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投入經濟學是研究軟投入要素的關系及其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的科學。是軟投入理論不斷發展與完善的產物。軟投入理論是李國璋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在研究中國經濟增長源泉時,針對當時運用西方經濟理論在解釋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中存在的不適應性問題而提出的,并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在1989到1993年的4年間先后立項“軟投入與經濟增長”\\(1989~1991年\\),和“反映軟投入的廣義投入產出模型和應用研究”\\(1991~1993年\\)支持軟投入的相關研究工作,在這兩項課題的支持下,完成了《軟投入與經濟增長》和《軟投入及產出率數量分析》兩部著作,建立了軟投入理論及其模型方法。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原理事長張守一教授對這些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軟投入與經濟增長相關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這方面的空白,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經過了近30年時間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其研究無論從理論體系還是實證分析方面都已經頗為豐富。因此對其研究進行全方位的梳理,無論對軟投入理論的自身發展,還是對其他理論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本文就從軟投入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入手,在充分介紹與分析其理論內涵、方法的基礎上,對其實證方面的研究進行歸納總結與評述,最后提出未來研究的展望。
一、軟投入理論的提出契合時代背景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當時較多學者在研究中國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的貢獻時運用測算“索洛余值”的方法,并認為余值即為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但當考察“二五”大躍進和十年“文革”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發現這兩個時期有較多的年份余值取負值。如果把這兩個時期的“余值”解釋為技術進步的貢獻,顯然不符合實際。而在當時有很多學者受庫茲涅茨\\(1989\\)、拉尼斯\\(1987\\)、和劉易斯\\(1987\\)所提出的“政治因素是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特殊原因”的影響,提出了制度因素是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如石川滋\\(1988\\)、吳敬璉\\(2002\\)、林毅夫\\(1992\\)、李京文\\(1993\\)、鄭玉歆\\(1999\\)、舒元\\(1993\\)盧現祥\\(1996\\)和鄒至莊\\(2005\\)等。但是,如何建立分析模型,從數量上分析“制度”因素的貢獻,遇到很大的困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國璋教授提出軟投入理論,解決了諸如制度等軟投入要素難以量化這一難題。
從軟投入理論的提出背景可以看出,軟投入理論正是在借鑒西方經濟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的能更好的解釋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的經濟理論,對研究發展中經濟體的發展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二、理論體系的完善與健全促進了軟投入經濟學的形成
軟投入理論從提出到軟投入經濟學的形成標志著軟投入理論的日趨完善。軟投入理論體系的完善與健全體現在理論內涵的豐富,對其他理論的影響及與其他相關理論關系的辨析等方面。
\\(一\\)軟投入內涵的進一步明確
軟投入主要是指在廣義投入中相對有形的硬投入而言的沒有物質形態的投入。其構成要素從最初的政策、經濟管理和技術進步三要素到政策、管理、積極性和科技投入四要素的演變,再到投入組合的提出及最后經過深入研究提煉把軟投入的要素確定為兩種分類方法,第一種分類方法將軟投入概括為綜合政策投入,包括體制、政策和管理三種要素;綜合科技投入,包括科技和教育兩種要素;以及勞動者積極性投入三大類。第二種分類方法把軟投入要素劃分為非科技型軟投入和科技型軟投入兩大類。研究認為我國初級階段宏觀和微觀投入組合屬于非科技型,經濟增長質量是由非科技型軟投入的質量決定的,主要是由政策和體制決定的。這一演變過程主要體現在李國璋教授在1986、1987和1988年的三篇會議論文中。而多數進行軟投入研究的學者也都持這種觀點。如,潘文卿\\(1997\\);沈占波,孟樊俊\\(1997\\);劉金山\\(1998\\);王虎中\\(1998\\);彭軍濤,陳其霆\\(2000\\);皮莉莉\\(2000\\);錢秉中、梅培智\\(2002\\);袁迎菊\\(2005\\);王卉\\(2006\\);彭國川、趙崇生\\(2006\\);周彩云\\(2009\\);張唯實\\(2011,2012\\)等。也有的學者給軟投入的定義雖然與前述含義的具體內容不完全一樣,但內涵一樣,如蔡昉\\(2004\\)認為“教育、健康、精神文明和一系列人文因素的發展,都屬于經濟增長的軟投入要素……”馮同強,馮兆棣\\(1997\\)把科研工作中的軟投入界定為與物質投入相對的精神投入,具體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科學精神、心理素質、職業道德和人際環境。