相適應的最低償付能力額度,也就是保險公司應當依照法規留存監管資本,或者被稱為法定資本。這個法定資本的提取依照的是我國保險監管部門提出的最低償付能力要求,是監管部門本著審慎原則提出的,意在防范行業風險的要求。但依照這種要求提取的法定資本只是粗略的估計,并沒有對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進行細分,往往會造成法定資本偏高,產生資本利用不足、資金過剩和股東回報過低,或是法定資本偏低不足以抵御保險公司面臨風險等問題。
我國保險業發展起步晚,但發展迅猛,隨著保費規模的不斷擴大,保險結構的逐步調整,保險市場的持續完善,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也日趨復雜,經營難度也越來越大。特別是近幾年來,受到總體經濟環境的影響,雖然保費仍然呈現增長趨勢,但是保險資本卻出現了大幅度的縮水,要破解這種困境,實現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求保險公司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目前在我國保險行業中,雖然風險管理的概念已經開始引起各方的關注,然而尚且缺乏較為成型的風險管理模式和技術,在這種情形下,通過學習和選擇適合我國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單就商業健康保險來說,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專業的健康保險公司屈指可數,大部分健康保險都處于兼營的局面,缺乏較為成熟的經營和風險控制模式[1].而從經營效果來看,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并普遍表現出明顯的"重意外,輕健康"的特點,這源于保險公司對健康風險的控制能力十分薄弱,難于控制醫療費用的支出,過高的健康保險賠付導致保險公司在健康保險產品上獲益甚微甚至出現虧損,大多數保險公司只是出于市場份額和長遠戰略的考慮才保留了商業健康險。能否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是決定健康保險基金能否可持續運營的前提,我國商業健康保險要實現穩定高效發展,就必須發掘更符合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風險管理策略[2].
對于營利性的保險公司來說,企業進行風險管理是通過使得風險成本最小化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得企業承擔的風險不超過其自身吸收這些風險的能力,這種能力從財務的角度來看就是資本。企業要在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前提下使其承擔的風險不大于其自身吸收這些風險的能力,風險成本的最小化此時表現在資本上就是經濟資本。
經濟資本管理作為一種新興的風險管理方式,最早是作為 20 世紀 90 年代國外商業銀行的一種資本管理方式出現的,用以緩沖商業銀行風險和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從而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的風險管理目標[3].隨著經濟資本在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資源配置和績效管理方面管理優勢的凸顯,這種風險管理模式逐漸在整個金融行業內獲得廣泛認可,隨后經濟資本被引入到保險行業中,并受到了國際監管機構以及保險公司的關注。因為經濟資本的管理理念與第二套保險業歐盟償付能力標準相符合,很多大型的保險公司在風險管理中都都開始選擇經濟資本管理模型。Tillinghast2006 年的全球風險管理報告顯示,全球已經有 65%的保險公司開始使用經濟資本,并且 19%的保險公司也開始考慮使用經濟資本進行風險管理。到 2012 年,由 Lan Farr和 Stuart Butler 所作的全球風險管理調查報告指出,保險公司更好的經營績效來自于更高的風險管理水平,而經濟資本管理作為目前最廣泛的的風險管理模型之一,其對公司經營績效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并且會隨著經濟資本管理模型的不斷完善而增強。
