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漸進性地完成從計劃經濟時期的“封閉經濟”到資源不斷優化配置和對外全面開放的市場經濟的轉軌。
但是,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快速面對經濟縱向“帕累托改進”或“卡爾多改進”的同時,卻出現了不同步。
而資本形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要素,資本形成的非均衡性自然成為制約區域性經濟發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因而研究資本形成差異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就具有了普遍意義。
一、文獻綜述
自20世紀以來國內外文獻對資本形成與經濟增長關系有很多研究。資本形成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很多學者都對此表示認同。
最早可以追溯到劉易斯(1998),他認為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投資對資本積累的影響分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社會只有保持一個相當規模的投資水平時,才能使收入增長率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羅默等,1998;Blanchard,2001;DajinLi,2002)。
我國經濟的發展長期受資本形成缺乏的限制,倘若突破了這一瓶頸,經濟增長則會處在較高的水平上。實際研究也證明了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資本貢獻的。王紹光和胡鞍鋼(1999)、洪銀興(2002)分別估算出1978~1995年、1953~1997年資本貢獻率分別為55%和57.8%.王小魯和樊綱等人(2000)分析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外部因素,表明高儲蓄和高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并著重指出資本形成效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從金融深化方面研究,沈坤榮等(2004)運用中國1978~2002年的數據分析了資本形成水平,結果顯示金融體系對我國資本形成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而王定祥等(2009)研究發現,1952年以來外生金融資本形成并未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相反,金融資本的內生形成卻有助于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張燁卿(2006)的研究結果表明,內生增長模型比新古典模型更適用于解釋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力資本是維持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源泉??傮w來說,這些研究無論是從制度因素、金融深化還是投資效率等角度來發掘問題,主要都是通過一切手段提高資本形成進而推動經濟長期增長。
二、理論分析
(一)資本形成與經濟增長理論
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哈德羅-多馬模型),解釋了“資本”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起決定作用的原因。他們的觀點是,擴大投資規模使資本形成總額增加,提高儲蓄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其后的經濟發展理論:如納克斯的“貧困循環陷阱論”、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以及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都強調了資本投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經濟水平不同的地區資本投入亦不相同,但是這并不能決定經濟增長的速度。倘若缺乏有效的資本形成機制,不能將資金轉變成現實的資本,擁有再多的資金亦無濟于事。
(二)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資本的形成是一個從儲蓄到投資的過程,即資本的形成機制與格局到資本形成的規模與質量。單從表象上看,資本形成主要包括自有資本和外來資本。
后者主要通過國家財政撥款、外商投資和發行股票等融資渠道取得。而此時并非現實資本,真正的資本形成還要通過儲蓄向投資轉化這一過程。故而,對于高效率的資本形成而言,多種融資渠道是前提,將籌集的資金快速變成現實資本的能力是根本??墒?,資本形成將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呢?
在我國轉型時期的兩種經濟體制下,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期間的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于貨幣擴張與資本形成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這個時期的經濟增長是通過兩個渠道實現的(李治國,張曉蓉,徐劍剛,2010)。一是:經濟通過大幅度投資和快速進行資本積累取得飛速發展,即超額投資(資本形成)→貨幣擴張→經濟增長。二是:貨幣發行量過多,信貸過熱,即超額投資(資本形成)→貨幣擴張→經濟增長。更為重要的是,正是資本形成和貨幣擴張這二者間的良性互動作用將這兩條途徑連接,成為促使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
(三)資本形成機制差異
在我國尚處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資本形成主要來源于財政資金時,區域之間的資本形成機制是大同小異的,各地區資本形成差異也就消失了。
