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強調產業和城市的相互融合、協調發展,有產無城抑或有城無產都將成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從當前絕大多數的產業集聚區發展情況來看,真正能夠實現產城融合的區域十分有限,高度產業化成為集聚區重點關注的發展績效指標,而區內的城市化則作為產業化的附屬處于相對弱化地位,產業集聚區的宜居性、生態性甚至被嚴重忽視。對此,政府層面必須高度關注產業集聚區的產城融合發展模式,通過建立和完善產城融合發展指標體系引導集聚區健康發展。本文將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為有關決策部門提供理論依據。
2、 指標系統的構建及范疇界定
本文從產業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發展水平兩個維度來構建指標體系作為評價集聚區產城融合度的準則層。在初步確定若干待篩選的指標層二級指標后,經過相關人員確認,最終確定 12 個二級指標(見表 1)。
上述指標定義如下 :
人均 GDP 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該指標越大,說明區域收入水平越高。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該指標越大,說明區域財政貢獻越大。
單位 GDP 能耗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地區)每生產一個單位的國內(地區)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該指標說明一個國家經濟活動中對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經濟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的變化。通常,指標數值越低,說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
廣義工業化指數是指非農產業的產值比重和非農產業的勞動力比重的加權平均值,其公式為 :廣義工業化指數=0.5× 非農產業的產值比重 +0.5× 非農產業的勞動力比重,它是衡量產業結構優化的指標,該指標越大,說明產業結構越是高級化發展。
研發投入強度是指國家或地區研發投入總量與國內或地區生產總值之比,是國際上通用的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標,高水平的研發投入強度被認為是提高國家或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就業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各學歷層次受教育人口的加權平均受教育年份,公式為 :員工平均受教育程度=[6× 小學程度人數 +9× 初中程度人數 +12× 高中程度人數(含中專)+16× 大學程度人數(指大專以上)]÷ 正式員工總數,該指標越大,表明就業人口素質越高。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非盈利性、公益性的醫療衛生機構,主要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組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是反映社區配套設施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社區教育機構覆蓋率是指產業集聚區域的各類教育機構(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機構)的覆蓋比率,該指標也是反映社區配套設施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是指城鎮公共綠地面積的人均占有量,在具體計算時,公共綠地包括公共人工綠地、天然綠地以及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綠地,該指標是反映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人均居住面積是指按居住人口計算的平均每人擁有的住宅面積,其公式為 :人均居住面積 = 城市總住房建筑面積 / 城市總的常住人口數,該指標也是反映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人均擁有道路面積是指按集聚區人口計算的平均每人擁有的道路面積,其中道路面積指集聚區路面面積和與道路相通的廣場、橋梁、隧道、人行道面積。該指標越大,說明集聚區公共基礎設施水平越好。公交出行比例是以公共交通工具為主要出行工具的人口數占總人口的比例,該指標是反映區域公交便利性和居民出行習慣的重要指標,指標數值越高說明公共交通環境越好。
3、 評價模型
