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要素市場化角度談一談怎么樣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第一,新一輪城鎮化必須避免傳統城市化的發展路徑和思路。如何理解城市化或者城鎮化? 不管叫城市化,還是城鎮化,關鍵在于如何理解和把握城市化的本質和規律。從經濟學來理解,所謂城市化就是指資源的積聚效應,或者叫規模經濟原理,即城市化主要是生產要素的積聚過程,從而形成規模效應,這應當是解釋城鎮化規律的基本依據。從發展經濟學來講,城鎮化或者城市化的核心問題就是強調人口城鄉流動,強調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過程; 而從社會學來說則是人口流動過程如何實現人口城市化,也即城鄉人口社會融合問題; 如果從空間經濟學來說,現在強調最多的是城市空間結構問題,即城市空間資源如何實現均衡配置,從而選擇是走單中心城市化還是多中心城市化,特別是強調如何形成大中小城市群的發展格局。從這些不同維度來看城市化或者城鎮化發展模式,我們可以說傳統城鎮化發展其實是一個不平衡、不公平、不穩定、不可持續的一種模式。
具體來說,傳統城市化模式其實存在如下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傳統的城市化伴隨著一個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而不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我國城市化速度很快,但是快速城市化的背后,伴隨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目前已經達到 3. 03 倍; 而且城鄉差距已經成為我國整體收入差距擴大的最大貢獻者,大致在 50%左右。
二是傳統城市化也是伴隨中國城市內部新二元結構不斷形成的過程,是一個進城流動人口無法與戶籍人口實現社會融合的過程。由此我們的城市化其實也產生了兩個意義上的城市化率,即按照常住人口統計,2012 年我國城市化率達到 52%,但是按照戶籍人口統計,城市化率只有 35%,兩個城市化率相差17% 。這個問題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表現尤為突出。
三是傳統城鎮化是一個既不公平又沒有效率的土地城市化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人口密度的變化,可以看出土地城市化遠遠高于人口城鎮化; 城鎮化在一定意義上等同于房地產化,另一方面卻造成諸如空城或者鬼城的問題。這個問題背后的原因則是土地資源利用率不高,許多稀缺的資源并沒有通過城市化得到合適配置。四是傳統城市化是一個產城分割而非產城一體化的發展過程,突出問題就是制造業發展、工業化進程與城市化的關系沒有處理好,產業園區是產業園區,城鎮化是城鎮化,產城分離,導致城鄉結構更加失衡,城市內部通勤成本居高不下。
五是傳統的城市化也是一個空間資源配置失衡的過程,突出問題就是大中小城市之間的體系包括空間資源配置并沒有效率,空間資源配置失衡。
第二,傳統城市化的老路和問題產生的癥結是什么呢? 從本質上說,傳統城市化的一個根本性的癥結是要素價格的扭曲,要素市場化價格機制不合理,城市化進程中資源配置機制嚴重扭曲所致。換句話說,我們的城市化、工業化在本質上來說,就是廉價的城市化和廉價的工業化。
一是勞動力資源受到戶籍制度限制,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造成勞動力價格難以反映真實供求關系,加上城市化進程中公共服務體系不均等,造成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勞動力成本低廉。
二是土地要素價格扭曲,導致獲得土地價格低廉,形成激勵性的土地盲目擴張,缺乏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三是包括資本、技術等其他要素價格也是嚴重扭曲,利率等未能夠實現市場化,因此具有對投資補貼性質尤其是國有資本投資補貼性質的投資擴張機制,造成投資推動的高增長模式,難以形成高質量和高效益的增長模式和城市化模式。
因此,從本質說,傳統城市化問題的根本性癥結,就是促成城市化進程中的諸多生產要素價格嚴重扭曲,資源配置不合理所致。
第三,未來新型城鎮化的創新和發展,要從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入手。未來新型城鎮化發展,必須通過深化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土地市場以及技術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建設、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技術、管理等要素市場改革,在全面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和創新。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本輪城鎮化首先是一場深刻的市場化改革過程,而不再是簡單的投資擴張、大拆大建等。
主持人韓康: 權衡同志發言體現了上海學者的特點,上海學者分析問題不但深入細致,而且比較精致。我們都知道現在城鎮化出現很多問題,但是能把城鎮化出現的問題分析得如此細致、精致,同時又點破了城鎮化發展的要素市場改革問題,非常好,這種研究的風格值得我們學習,謝謝。下面請張西立同志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