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趨于完善下,舊的財政投入體系逐漸退出經濟建設領域,支撐經濟發展的新渠道--金融支持顯現出來。據此,資本形成的金融機制差異是我國中、東、西部經濟差距的原因。主要表現在:金融制度安排差異、資本來源差異、金融組織制度差異、金融市場發展差異和資金流動差距這四個方面。這使得東部地區形成具有金融成分較高,計劃金融成分微弱、資金來源充足、金融機構組成具有多樣性等的有效率機制。這種有效率的制度以及資金由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的逐利性致使中西部與東部的差距愈拉愈大。
三、實證分析
(一)模型與計量方法
下面著重探討資本形成對區域GDP增長率差異的影響。假定各地區經濟增長具有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特性,區域總產出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區域投入包括資本和勞動力。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該生產函數都具有意義。
如果以GDP代表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億元),K代表資本投入量(億元),L 代表勞動力就業人數(萬人),那么,區域生產函數可以寫成為:
GDP=f(K,L) (1)
上式也可以表達為:GDP=AKαLβ(2)
考慮到對面板數據取對數之后能夠消除異方差現象,本文對面板數據分別取自然對數。兩邊取對數后,模型(2)可以寫成為:
LnGDP=c+αLnK+βLnL+u (3)
而本文要考慮到橫斷面的余值異方差性和時間序列的自相關,資本形成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差異性影響,模型(3)可以改寫為:
LnGDPit=Ci+αiLnKit+βiLnLit+μit(4)
其中,i是地區下標,t是時間下標,GDP表示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Ci為方程估計的截距,μi為統計誤差,αi和βi為參數,且0<αi、βi<1,在模型(3)中αi和βi分別表示K和L增長對GDP增長的估計彈性,表示資本形成或者勞動力每增加1%,GDP分別增加αi%和βi%.
(二)指標選擇與數據說明
為了考察資本形成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長期效應及其地區差異,根據模型(1)將全國除西藏外的30個省市分為東、中、西部三大地區,其中東部主要有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12個省市;中部: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對三大地區分別建立子面板數據模型進行估計。
考慮到海南省和重慶市設立時間較短,在進行時間序列和橫斷面分析時,仍將海南包括在廣東省,將重慶包括在四川省之內,以保持各年度統計數據的一致性。西藏自治區幾乎沒有吸收到各種資本投資,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資,因而不在模型分析之列。這樣,在2003~2011年間,東、中、西三部分有效分析樣本數分別為108、81和81.樣本數據由各期、各地區的統計年鑒和社會經濟發展數據庫的原始數據處理得到。
在短期的樣本期間內,面板數據下的F檢驗不成立,因此本文對四個樣本區間進行不變參數的實證分析。實證研究變量選取年度國民經濟宏觀發展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表示,并且用上年=100的指數進行平減。解釋變量指標分別用資本形成總額和從業人員數表示資本(K)和從業人員(L),并且為了減少異方差性分別對上述3個序列分別取自然對數,計為LNGDP、LNK、LNL.
(三)數據平穩性檢驗
為了避免偽回歸問題,首先采用針對不變參數面板數據模型的 LLC(Levin-Lin-Chu)檢驗(Levin,Lin and Chu,2002)和 Fish-ADF 檢驗(Maddala andWu,1999)。通過用LLC檢驗得出三個樣本期內的各序列是不平穩的,但是經過1階差分后的結果顯示是平穩的,結果如表1、表2、表3.【表1.表2.表3】
(四)面板數據的協整關系檢驗
由于上述各指標均是一階單整序列,這些指標可能存在某種平穩的線性組,從而反映變量間可能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因此,可利用Johansen Fisher進行協整關系檢驗,來判斷DLNGDP與DLNK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為保持合理的自由度同時又要消除誤差項的自相關,根據AIC、SC、LR、Q統計量等聯合確定的最優滯后階數為2,其殘差序列具有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4、表5和表6.【表4.表5.表6】
由表4、表5和表6可知,至多有一個協整關系的P值分別為0.0220、0.0220和0.0023,在5%,5%和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增長和資本形成之間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
(五)面板數據的變截距隨機效應模型
本文為了深層次考察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區域性差異和影響,主要采用變截距模型將全國分為東、中和西三部分,研究資本形成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方向和程度。因為該模型能通過截距項和隨機誤差項分別顯示單個變量和因此而忽略的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而對于面板數據重要的是要選擇使用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因為當面臨短而寬的數據時,二者的檢驗結果會有很大差異。前者的分析僅對選取的樣本成立;若要“以小見大”對總體分析,則需要選擇后者(高鐵梅,2006)。筆者通過對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各變量均不顯著,拒絕固定效應模型,所以本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檢驗結果如表7.