在我國,保險公司如果運用經濟資本模型進行風險管理相對于傳統償付能力框架來說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準確性,這對于我國保監會更好的對保險公司進行償付能力監管也是個機會,然而我國現實情況和這種方法的現有技術卻也是個不小的挑戰,總之,運用經濟資本模型進行風險管理機會與挑戰并存:首先是我國保監會長久以來對于所有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監管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會使得不同經營能力與風險管理能力的保險公司在最低監管資本的留存上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雖然保監會已于2009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建立保險公司分類監管制度,但是具體的實施方法和效果還有待探究。其次是各險種的風險期限差異可能會給經濟資本的計算造成障礙。技術上一般采取滿期法和一年期的方法對所有風險進行評估,但是滿期法模型假設過于嚴苛,會導致風險報酬估計過高或不足;而一年期方法對于風險期限較長的險種來說又不夠準確[4].商業健康保險大部分為一年期或短期保險,恰適用于一年期法,經濟資本的模型的要求與健康保險的特征相符合。再次,經濟資本的測算是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進行的,置信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經濟資本的大小,而我國缺乏相應的評級機構,保險公司在選擇置信水平時沒有依據也會造成結果的不準確。而缺乏專業的評級也會對保險公司在選取風險測度時造成影響,最終影響測算結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將我國的商業健康險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商業健康險公司如何通過使用經濟資本模型進行風險管理來優化其資本配置,在保障償付能力的同時創造價值的最大化。同時通過比較商業健康險公司的經濟資本規模與現有監管制度下法定資本,和比較商業健康險公司的經濟資本規模與其利潤水平,提出"一刀切"的最低監管資本要求的不合理性和相應的將經濟資本引入我國保險分類監管的建議。
1.2 文獻綜述
1.2.1 商業健康險公司的風險管理研究綜述
我國健康保險的精算和風險控制研究僅有二十年余的時間,保險學者在風險管理專業方法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包括健康險的損失分布擬合、保費測算和風險控制等,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多注重于原則和理論的方面,對于具體應用方面的研究還很薄弱。具體的風險管控措施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費用管理和政策限制方面。
目前運用經濟資本手段對商業健康保險公司進行風險管理的相關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都還比較少。國外很多關于經濟資本的研究都涉及到了對健康險的經濟資本管理,但是專門為健康保險公司設立的經濟資本管理方案的研究還很少。
1.2.2 運用經濟資本進行風險管理研究綜述
1.2.2.1 國外研究綜述
經濟資本管理作為一種新的風險管理手段,最早應用于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各國都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有要求,目的是為了維持商業銀行的安全與穩定發展。隨著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的成立,各種商業銀行資本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紛紛出臺,《巴塞爾協議Ⅱ》以對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要求為主旨,對監管資本和經濟資本進行區分,明確提出了經濟資本的概念。08 金融危機后,《巴塞爾協議Ⅲ》的出臺對受到重創的商業銀行提出了更近一輪的風險管理要求。
運用經濟資本進行風險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企業通過留存一定規模的資本來應對企業面對的各種風險的發生可能帶來的損失。目前運用經濟資本進行風險管理在國外的商業銀行應用已十分廣泛,并且已經形成逐步完善的經濟資本機制和計量方法。國外先進的商業銀行運用經濟資本模型計量出與其適應的資本充足水平,使得其能夠同時滿足監管要求和安全經營的需要,還可以利用相關的經濟資本指標評價公司的經營戰略。
而后經濟資本在保險領域的滲透,得益于經濟資本管理方法其本身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取得的成就,特別是隨著歐盟第二套償付能力體系的出臺,經濟資本作為其內部模型的核心,開始對全球的保險業都產生影響。The Society of Actuaries 的文件《Specialty Guide on Economic Capital》(2008)對經濟資本的含義、發展歷史和應用做出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并對當前經濟資本的計量和配置方法做出了概述[5].Ian Farr, Joe Lebens, Hubert Mueller 和 Mark J. Scanlon(2007)結合風險暴露的壓力測試對人身保險公司進行經濟資本的計量并對該種方法的優勢和劣勢做出了評價[6].Anant Bhalla(2008)對用風險壓力測試進行經濟資本計量的發展歷程,即模型的演變過程進行了介紹并提出了經濟資本與資本管理框架之間的連結[7].Bhatia(2009)對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進行了分類和分析,并以保險公司對不同風險的敏感性為基礎提出了保險風險經濟資本的內部模型。