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我國五十年積累與消費、生產與生活運行實證分析》一文中,分析證實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再論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一文中,又進一步分析論證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正是不斷向好的社會環境。在《三論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構建我國經濟騰飛的持久穩定的社會環境》一文中,分析指出要使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構建持續穩定的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不僅可以化解政治運行周期對經濟運行周期的影響,而且還可以走出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周期律,保證國家長治久安。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為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廣泛的空間。自然環境是環繞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要素的總和,是一切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的自然形成的物質、能量和現象的總體,是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社會環境是人類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質,創造的物質生產體系,積累的物質文化等所形成的環境體系。社會環境一方面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的標志,另一方面又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因此,也有人把社會環境稱為文化-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是人類生存及活動范圍內的社會物質、精神條件的總和。
環境是經濟活動發生、運行的前提和土壤。
但是,對此人們在很長時期并不重視,一直到社會生產規模急劇擴大,人口迅速增加,經濟密度不斷提高,從自然界獲取的資源大大超過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排入環境的廢棄物大大超過環境容量,出現了全球性的資源耗竭和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時,才開始重視自然環境。于是出現了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等研究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經濟學科。在1989年5月舉行的第15屆聯合國環境署理事會期間,經過反復磋商,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世界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共識。進而又提出了綠色經濟、低碳生活等發展理念。然而,對社會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仍然重視不夠,沒有出現專門的研究學科,更沒有形成一種世界性的共識。其實人們的社會行為對社會環境的破壞比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更為嚴重。不同文明、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國家、不同軍事集團的對抗,由此引起軍備競賽,甚至引起戰爭,使社會環境不時惡化。
社會環境的惡化對經濟發展的破壞、影響更為嚴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余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之大、毀傷之烈、損失之重,足令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形見拙。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家和地區達60多個,20億人卷入戰爭漩渦,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80%以上。戰火燃遍歐亞非三大洲及四大洋,戰爭持續6年,死亡人數超過5500萬。二戰后的局部戰爭造成的損失也十分慘重。例如,美國伊拉克戰爭。
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公布的數據,美國國會目前已為伊拉克戰爭撥款6570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局2008年8月預計,未來10年內,美國還要為伊拉克戰爭花費4400億至8650億美元。
而據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和比爾姆斯研究,美國伊拉克戰爭的最終花費將達到3萬億美元,2008年美國每月要為伊拉克戰爭花費近120億美元。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9年2月26日發表的《2008年美國的人權紀錄》的數據,自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以來,戰爭已造成逾百萬平民喪生。戰爭在伊拉克造成的難民人數為480萬,其中200萬在外國,280萬在國內。所以,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環境,而且更需要和諧穩定的社會生態環境。
社會生態環境的建設比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更加艱巨、困難。因為社會生態環境的建設牽涉到人們的利益,需要處理好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利益關系。它的研究和建設會把復仇的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如馬克思所說:“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自由的科學研究遇到的敵人,比它在其他研究領域遇到的敵人多得多。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情感,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p>
社會生態環境是經濟活動發生、運行的社會土壤。不同的社會生態環境產生不同的經濟形式或者同一經濟形式下的不同經濟模式。就是說,一方面,人類社會生態環境,抽象掉國別差異,具有一般的運行趨勢,即中世紀及其以前的社會生態環境產生自然經濟;產業革命以后的社會生態環境產生了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革命以后的社會生態環境產生了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在運行中相互借鑒走向趨同,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產生了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另一方面,由于各個國家、地區的國情、區情即社會生態環境不同,因而產生了不同的奴隸制經濟和封建制經濟,不同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同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以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極其密切。古今世界各國的歷史反復證明社會生態環境和諧穩定,社會經濟就能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反之,如果社會生態環境惡化,社會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影響,甚至遭到破壞。因此,為了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必須創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生態環境。
社會生態環境按空間范圍劃分,可以劃分為全球社會生態環境,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態環境和一個地區的社會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政治家、理論家,尤其是經濟學家都在研究,而且是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筆者粗線條劃分,形成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大致有以下四種方式。
一是強力控制
最典型的方式是自從國家產生以來,在一個國家范圍內,統治者運用國家機器強力統治社會和民眾,從而形成一個國家相對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在一個地區或全球范圍內,往往是由超級大國充當國際警察維持地區和世界的穩定。例如,當今世界的美國。強力控制能否形成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關鍵在于強力控制者的政德,如果施仁政就得民心;如果施暴政就引起民怨,社會秩序就混亂。
二是力量平衡
一個國家各種政治力量平衡,例如現代政黨制度中各個政黨力量平衡,輪流執政,相互制約,在野黨監督執政黨,使執政者謹慎執政,維持社會穩定。各種政治力量、政黨相互制約保持力量平衡的關鍵是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政治游戲規則。譬如競選失敗了就得認輸。
在一個地區或者全球范圍內存在多極、多元政治力量,政治集團,相互制約。例如,當今世界上幾個大國都擁有龐大的核武器,相互威脅,不敢相互使用核武器。因為核戰爭打起來,相互毀滅,沒有勝利者。再如,二戰后冷戰時期以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兩大陣營,相互對立、相互制約,誰也不敢恣意妄為,使世界秩序相對穩定。
蘇聯解體后,美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失去了力量平衡和抗衡制約力量,因此美國恣意妄為,在世界到處插手,想打誰就打誰。所以,當今世界,新興力量培植多極世界格局與美國力圖保持唯我獨大的國際警察地位的矛盾成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要矛盾。
三是制度建設
不論國別、制度的差異,國家領導人、領導集團更換制度演變的一般規律是:廢除帝王世襲制---實行政黨選舉制---廢除強人終身制---實行有序更替的任期制。歷史和現實的實踐反復證明,不論國別、制度的差異,凡是實行國家領導人、領導集團任期制有序更替的國家,一般都不會因領導人、領導集團的更替而引起政壇動蕩,從而導致社會混亂。這只是重點,當然制度建設還有其他方面。例如各種權力分立相互制約等。國際間的制度建設有國際法、國際規則、國際公約等。例如,聯合國憲章、世界貿易規則、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等。當今,許多國際法、國際規則、國際公約缺乏強制執行力,只有道義約束。所以有些缺乏國際公德的國家不受約束也沒有強制的辦法。因此,穩定國際秩序的制度建設任重道遠。
四是樹立協商包容的國際理念
國際行為準則、國際秩序的建立歸根到底是受思想觀念、文化理念的支配。所以,建立和諧的國際秩序、穩定的國際環境,最根本的是要樹立和平協商、包容共存的思想文化觀念和國際行為理念。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不分大小、不分貧富,遇到分歧、沖突要平等協商,求同存異,包容共存。
以上四種方式僅是純理論的劃分,在現實國際關系中,往往是以某種方式為主輔以其他方式,或者是幾種方式組合使用。
創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在理論上還有一種工作,就是創建社會環境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的創建,自然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已經走在了前面,借鑒自然環境經濟學研究的經驗,社會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分析闡明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混亂的社會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破壞作用以及社會環境的破壞對社會、經濟的直接破壞。以此來提高地球人保護社會環境的意識,樹立全球和平發展的理念,倡導創建、保護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的機制。
參考文獻:
[1]李彥和。我國五十年積累與消費、生產與生活運行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06(01)。
[2]李彥和。再論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J].寧夏社會科學,2007(03)。
[3]李彥和。論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構建我國經濟騰飛的持久穩定的社會環境[J].寧夏黨校學報,2011(05)。
[4]資本論:第1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