縱觀所有評價模型,其關鍵性問題在于指標權重的確定,因此,根據賦權方法的側重,評價模型大體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兩類。為克服不同賦權法所固有的缺陷,本文擬采用組合賦權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相應的具體評價模型則分別選用主觀賦權導向的層次分析法以及客觀賦權導向的因子分析法。由于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將產業發展和城市化發展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因而,準則層指標直接各自賦權重二分之一,模型實證的重點則是針對指標層的賦權。
3.1 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的基本步驟為:
(1)明確層次結構
本文的層次結構為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
(2)確立判斷矩陣
建立總系統 A 層次下 B1, B2, B3,…,Bn之間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
bij的含義是針對 A 而言,元素 bi相對于 bj的重要程度 AHP 采用的是 1-9 標度法,標度含義為 :
若 CR=CI/RI < 0.10,則認為層次總排序的結果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其中RI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滿意的一致性,其中RI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4)層次總排序
若標準層元素 B1, B2,…, Bn的權重值分別為 W1, W2,…,Wn,與 Bj對應的指標層元素 Cj1,Cj2,…,Cjm的權重值為 Cj1,Cj2,…,Cjm,\\(j=1, 2, 3,…, m\\),則 C 層各評價指標的綜合權重值為Wj*Cjk\\(j=1, 2, 3, …,n ;k=1, 2, …, m\\)。
(5)指標的規范化、同趨勢化和歸一化處理
指標的規范化就是消除指標間數量級差異和量綱。指標的同趨勢化就是使所有指標轉化為正向指標。指標的歸一化則是用同一指標對應的所有數值之和去除該指標下的每一個規范化和同趨勢化處理后的評價對象數值,從而將其轉化為比重形式。
(6)產業集聚區的產城融合度排序
將 AHP 法所確定的指標層綜合權重值分別乘以某產業集聚區所對應的歸一化后各指標數值,其加權平均值結果即為該集聚區的 AHP 法權重值,也即產業集聚區的產城融合度。
3.2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對多指標體系依據其相關性大小進行有效降維的一種方法,該法因完全面向數據,故屬于客觀評價方法。其步驟為:
(1)對指標體系中的逆向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
(2)對樣本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3)計算 的相關系數矩陣(或協方差矩陣)R。
(4)確定 m 個公共因子,可根據特征值的大小確定,一般取大于 1 的特征值,也可用累計方差貢獻率來確定,設
(5)求 m 個公共因子的載荷矩陣 A。
(6)計算各公共因子的得分 Fj。
(7)計算綜合評價指標值 Y 并歸一化處理。首先,用
計算綜合評價指標值 Y。對 Fj后面的權重用其對應的特征值占總提取特征值的比重來設定。最后,對對應于各產業集聚區的 Y 采用歸一化處理方式將其轉化為權重形式。這樣,我們便可以基于因子分析法根據不同產業集聚區的權重值大小來比較判斷不同集聚區的產城融合度。
3.3 綜合賦權
為綜合前述兩評價方法的優點,采用德爾菲法(DelphiMethod)對兩類方法進行重要性賦權評價。按照課題所需要的知識范圍,確定專家。專家人數的多少,可根據預測課題的大小和涉及面的寬窄而定,一般不超過 20 人。將所有專家的修改意見收集起來,匯總,再分發給各位專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逐輪收集意見并為專家反饋信息直到每一個專家不再改變自己的意見為止。在運用德爾菲法確定了 AHP 法以及因子分析法的相對重要性權重后(所有專家對兩種評價方法的賦權值的算術平均值之和為 1),分別將前述的每個產業集聚區的 AHP 法權重值以及因子分析法權重值作加權平均處理和歸一化處理,其結果即為該產業集聚區的綜合賦權值或稱產城融合度。
3.4 產業集聚區類型的四格象限分析
為進一步識別不同產業集聚區的產城融合發展平衡性以及強度,基于產業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發展水平兩個維度并采用四格象限法進行分析。如圖 1 所示。
圖 1 中,若產業集聚區的產城融合度位于 OT 線下方,則該集聚區屬于以產促城型 ;若產業集聚區的產城融合度位于 OT 線上方,則該集聚區屬于以城促產型。此外,對四格象限作如下定義 :幼稚型產業集聚區 :特點是產業化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發展水平均低于 50%,該類型集聚區尚處于發展的嬰兒階段,產業規模較小且產業質量較低,區域生活配套尚不完善。休閑型產業集聚區 :特點是產業化發展水平低于50% 但城市化發展水平高于 50%,該類型集聚區特別宜居,由于工業產業相對薄弱,故新型工業化進程受到很大制約。成熟型產業集聚區 :特點是雙高區域,即產業化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發展水平均高于 50%,該類型集聚區發展已經相對成熟,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基本實現。生產型產業集聚區 :特點是產業化發展水平高于50% 但城市化發展水平低于 50%,該類型集聚區功能比較單一,盡管工業增加值水平較高,但生態和宜居功能被嚴重忽視。
