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助力醫改、提高群眾醫療保障水平。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意識不斷增強,有力地推動了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
2014年1-10月,中國保監會發布: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5869.37億元,同比增長15.72%;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366.56億元,同比增長45.25%[1].可以看出,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為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醫療需求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商業醫療保險作為社會醫療保險的補充,在當今人口老齡化加劇、新的醫療技術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其作用不可忽視。
一、我國商業醫療保險發展概述
現階段,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商業醫療保險并存,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探索發展商業醫療保險。由于當時醫療體制的客觀制約及市場對商業醫療保險的需求較低,因此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舉步維艱。
1998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推出,為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對商業醫療保險發展制定了相關政策,鼓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鞏固了商業醫療保險在醫療保險體系中的地位(見表1)。
二、商業醫療保險的利益相關者分析
1.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英等國的商業公司管理實踐中,主要應用于企業經濟管理領域。
1963年,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將“利益相關者”作為一個明確的學術概念提出,隨后經過Eric Rheman、Ansoff和Freeman等學者的研究,形成一個較完整的理論框架[2],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政治、社會事業管理等眾多領域。利益相關者分析作為一種研究工具和方法,可以用于分析組織、機構或者個人在政策決策和實施中的行為、作用和影響[3].【1】
2.我國商業保險的利益相關者。商業醫療保險在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過程中,往往牽涉多方的利益相關者,并且這些相關者之間的沖突也顯示出復雜化趨勢。如何化解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實現作為社會利益核心的公共利益與具有組織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私人獨享性的個人利益之間的和諧發展,便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4].為此,首先要確定利益相關集團,本文將與商業醫療保險相關的利益集團確定為:政府、保險公司、參保人員、醫療機構。
(1)政府。政府作為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主導力量,承擔著協調各部門之間改革步調和利益關系的責任。政府部門主要包括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保監會和民政部門等。這些政府部門對醫療保險改革應統一認識,劃分各自的責任,合理組織和推進改革。
(2)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分為兩類,一是核心保險公司,二是其他保險公司。對核心保險公司的界定基于健康保險的市場占有率高、經營專業化、具備較強的風險管理能力等方面,如平安健康、人保健康、昆侖健康、和諧健康等。一方面,國家以出臺政策文件的形式鼓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核心保險公司將以此為契機,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開發新產品的速度,以滿足需求。另一方面,對其他保險公司來說將是巨大的挑戰。核心保險公司的發展與擴大,迫使其他保險公司只能通過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能力來吸引顧客。雖然國內健康險市場存在巨大潛力,近年來外資健康險巨頭頻頻進軍中國市場,如何開發新產品及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將成為這些保險公司發展的瓶頸。而核心保險公司擁有開發新產品的優勢,健康風險管控能力相對較強,必然在健康保險市場上獨占鰲頭。
(3)醫療機構。在健康保險市場上,相對于保險公司和患者,醫療機構作為第三方主體,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肩負著向患者和保險公司雙方提供服務的重任。然而,醫療機構的利益往往與參?;颊叩臄盗棵芮邢嚓P。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加之患者對較高醫療服務的需求,使醫療費用不斷攀升,在客觀上刺激了醫生的過度醫療行為。隨著國家對商業醫療保險扶持的力度加大,參保人數必將不斷增加,因此隨之而來的便是醫生“道德風險”的加劇。
(4)參保人員。在我國目前的醫療保險體系中,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為基本的健康保險類型,已無法滿足參保人員的需求,如在重大疾病保險和住院保險方面,基本醫療保險的報銷項目、服務模式已不及商業醫療保險。而作為參保人員,投保的主要目的是患病時能得到高質量的及時診療并獲得更多的疾病報銷費用。
商業保險在投保模式上選擇性更廣泛,與之相配套的報銷政策也優于基本醫療保險,加之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愈來愈高,對商業醫療保險的需求愈來愈強烈。
3.評價各利益相關者動用資源的能力并判斷其立場。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通過動用資源的能力判斷各利益相關者的立場。資源可以分為四類:經濟或者物質資源、社會地位或者威望、接觸或者控制關鍵信息、合法性和強制性。動用資源的能力可以分為5個等級:很高、高、中等、低、很低。根據各利益相關者和政策目標的關系,確定他們是支持還是反對[5].通過分析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對各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可能影響,梳理出各利益相關者在發展商業醫療保險過程中能動用的資源,可以了解各利益相關者動用資源的能力。最后,判斷各利益相關者的立場(見表2)?!?】
三、討論建議
1.明確政府職能,調整各方利益。從表2可以看出,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對絕大多數利益相關者而言是有利的。對核心保險公司而言,擴大市場占有率,促進新的醫療保險產品開發,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健康保險需求。醫療機構也是其中的受益者,這意味著更多的團體可能會參與商業醫療保險,在醫患雙方“道德因素”的影響下,不僅會使醫患雙方受益,而且醫療機構可能會獲得更可觀的經濟效益。
政府是推動商業醫療保險發展的主要力量,擁有強勢的地位和充足的信息資源,可以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合理引導、組織核心保險公司和其他公司公平競爭、雙軌發展。發揮核心保險公司的優勢,同時對其他醫療保險公司給予政策傾斜,使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以滿足群眾對健康保險的需求。
2.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發展商業醫療保險,醫患雙方都是受益群體。醫患雙方在違背“道德”而受益時,保險公司的利益就會受到削減。如何平衡患者、醫療機構、保險公司的利益,這就與政府監管息息相關。醫保監管部門應完善相關監管制度,加大對醫療機構的監管頻次和處罰力度,促使醫療機構的醫生遵守“游戲規則”.
3.加大對商業醫療保險的宣傳。廣大參保者是發展商業醫療保險的主要力量,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最終受益者。群眾參保的積極性不僅出于個人因素,還受外部因素(政府、保險公司)的影響。群眾參保意識不強、對政策的理解不夠、對保險公司的規定理解不深、對疾病的預防意識不強,都會導致參加商業醫療保險的積極性不高。國內學者在河北省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7%的被調查者表示對商業醫療保險了解不多,31%的被調查者表示“聽說過一些,具體內容不清楚”,42%的被調查者回答“一無所知”,47%的被調查者認為商業醫療保險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加強宣傳[6].因此,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保險公司,都應重視商業醫療保險的宣傳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2014年1-10月保險統計數據報告[EB/OL].2014-09-26.
[2]程雨蒙,胡 況,梅啟慧.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醫療保險誠信體系構建[J].醫學與哲學,2014,35(4):46.
[3]羅 鈺,蔣健敏.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其分析方法在衛生領域的應用進展[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28(2):84.
[4]梁萬年.衛生事業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4.
[5]李 魯.社會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75-176.
[6]趙冬云,牛素真,柳 云.新醫改背景下農村商業醫療保險現狀及建議---以河北省為例[J].大家,2012,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