Catherine Bruneau和 Selim Mankai(2009)對非壽險公司的經濟資本進行測算,并提出了最優的投資方案[8].Stephen Lowe ,Francois 和 Dean Swallow Mohan(2011)從風險的視角出發并以一年期方法為風險期限提出了經濟資本的計量模型[9].Milliman 的報告《EconomicCapital Modeling:Practical Consideration》[10](2006)、KPMG 的文件《Economic CapitalModeling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11](2012)和 Ernst & Young 的文件《Economic CapitalFramework and the Modeling Challenges Ahead》[12](2013)主要以保險實務為基礎,為保險公司提供了經濟資本的風險管理框架和基本經濟資本的精算模型。
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套能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經濟資本模型,但國外對經濟資本在保險公司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進行了不斷的研究和探索,對現有的經濟資本模型進行各方面的調整和改造,使其與保險公司的經營特征和風險特征越來越匹配。
1.2.2.2 國內研究綜述
1996 年,我國成為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的成員國,標志著國有銀行開始重視資本管理;特別是 2001 年加入 WTO 后外資銀行在我國不斷滲透,國有銀行為了更有效的參與市場競爭開始向商業銀行轉變,在重組改革的過程中,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運用經濟資本模型進行風險管理的思想也開始逐漸滲透到我國的商業銀行業中。因此,在國內關于經濟資本的理論和實務的研究僅僅是近10 年的事情,而真正將經濟資本理論引進保險業是從 2006 年的經濟資本研討會開始的,同年召開的以經濟資本為專題的中國精算協會會議上,各相關領域的專家對這一概念的熱切討論,才使經濟資本開始受到國內保險公司的關注。
國內經濟資本的理論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經濟資本模型的的介紹、經濟資本的計量方法和如何運用經濟資本進行資本配置上。劉建德(2004)、沈卓君(2010)都對經濟資本的概念、發展歷程,其在保險公司管理中的應用和優劣勢做出了較為系統的介紹。認可了經濟資本在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和績效評估中的作用[13,14].陳戈(2009)以外國壽險公司運用經濟資本進行管理的模式與效果為依據,來探索我國的壽險公司如何引進經濟資本管理的理念[15].滕帆(2005)和朱建平(2009)利用 Tail-VaR 函數計算了中國保險業現有的和應具備的經濟資本水平[17,18].英曉燕,姚云良(2012)提出了運用經濟資本進行風險管理的兩種模式[19].蔡玲,鄺嵐(2008)對國外保險公司對經濟資本的運用方式與效果以及保險公司經濟資本的構建做出了較為詳細的綜述[20].王紅梅(2008)對經濟資本管理的內涵、意義和如何運用 RAROC 模型進行經濟資本配置進行了介紹,并以我國保險公司為例做出了實證分析[21].鄭江平(2010)對非壽險公司的風險分布進行了分析,先計量單種風險的經濟資本,再運用 Copula 函數對單種風險的結果進行聚合[22].田玲、羅添元、王正文(2011)也使用 Copula 函數進行經濟資本的分析,但順序是先描述保險公司的總體風險再使用 TCE 方法度量保險公司經濟資本;并以此為基礎使用動態規劃尋求最優的經濟資本配置[23].王鳴航(2013)對保險公司極端風險下的經濟資本分別用情景生成和堆積模擬與歷史模擬的方法做出了實證研究[24].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
本文以風險管理學、保險精算學為理論依托,以實現保險企業資產使用效率最大化和股東權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研究我國商業健康險公司現有的資本配置方案存在怎樣的問題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以及如何運用經濟資本來實現風險管理。借鑒商業銀行運用經濟資本管理的經驗,以及國際上保險公司進行經濟資本研究與應用的經驗,結合我國保險業發展與風險管理的歷史和我國保險公司進行財務與資本管理的基本框架進行風險分析,提出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公司在風險管理上面臨的問題。進而結合商業健康險公司的歷史數據和經營狀況,選擇合理的模型對其經濟資本進行測算,而后基于經濟資本的度量結果對各家健康險公司的風險管理分別進行分析。這樣,運用理論分析提出問題,采用實證分析解決問題,進一步提出我國商業健康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方案。