對農業軟投入的定義,很多學者都僅指單純的科技投入,如汪培毅\\(1989\\);王廣生\\(1999\\);但也有內容更豐富的,如王站濱\\(1990\\)認為軟投入是促進農村各項工作發展的戰略、規劃、政策和科學管理等,即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直接影響的非物質形態的投入。劉光玉和宋佩琴\\(1992\\)認為農業的軟投入包括農業方針政策投入、農業管理投入、農業勞動者積極性投入、農業科學技術投入。程迪\\(2005\\)認為高校中的軟投入是指機制、政策、專業結構、觀念、政府的作用等。陳慧青\\(2010\\)界定了教育的軟投入包括對各教育主體的意識、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對教育活動的有影響的投入。陳國榮\\(2000\\)認為個體私營企業的軟投入包括智力投資、科學管理、優化產業領域、企業信息輸入等。范若炎\\(1991\\)把“軟科學的發展與應用,企業管理的科學化以及職工素質的提高”等三個方面定義為企業技術進步的軟投入。何潔玲\\(2000\\)認為軟投入主要包括技術投資、科學管理、市場信息、人才配置等等。魏宜瑞\\(1991\\)指出戰略規劃中的軟投入包括戰略規劃實施中的科技意識、體制、運行機制、政策、管理、民眾素質、社會環境等等。
戴啟斌和王忠宇\\(1989\\)認為銀行軟投入是指通過培植和增強金融意識,強化資金管理,優化資金環境,挖掘資金潛力,來提高現有資金使用效益,促進經濟建設健康發展的措施和途徑。張春生\\(1991\\)認為銀行業的軟投入包括信貸制度和管理監督職能等。
從對軟投入的內涵的界定來看,雖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運用軟投入理論研究各行各業的問題,有農業、金融、教育、企業管理、鐵路等不同方面,但對軟投入的界定都是圍繞李國璋教授的定義提出的。所以,可見軟投入理論提出后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同。
\\(二\\)三個放大器理論
這是針對軟投入要素的三分法中:綜合政策投入、綜合科技投入與勞動者積極性投入對經濟發展來說起到三個放大器的作用,因為在生產活動中,當硬投入的數量和質量一定時,產出的質量和數量會因軟投入組合質量的不同而不同。這是由于綜合政策投入、綜合科技投入與勞動者積極性投入是產出的三個放大器。當然放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當它們對產出增長起積極作用時則產出增量被放大,否則是縮小。
這三個放大器中綜合政策投入是最重要的放大器,因為它不僅獨立起到放大作用,還會通過作用于綜合科技投入與勞動者積極性投入起到多重放大作用。
\\(三\\)軟投入貢獻率與全要素生產率的對比研究。
從軟投入提出的背景可知軟投入與“索洛余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于后者,中外的理論界都用全要素生產率來解釋。但軟投入與其聯系細微且緊密。因此,眾多研究者從理論與實證兩方面都進行了細致分析,如,李國璋\\(1995\\)通過理論和模型推導充分證明了TFP只是軟投入貢獻率的一部分。黃新\\(2009\\)從數量方法的角度對比研究軟投入貢獻率與TFP的關系,認為運用軟投入貢獻率能很好的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周彩云\\(2009\\)在分析軟投入貢獻率和TFP兩種方法的區別與聯系的基礎上進行實證的對比研究,結果發現二者雖然各有優缺點,但是在經濟分析中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劉津汝\\(2011\\)通過實證研究認為全要素生產率只是軟投入貢獻率的一部分,經過實證測算發現兩者的變動趨勢很接近,并與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一致。但彭軍濤,陳其霆\\(2000\\)卻持不完全相同的觀點,他們經過推導認為非科技型軟投入,即制度的貢獻就是索洛余值。石宏博\\(2011\\)認為對于軟投入貢獻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雖然兩者立足點和計算依據及方法不同,但兩者都能作為評價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指標。
軟投入理論是基于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手段對經濟增長的源泉進行探討與解釋,它與全要素生產率最大的不同是,不依賴于對生產函數的假定來測算經濟的增長質量,這是其他方法所不可比擬的,雖然隨著方法的改進與測算技術的提高,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的方法也不斷改進,但軟投入的測算方法從一開始提出就是依據投入產出表的客觀基礎。因此其反映經濟增長質量的效果就更加真實有效。
\\(四\\)基于軟投入理論對相關概念的修正
在1992年李國璋教授就曾指出已有的對經濟效益的界定看似清晰實則不明,進而導致了用不同指標衡量的經濟效益的不可比性,進而使經濟無法走出粗放式發展的怪圈。所以提出經濟效益就是軟投入組合對物質產出總量或增量的貢獻?;诖藦埫髡躙\(2007\\)以軟投入理論為基礎對評價社會效益的指標體系與方法進行了研究,并以環境保護為例對評價社會效益的指標體系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三、研究方法進一步科學系統
研究方法的完善與擴展是一個理論深入發展的關鍵。軟投入理論也不例外,因此,軟投入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也不斷改進,具體方法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增量投入產出表方法的研究