從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發展模式的實現路徑來看,成熟型產業集聚區只需采取微調方式實現產城協同發展 ;休閑型和生產型產業集聚區則需要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關注其短板問題 ;而幼稚型產業集聚區可以考慮平衡發展和非平衡發展兩種方式,前者是指對產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給予均衡的大規模預算投資以推動集聚區直接發展為成熟型,后者是指在預算有限情況下先重點保障某一個發展目標,最終再實現平衡發展。
4、 實證研究
本文選取了河南省鄭州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中牟汽車產業集聚區、鞏義豫聯產業集聚區、上街裝備產業集聚區、新鄭新港產業集聚區、洛陽工業產業集聚區、洛陽高新區、洛陽伊濱產業集聚區、洛陽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洛陽洛龍產業集聚區、伊川縣產業集聚區、欒川縣產業集聚區、許昌中原電氣谷核心區、長葛市產業集聚區、鄢陵縣產業集聚區、禹州市產業集聚區、襄城縣產業集聚區、長垣縣產業集聚區這 20 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產業集聚區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各集聚區分布于河南省鄭州、洛陽、許昌和新鄉四個城市,相關數據略(其中各指標目標值系經問卷調查確定的至 2020 年發展最優數值)。
4.1 AHP法賦權
結合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度評價指標體系,分別對準則層各指標所屬的二級指標構造判斷矩陣,如表 2、表 3。經計算,各層次單排序權重及一致性檢驗結果如表 4。易見,各層次單排序的權重值具有較高的一致性。繼續進行層次總排序,結果如表 5。
最后,對各指標原始數據值及最優目標值構成的數據進行規范化和同趨勢化(以最優目標值為基準進行規范化且不必進行歸一化)處理后,利用表 5 的總排序權重計算各產業集聚區的 AHP 法產城融合度,可得表 6。
4.2 因子分析法賦權
利用前面規范化和同趨勢化后的包含最優目標值的數據分別對產業化發展水平以及城市化發展水平下屬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在 SPSS 軟件中,得出碎石圖、主成分提取表和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對產業化發展水平所屬指標的因子分析結果見圖2、表7和表8。
由碎石圖及主成分提取表可確認按特征值原則應提取兩個主成分,其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 65.89%。利用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component scorecoefficientmatrix)可得出各主成分表達式 :
以旋轉后的累計方差貢獻表中的各主成分對應的方差貢獻率作為各主成分的權重構造主成分綜合模型 :
同理,對城市化發展水平所屬指標的因子分析各主成分表達式及主成分綜合模型為 :
根據主成分綜合模型即可計算出各產業集聚區的產城融合度,如表 9 所示。
4.3 綜合產城融合度
為平衡 AHP 法與因子分析法各自的優缺點,隨機選取10 位專家對兩種方法重要性進行賦權,要求每位專家的各方法賦權值之和為 1。設德爾菲法的賦權結果如表 10。然后,利用表 10 中兩種方法的加權平均權重對各產業集聚區的層次分析法產城融合度以及因子分析法產城融合度進行加權計算其綜合產城融合度,結果如表 11。
4.4 產業集聚區的類型屬性
在圖 1 的四格象限中,標示 20 個產業集聚區的綜合產業化發展水平以及綜合城市化發展水平坐標,如圖 3 所示。
5、 主要結論
由表 11 可見,從基于主客觀賦權的綜合產業化發展水平來看,優劣次序分別為長垣縣產業集聚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洛陽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許昌中原電氣谷核心區、洛陽高新區、鄭州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中牟汽車產業集聚區、長葛市產業集聚區、洛陽工業產業集聚區、鞏義豫聯產業集聚區、洛陽洛龍產業集聚區、禹州市產業集聚區、欒川縣產業集聚區、伊川縣產業集聚區、上街裝備產業集聚區、襄城縣產業集聚區、鄢陵縣產業集聚區、新鄭新港產業集聚區、洛陽伊濱產業集聚區。其中,伊川縣產業集聚區、上街裝備產業集聚區、襄城縣產業集聚區、鄢陵縣產業集聚區、新鄭新港產業集聚區、洛陽伊濱產業集聚區的綜合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 0.5),其余產業集聚區則較高(> 0.5)。