1.3.2 比較分析法
這種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常見的方法之一。除了常用的國際比較分析法外,還要根據實證分析結果與現行的管理方案效果進行比較,從而總結現有管理方案的不足和經濟資本管理方案的先進之處所在,提出改進措施。
本文將我國的商業健康險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商業健康險公司如何通過使用經濟資本模型進行風險管理來優化其資本配置,在保障償付能力和創造價值的最大化的同時,通過比較各家專業健康險公司的經濟資本規模與其實際資本,比較商業健康險公司的經濟資本規模與現有監管制度下法定資本,分析各商業健康險公司的經濟資本計量結果可以說明什么樣的問題,根據該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分析其原因,并評價其風險管理狀況。進而提出將經濟資本模型引入保險公司風險管理體系我國保險監管中的的建議。
1.4 文章結構與創新點
1.4.1 文章結構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通過經濟資本管理手段對我國的商業健康保險公司進行風險管理。運用經濟資本進行風險管理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對不同的風險進行測度和聚合,留存與之相適應的資本來補償風險發生時的可能損失。其主要操作方法是通過運用TAIL-VAR 方法計算各家商業健康保險公司的經濟資本,并分析各家專業健康險公司財務資本、法定資本和經濟資本之間的關系并闡述其原因。進而提出對商業健康保險公司經營建議和監管部門的監管建議。
本文共有四個部分: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介紹本文的選題背景與意義,國內外研究情況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內容。
第二章為經濟資本基本理論分析,主要介紹經濟資本的界定、經濟資本在財險和壽險公司風險管理中的用途,以及經濟資本在財險和壽險公司風險管理中應用效果評價;同時做出經濟資本運用于商業健康險公司風險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為之后運用經濟資本的度量健康險公司的風險提供理論支持。
第三章是實證分析,首先介紹經濟資本的計量模型,分為理論模型和本文研究采取的操作模型。理論模型就包含了商業健康險公司的風險分析、風險期限的選擇,風險測度的確定和風險聚合方式的選擇等問題。操作模型部分包括了模型選擇的依據,即該模型是否滿足風險測度的一致性要求;以及模型的具體實施方法。然后提出計算商業健康險公司經濟資本的相關假設,并介紹計算數據的來源,同時計算每個商業健康險公司年度的資產收益率、T-VaR 值和經濟資本,并用 SPSS 模型對模型進行 K-S檢驗和 t 檢驗。如何選擇符合一致性原則的風險測度方式和誤差最小的風險期限規劃既是本章的重點也是難點,因為這直接決定了商業健康險公司經濟資本的度量結果。
最后基于經濟資本的度量結果對各家健康險公司的風險管理分別進行分析,通過比較各家專業健康險公司的經濟資本規模與其實際資本,比較商業健康險公司的經濟資本規模與現有監管制度下法定資本,分析各商業健康險公司的經濟資本計量結果可以反映出的問題,根據該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分析其原因,并評價其風險管理狀況。
第四章是政策建議部分,分別對專業健康險公司的良性經營和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以及對監管部門對商業健康險公司的的償付能力監管提出相關建議,意在提高健康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水平,提高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和監管效率,整頓商業健康險行業的發展問題,提出良性的發展路線。
1.4.2 文章創新點
運用經濟資本管理模型對壽險公司和財險公司進行分析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商業健康保險作為一種特殊的險種,集壽險產品和財險產品的特征為一體,對于商業健康險公司經濟資本和風險管理的研究還很鮮有。本論文的創新點一是選題的創新,運用經濟資本模型對我國的商業健康險公司的風險管理進行研究;二是以公司為單位,對我國四家專業健康險公司風險管理分別做出有針對性的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