軟投入研究的方法源于投入產出的思想,所以在測算軟投入貢獻率模型方法方面,李國璋教授在國內理論界首先提出增量投入產出表的概念和編制方法,至今已經編制多份不同時間區間的中國和省級增量投入產出表,編表方法已經比較完善,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李國璋,1995\\)。其后,武玉潔\\(2008\\)編制了1997~2002年16部門增量投入產出表,指出在1997~2002年間我國經濟增長中軟投入的作用主要表現為非科技型軟投入的作用。林舜聰\\(2010\\)編制了中國2002~2007年增量投入產出表并對各個部門產出增長的軟投入貢獻進行分解認為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增長中軟投入貢獻率較低,且以非科技型軟投入的作用為主。張唯實\\(2011\\)運用增量投入產出表得出結論:從1997~2007年間,軟投入對中國三大產業的產業結構優化,生產效率的提高及中國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閆來旗\\(2011\\)運用軟投入理論,通過兩份增量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并計算得出軟投入貢獻率分別為27.6%和-14.6%,說明經濟狀況明顯整體惡化。李媛\\(2011\\)認為2007年以前非科技型軟投入在我國經濟增長中起主要作用,但我國的投入組合正在向科技型投入組合轉變,市場經濟正在不斷走向成熟。陳南旭\\(2012\\)對省級層面的增量投入產出表的編制方法進行了探討與嘗試并以2002年和2007年甘肅省的投入產出表為基礎編制了甘肅省的增量投入產出表。姜建英\\(2012\\)運用增量投入產出方法對我國的固定資產的投資績效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總的固定資產投資效率不是很高。
由此可見,對于增量投入產出表的方法現有的研究不僅從理論上提出了產出增長中軟投入直接貢獻,間接貢獻和完全貢獻等概念而且在實證研究方面也較為成熟。但對于與增量投入產出表相關的里昂惕夫逆矩陣的存在問題還沒有在理論上得到充分的證明。
\\(二\\)軟投入貢獻率方法的擴展
雖然運用投入產出表計算產出增量中軟投入貢獻率的方法已經比較完善,但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具有明顯的滯后性,而且每隔5年才能編制一張完整的表,雖然延長表的編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不足,但對于軟投入貢獻率的測定也還是具有一定的限制,因而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對軟投入貢獻率的分析提出了解決沒有投入產出表的情況下測算軟投入貢獻率的方法,主要是根據增量投入產出表測算軟投入貢獻率的原理,運用相關的統計指標及數據進行近似測量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擴展了軟投入理論的研究廣度,但測量的準確程度與替代指標的選擇有直接的關聯性。如陳宏偉\\(2010\\)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就曾詳細描述了不用投入產出表計算軟投入貢獻率的方法。并發現軟投入對甘肅經濟的制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比浙江的越來越大,也說明甘肅與浙江相比經濟發展質量在下降。
\\(三\\)軟投入的制約作用和特殊的夾角方法
中外理論界圍繞中國經濟增長中TFP增長率、技術效率、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等問題,開展了很多研究。而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軟投入制約下的GDP損失:東、中、西部比較研究”\\(2001—2003年\\)的支持下,得出在初級階段軟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和一個特殊重要的夾角方法,也成為軟投入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軟投入理論指出投入是矢量,有方向性,所以夾角即實際投入組合與最優投入組合形成的夾角;潛能釋放程度即實際產出與最優產出之比。李國璋,王卉\\(2006\\)運用一個重要的夾角的方法對我國1952~2000年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在“八五”時期質量最高,而在“二五”時期最差,但“九五”時期GDP的損失最大,實際投入組合與最優投入組合夾角也擴大至12.51°。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軟投入組合質量總的趨勢不斷提高,但軟投入貢獻率多年取負值說明了其對經濟增長具有制約作用,進而導致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硬投入和產出的損失較明顯。魏宏耀\\(2010\\)運用夾角理論研究了我國汽車產業的潛能釋放程度,研究認為較低的軟投入質量制約了汽車產業布局的優化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軟投入理論中增量投入產出表的方法是對投入產出理論的極大豐富,對于用投入產出表研究和分析經濟發展問題作用顯著。通過計算增量產出中的軟投入貢獻率可以充分認識經濟發展的質量,對評價和衡量我國的經濟增長質量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運用夾角方法能夠揭示經濟發展的現狀及潛能??傊?,軟投入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出了許多研究經濟增長問題有用的工具。
四、實證方面的研究成果豐碩