從基于主客觀賦權的綜合城市化發展水平來看,其優劣次序分別是欒川縣產業集聚區、上街裝備產業集聚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鄭州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新鄭新港產業集聚區、鄢陵縣產業集聚區、許昌中原電氣谷核心區、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洛陽洛龍產業集聚區、伊川縣產業集聚區、洛陽伊濱產業集聚區、長葛市產業集聚區、洛陽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鞏義豫聯產業集聚區、禹州市產業集聚區、洛陽高新區、洛陽工業產業集聚區、長垣縣產業集聚區、襄城縣產業集聚區、中牟汽車產業集聚區。其中,襄城縣產業集聚區和中牟汽車產業集聚區的綜合城市化發展水平較低(< 0.5),其余產業集聚區則較高(> 0.5)。
從綜合產城融合度來看,其優劣次序為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鄭州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欒川縣產業集聚區、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許昌中原電氣谷核心區、上街裝備產業集聚區、洛陽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長垣縣產業集聚區、長葛市產業集聚區、洛陽洛龍產業集聚區、洛陽高新區、鞏義豫聯產業集聚區、洛陽工業產業集聚區、禹州市產業集聚區、中牟汽車產業集聚區、伊川縣產業集聚區、新鄭新港產業集聚區、鄢陵縣產業集聚區、洛陽伊濱產業集聚區、襄城縣產業集聚區。其中,鄢陵縣產業集聚區、洛陽伊濱產業集聚區、襄城縣產業集聚區的綜合產城融合度較低(< 0.5),其余產業集聚區則較高(> 0.5)。
在圖 3 的四格象限中,標示 20 個產業集聚區的綜合產業發展水平以及綜合城市化發展水平坐標,于是可知 :位于 OT 線下方的以產促城型產業集聚區有 11 個,分別是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中牟汽車產業集聚區、鞏義豫聯產業集聚區、洛陽工業產業集聚區、洛陽高新區、洛陽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洛陽洛龍產業集聚區、許昌中原電氣谷核心區、長葛市產業集聚區、禹州市產業集聚區、長垣縣產業集聚區 ;位于 OT 線上方的以城促產型集聚區有 9 個,分別是鄭州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上街裝備產業集聚區、新鄭新港產業集聚區、洛陽伊濱產業集聚區、伊川縣產業集聚區、欒川縣產業集聚區、鄢陵縣產業集聚區、襄城縣產業集聚區;起步型產業集聚區有 1 個,是襄城縣產業集聚區 ;休閑型產業集聚區有 5 個,分別是上街裝備產業集聚區、新鄭新港產業集聚區、洛陽伊濱產業集聚區、伊川縣產業集聚區、鄢陵縣產業集聚區 ;生產型產業集聚區有 1 個,是中牟汽車產業集聚區 ;成熟型產業集聚區有 13 個,分別是鄭州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鞏義豫聯產業集聚區、洛陽工業產業集聚區、洛陽高新區、洛陽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洛陽洛龍產業集聚區、欒川縣產業集聚區、許昌中原電氣谷核心區、長葛市產業集聚區、禹州市產業集聚區、長垣縣產業集聚區。
本文為產業集聚區的產城融合發展模式提供了一個可以量化測度的理論框架,而采用的主客觀綜合賦權法則能夠規避不同評價方法的內在缺陷,進而實現評價的科學性和可靠性。特別是本文創造性提出了產城融合發展的四格象限分析法,這對識別產業集聚區的發展類型和定位產業集聚區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當然,產城融合模式的內涵還有待更深入的理論研究,產城融合指標體系仍需不斷完善,這些都是亟待學術界和政府決策部門考量的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高綱彪. “產城融合”視角下產業集聚區空間發展研究[D]. 鄭州:鄭州大學,2011.
[2]張道剛. “產城融合”的新理念[J]. 決策,2011(1):1~3.
[3]王新濤. 產城融合理念下中原經濟區小城鎮產業選擇與培育[J]. 企業活力,2011(8):26~29.
[4]王菲. 戰略性新興產業識別研究[J]. 財會通訊,2012(21):89~91.
[5]Saaty T L.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80.
[6]薛薇. SPSS統計分析方法及應用[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