由上表可知: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調整后的R2都在0.9以上,說明各模型擬合優度都較高。F值都遠遠大于2,自變量對因變量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再觀察東、中、西部模型系數的檢驗結果,截距項顯示:只有東部和中部的系數是顯著的,而西部的P值為0.3225,大于0.05不顯著。資本形成系數都為正,說明資本形成對中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存在促進作用。其中,東部地區系數為0.289272,表示 資 本 形 成 每 增 加 1% ,東 部 地 區 經 濟 增 長0.289272% . 中 部 地 區 、西 部 地 區 系 數 分 別 為0.246307、0.568849,說明資本形成每增加1%,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分別為 0.246307%、0.568849%.
由于東部地區具有更高效的資本形成機制,因而高度的資本形成促使經濟迅速發展。而其比西部地區的系數小,說明西部地區缺乏有效的資本形成機制,但是資本形成的邊際效用較高,也即在西部地區投資1元錢得到的回報要高于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相對東部地區資本形成效率較低,相對于西部地區投入不足,因此造成了模型回歸結果的差異。這與前面的理論分析相一致,即由于中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較低,從戰略趕超的角度來看,動員足夠的資金是地區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本深化特征有其歷史必然性。
進一步來講,在金融發展日益蓬勃的今天,金融資本在資本形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金融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資本形成的效率,進而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經濟不發達地區不僅面臨著募集資金的缺失,同樣還受資本形成能力的限制。因為發達的金融體系,會使該地區擁有更多的低成本的融資渠道,而強大的資本形成能力會促使這些資金快速地轉化為經濟擴張的資本,促進經濟增長。往往發達的金融體系和高度經濟發展水平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這樣便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反之,二者則會互相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致使經濟發展受阻,資本形成能力下降。毋庸置疑,東部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要遠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這也是資本形成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原因?!颈?】
四、結論與建議
分析表明,我國資本形成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差異性影響,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區缺乏有效率的資本形成機制以及其落后的金融體系。因為資本市場能通過降低融資成本來提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并且其具有提高儲蓄率來改善投資能力的潛力,使得資本形成更加高效。由于在資本形成的廣度(規模)和深度(轉化效率)上,發達的金融市場起著中堅力量的作用,因此,要從三個方面對金融結構進行改革,使其更加完善。第一,通過降低發行企業股票和政府發行債券的門檻,充分利用證券市場,為更多的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和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建立發達的資本市場。第二,作為金融體系三大支柱之一的銀行業擁有大量的儲蓄,可是我國的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受壞賬呆賬、落后的體制、單一的所有權以及利率管制的限制,使其儲蓄額無法進行流通利用。因此,要針對這些方面進行深入改革。并且,要改變其壟斷地位,中央政府應逐進一步放松對非國有銀行的市場準入限制,使其能在中西部地區形成競爭優勢,消除銀行信貸的歧視性。三是加快金融市場結構調整步伐,重點發展證券市場和面向民營企業的健全的金融服務市場。在發達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高度的競爭能力和地區的發展需求,會使資金從利用率低的部門流向利用率高的部門,大大提高了資金的利用效率。而此時,資金是否進行了合理的配置,會通過其在自由市場上的價格表現出來,受政府的控制力度較小。東部地區正是由于具有優于中部和西部地區的金融體系,才會充分顯示出在資金規模和利用率上的優越性,才會具有更快的發展速度,顯示出發展差異。
參考文獻
[1] Olivier Blanchard.Macroeconomics(Second Edition)[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2]DajinLi. Is the AK model still alive? The long-run relation between growth and investment reexamined[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35,No.1.
[3]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4]劉易斯。勞動力無限供給下的經濟發展[M].發展經濟學經典論著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5]羅默,吉利斯,波金斯。發展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6]林毅夫。中國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王定祥,李伶俐,冉光和。 金融資本形成與經濟增長[J]. 經濟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