軟投入經濟學是研究軟投入要素的關系及軟投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的科學。所以軟投入理論在實證研究方面也從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及軟投入要素關系方面進行了眾多的實證研究與檢驗。早在1988年李國璋教授就指出發生經濟波動的根本原因是軟投入組合質量發生波動。沈占波,孟樊俊\\(1997\\)認為通過調整綜合政策投入和科技進步水平來提高投入組合質量,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袁迎菊\\(2005\\)通過測算得出在1952~1992年間,硬投入組合的貢獻占86.69%,而軟投入組合的貢獻僅占13.31%。
并且指出軟投入貢獻率高的時期經濟發展質量也高,軟投入在經濟轉型中作用巨大且明顯。濟時彥\\(2011\\)也認為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勞動者素質提高等創新型要素的軟投入,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石宏博\\(2011\\)對軟投入對經濟質量的影響進行了測量對從其構成因素分別進行了分析,得出軟投入對經濟發展的質量的提高十分重要的結論。張鋒\\(2010\\)運用軟投入理論對我國的資本—產出率的變化進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國投入組合質量決定于非科技型軟投入。除此之外軟投入理論還進行了多方面的實證研究,有運用軟投入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有進行農業、工業、能源、汽車、鋼鐵等方面的研究,具體表現在下面一些研究成果上:
\\(一\\)區域發展方面的實證分析
運用軟投入理論來分析和解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能夠做到撥云見日的效果,這方面的研究很多,有對扶貧問題的分析,如李國璋\\(1998\\),王虎中\\(1998\\),皮莉莉\\(2000\\)都認為扶貧過程中應該以硬投入為載體,軟投入發揮重要作用,使投入組合要從非科技型向科技型轉化,對扶貧工作有決定性作用。還有對西部大開發方面的分析,李國璋\\(2001\\),于素慧\\(2002\\),何江\\(2002\\)多次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關鍵是提高西部軟投入的質量。更有對不同區域發展進行的實證分析,如,彭國川、趙崇生\\(2006\\)認為“軟投入”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謝艷麗\\(2010\\)認為由于體制、科技教育投入不足等軟投入制約導致我國東部與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中各產業相對勞動生產率變動差距加大。
張唯實\\(2012\\)運用軟投入理論分析了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研究表明軟投入質量不同是引起中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原因之一,認為提高軟投入組合質量是產業結構優化的最優路徑。從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無論是進行區域內的研究還是區域對比的研究,目前我國的軟投入對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限制和制約作用。特別是在西部地區。
因此,提高軟投入的質量,對于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及產業結構優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用于不同領域的實證研究
運用軟投入理論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不同行業和不同部門的分析也是軟投入理論實證研究的一個重點。在這方面的研究既有就宏觀整體不同行業的分析,如張唯實\\(2012\\);也有就不同行業進行的詳細具體分析如,農業、工業、能源、鋼鐵、汽車、環境、教育、金融、鐵路等諸多方面。
1.農業方面。把軟投入理論用于對農業的分析
也是軟投入理論用于具體產業方面較早的并且一直延續至今,如汪培毅\\(1989\\);王廣生\\(1999\\)都把農業中的軟投入界定為科技,通過分析說明了軟投入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王站濱\\(1990\\)和劉光玉,宋佩琴\\(1992\\)雖然對農業軟投入的界定相對寬泛了些,但結論也同樣是軟投入對農業發展至關重要,要重視農業生產中的軟投入作用。劉金山,李志剛\\(1996\\)用養豬實例證明了通過提高軟投入可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彭軍濤,陳其霆\\(2000\\)實證分析了我國非科技型軟投入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楊尚波\\(2007\\)對軟投入質量與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通過制度創新和科學發展提高軟投入水平對促進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張寧華\\(2009\\)認為教育發展水平及戶籍制度等軟投入要素對農民的收入影響大,因此通過提高軟投入質量促進農民增收是有效的途徑。耿理想\\(2011\\)認為造成浙江、河南和甘肅三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差距的深層次原因,是軟投入質量的差異。
由上可見,運用軟投入理論對農業的研究有宏觀總體的分析,也有進行區域對比的研究,研究結論表明,軟投入的質量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限制明顯。
2.工業和能源方面的研究
戚磊\\(2012\\)在測量我國工業行業的軟投入貢獻率時發現涵蓋小企業樣本數據的結果要高于不包括小企業樣本數據測度的結果。說明小企業的生產效率和軟投入質量都優于大企業。其研究表明軟投入制約了中國工業行業的經濟增長。從而導致經濟增長率越高,軟投入貢獻率反而越低。因此,需要通過有意識地放慢經濟增長速度和降低宏觀經濟的波動性,才能改善軟投入貢獻和提高經濟效益,才能支持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轉型,并避免產業空心化。
霍宗杰\\(2010\\),提出通過科學技術、改進管理等軟投入組合質量的提升對于我國能源效率的改善作用十分顯著。江金榮\\(2010\\)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別合成了非科技型軟投入綜合因子和科技型軟投入綜合因子,認為非科技型軟投入綜合因子對單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更為顯著和重要。對于工業和能源方面的研究雖然數量不多,但研究的深入細致,得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結論。
3.政府和科教軟投入方面的研究
周琦\\(2008\\)認為政府軟投入是經濟增長過程中軟投入的來源之一,我國政府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顯著,政府政策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雙向的作用關系。司燕潔\\(2010\\)認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深層次是非科技軟投入組合質量的差距,而導致這一差距的關鍵在于政府軟投入質量的高低。武蓉\\(2012\\)認為政府軟投入組合的質量偏低,不利于各自投資績效的提高。馮同強、馮兆棣\\(1997\\)認為在科研工作中要重視軟投入的質量和水平。程迪\\(2005\\)指出降低教育的隱性成本,提高辦學效益的關鍵在于克服軟投入制約。陳慧青\\(2010\\)認為軟投入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決定性作用,是教育發展的內在依據。陳名\\(2012\\)運用軟投入理論對硬投入相對落后的甘肅省會寧縣成為“高考狀元縣”的原因進行探討,認為教育軟投入對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加強軟投入以緩解受經濟水平所限的硬投入不足的困擾。
4.其他重要領域的研究。李群仁\\(1992\\)運用
軟投入理論計算了鐵路系統一五到七五時期以來的軟投入貢獻率,其結果與軟投入理論所揭示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具有很好的吻合性。王雙\\(2007\\)運用軟投入理論對我國的鋼鐵產業的政策效應進行了研究。孫忠娟\\(2009\\)運用軟投入理論,對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環境要素進行了研究,認為軟投入組合的質量較低是其主要的原因。肖彥蘋\\(2011\\)運用軟投入理論對資源損失進行分析,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建議,從而達到減少資源損失和提高軟投入組合質量的目的。而從軟投入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的角度進行探討的也不乏其人,主要有,范若炎\\(1991\\)論述了軟投入對于企業管理的重要性;而陳國榮\\(2000\\)論述了軟投入對于個體私營企業的重要性;何潔玲\\(2000\\)得出軟投入的提高是促進鄉鎮企業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途徑的結論。對于軟投入對金融方面的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戴啟斌,王忠宇\\(1989\\);張春生\\(1991\\)和孟鳳嶺\\(1997\\)他們通過對銀行軟投入的不同界定提出提高銀行對企業軟投入的具體內容并提出提高的重要性及具體措施。
\\(三\\)軟投入構成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專項研究
這是指對構成軟投入的各個要素分別進行研究與測度:如,李國璋\\(1994\\)就軟投入要素方面曾專門在“重視研究勞動者積極性投入”一文中論述過勞動者積極性這一要素的重要性。韓國珍\\(2002\\)提出要使技術進步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最為重要的是創建有利于技術創新和能對創新者提高激勵的制度環境??琢顚抃\(2006\\)通過對制度變遷各子要素的實證分析認為財政的合理配置對經濟增長影響最大。
劉津汝\\(2011\\)分析了軟投入中技術進步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認為制度因素對國外技術擴散的效果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市場體制和市場規模對于技術擴散的影響較大。劉鵬飛\\(2011\\)認為由于非科技型軟投入質量不高導致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并明確指出非科技型軟投入特別是政策和體制投入在當前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五、進一步研究的展望
\\(一\\)軟投入理論的進一步完善。
首先是軟投入內涵的豐富,在各種不具備物質形態的投入中文化產品和意識形態也屬于軟投入,但鑒于它們不屬于源泉類的軟投入。所以在目前界定的軟投入構成要素中暫時不包括它們,但隨著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拓展,今后把研究文化產品和意識形態與各軟投入要素的相互作用應作為一個方向。其次,目前用的多的軟投入貢獻率是從相對數比較的角度研究軟投入的衡量,而從合成指數的角度,即如何度量和描述政策投入、科技投入和積極性投入的“大小”,對于軟投入質量的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衡量其軟投入質量問題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軟投入理論,還應對軟投入與硬投入關系分析、經濟增長分析、外溢性分析、最優積累率等等問題從理論角度進行探討。
\\(二\\)軟投入研究方法的擴展
測算經濟增長中軟投入制約作用的模型方法,關鍵環節是測算最優產出\\(即最優投入組合對應的產出\\)。理論界實際運用的方法有:一是前沿生產函數法,二是DEA法,三是生產函數法,四是資本產出率法等。對這些方法我們一一作了驗證。但是,哪種方法更接近中國經濟增長的實際,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前文已經提及軟投入貢獻率與TFP的區別與聯系,而對于TFP的測算從開始的生產函數法到后面的DEA方法,其應用及測算發展迅速,因而對于軟投入貢獻率的測算是否也可借鑒TFP的測算方法運用DEA的思路進行探討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除此之外夾角理論的SFA、潛在產出分析、StateSpace、多投入多產出模型、投入產出優化分析等等都是有待擴展的領域。
\\(三\\)增量投入產出表的方法的深化
雖然在研究過程中解決了很多理論與方法方面的問題但有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如,測算軟投入間接貢獻和完全貢獻的方法,還不夠嚴密。增量投入產出表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如,靜態增量投入產出表和動態增量投入產出表、增量投入產出表最優化分析、增量社會核算矩陣\\(SAM\\)、增量投入產出表CGE分析、增量投入產出表DSGE、增量投入產出表運用、區域間增量投入產出分析等等。
\\(四\\)軟投入貢獻的分解及計量分析
軟投入貢獻的分解指的是對軟投入的直接貢獻進行分解:分解為科技型軟投入貢獻與非科技型軟投入貢獻。在特殊情況下,這種分解可以實現。在通常情況下,如何進行分解,還沒有得到充分解決。對于軟投入的計量分析包括經典計量分析、貝葉斯計量分析、非參數和半參數分析、MCMC、結構方程、PLS、空間計量、社會計量、CGE、DCGE、DSGE等等。
通過對軟投入理論全面系統的梳理,可以得出軟投入理論的提出契合時代背景,其理論內容與研究方法的不斷完善促進了軟投入經濟學的誕生,經過近30年的發展其實證研究成果豐碩,但在其未來發展中還有很多需要不斷充實與完善的研究空間。而隨著對軟投入經濟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對經濟發展的指導意義也必將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李國璋.不可忽視的軟投入[N].經濟日報,1989年8月5日.
[2]李國璋.論軟投入與經濟效益[J].開發研究,1992\\(1\\):2-6.
[3]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4]吳敬璉.制度重于技術[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5]李國璋.軟投入的定義、內容和作用[N].經濟學周報,1988年1月31日.
[6]李國璋.增量投入產出表及其應用[A].李強,劉起運.當代中國投入產出實踐與研究[C].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34-48.
[7]鄒至莊.中國經濟轉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8]盧現祥著.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
[9]舒元著.中國經濟增長分析[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10]李京文.中國生產率變動趨勢之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11]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李國璋.重視研究勞動者積極性投入[J].開發研究,1994\\(3\\):7-9.
[13]李國璋.軟投入及產出數量分析[M].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14]李國璋.產出增量中軟投入貢獻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5\\(4\\):54-61.
[15]李國璋.軟投入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J].開發研究,1995\\(5\\):11-14.
[16]李國璋.甘南州扶貧攻堅存在的問題和政策建議[J].開發研究,1998\\(3\\).
[17]蔡昉.探討報酬遞增與軟投入的增加[J].廣東社會科學,2004\\(5\\):10.
[18]鄭玉歆.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及經濟增長方式的“階段性”規律[J].經濟研究,1999\\(5\\).
[19]潘文卿.經濟增長的軟投入效應探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35-42.
[20]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發經濟研究室譯.發展經濟學的新格局[M].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
[21]李國璋.軟投入與經濟增長[M].蘭州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