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行業的核心力量,其效率的測度與影響因素一直是學者研究的重點問題。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商業銀行效率的測度已經比較完善,應用最為廣泛的測度方法為非參數的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如 Abhiman Das 等\\( 2009\\) 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測度了 1992 年 - 2004 年印度商業銀行的成本效率與利潤效率問題,并進一步提出改進商業銀行效率的措施; 遲國泰,楊德等\\( 2006\\) 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的 CCR 模型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進行測度,并計算出低效率銀行的投入冗余率與產出不足率。在效率測度基礎上進一步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內外學者也分別從股權情況、金融管制、金融機構的分支數量、金融危機、銀行并購及員工創新力等角度對商業銀行的效率進行分析,如 Allen 等\\( 1997\\) 認為美國商業銀行的效率低下與所設置的分支機構過多有很大關系; Roberta B. Staub 等\\( 2010\\) 對巴西銀行的效率研究發現宏觀經濟波動較強時銀行效率較低;何蛟、傅強\\( 2010\\) 研究了引入戰略投資者之后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問題,結果表明戰略投資者的引進能夠改善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問題。
已有研究從諸多方面對可能影響商業銀行的效率問題進行了研究,但鮮有文獻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對商業銀行效率展開研究,而事實上,利益相關者通過影響商業銀行的投入與產出變量會對商業銀行效率產生影響。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分析其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
二、商業銀行技術效率與利益相關者關系的理論分析
商業銀行的經營過程是其運用相關投入經過內部運作經營而產生注入利潤等產出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由商業銀行的各利益相關者共同完成的,這里的利益相關者可能包括股東、員工、債權人、客戶、政府等。
期望理論認為員工從企業得到的報酬激勵等越高,越能夠激勵他們為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
以此類推,商業銀行的各利益相關者從商業銀行得到的越多,他們為商業銀行的投入便越多,也就是說各利益相關者與商業銀行的關系越好,他們對于商業銀行的投入量越多。各利益相關者對于商業銀行的投入通過內部運作最終轉化為商業銀行的產出,可以說各利益相關者對于商業銀行的投入越多、質量越高,商業銀行的產出諸如利潤、營業收入等越高。
“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有效,即最有效的實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需求與愿望。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效率是對資源使用情況的衡量,考察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用投入產出比來表示。
商業銀行各利益相關者關系能夠影響其對商業銀行的投入與產出,間接影響著商業銀行的效率。因此,認為商業銀行利益相關者關系能夠影響其效率,包括商業銀行的技術效率。
三、模型和實證
\\( 一\\) 數據來源
對我國銀行的效率進行測度并進一步對利益相關者關系對效率的影響問題進行研究中,選取我國 2004 年 - 2012 年 14 家商業銀行的數據,選用數據均來自于 Bankscope、《金融統計年鑒》與各銀行 2005 年 -2013 年的報表。
\\( 二\\) 商業銀行技術效率測度
商業銀行的技術效率反映一個單位在給定一系列的投入后獲得最大產出量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不同決策單元使用相同的投入可以擴張出的不同的生產能力。在測度商業銀行技術效率中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的 CCR 模型。
CCR 模型是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最基本的模型,于 1978 年由 Charnes,Cooper 和 Rhodes 共同提出,這種模型主要考慮效率前沿面的估算問題,是一種非參數線性規劃方法。在 CCR 模型中,假設規模報酬不變,對 N 個決策單元進行效率測度。
假設決策單元的投入有 M 項、產出有 S 項,決策單元的投入變量用向量 xi表示、產出變量用向量 yi來表示。投入矩陣 X 可以表示為 M × N,產出矩陣可以表示為 S × N。為了選擇最佳的投入產出比例,定義數學規劃形式如下:【1】
其中 u 是產出權重的一個 S ×1 向量,是投入權重的一個 M ×1 向量。
由于上式中線性規劃的條件限制,測算出的所有決策單元的效率值都是等于 1 或者是小于 1的值,效率值為 1 時表示該決策單元處于有效前沿上,效率值小于 1 說明該決策單元沒有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存在可改進的空間。
根據線性規劃中的對偶性質,將上述線性規劃形式轉化成更容易求解的方式,如\\( 2\\) 式所示?!?】
其中,θ 是一個標量,也就是最終測度出的決策單元的效率值。λ 是一個 N ×1 的常數變量。
對 2004 年 -2012 年我國 14 家商業銀行的技術效率進行測度,選取的投入指標有固定資產、員工人數和存款總額,產出指標為凈利潤。投入產出指標的描述性統計量如表 1 所示?!颈?】
運用 DEA 模型對所選 14 家銀行的技術效率 進行測度,得到的商業銀行技術效率如表 2 所示?!颈?略】
如表 2 所示,從 2004 年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均值整體式呈上升的趨勢,最終基本穩定在 0. 8 以上。從個體銀行來看,興業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的技術效率比較高。國有銀行中只有建行排名第 5,其它銀行的排名比較靠后。
\\( 三\\) 商業銀行技術效率與利益相關者關系回歸分析
認為能夠影響商業銀行效率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股東、員工、債權人、客戶、監管層,將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測度得到的商業銀行技術效率作為被解釋變量,各利益相關者關系作為解釋變量,運用因變量受限的 Tobit 回歸模型進行回歸。代表各利益相關者關系的指標選取及來源如表 3 所示,所選數據的描述性統計量如表 4 所示?!颈?-4】
根據所選數據運用 stata10. 0 軟件對商業銀行利益相關者關系與其效率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下:【300】
\\( 四\\) 結果分析
上述\\( 3\\) 式的回歸結果顯示,股東關系對商業銀行技術效率不顯著,而員工關系、債權人關系和客戶關系、監管層關系的回歸系數分別在 10%、5% 、1% 的顯著性水平。
股東關系對于商業銀行技術效率能夠起到改進作用,但是這一結果并不顯著。目前商業銀行的員工關系與技術效率呈反向變動關系,不能帶來技術效率的提升,究其原因,目前商業銀行的員工工資水平普遍偏高,處于各行業之首。高工資并沒有帶來商業銀行效率的改進,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商業銀行員工部分的關鍵。債權人關系、客戶關系也不能帶來商業銀行效率的改進,這與利息水平的設定以及固定資產等設備的投入不合理有關,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需要加強對商業銀行利率水平的監測使其利于商業銀行效率發展,在客戶關系方面,加強對固定資產投入的監管,開拓更多的維護客戶關系的渠道,例如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及電話銀行的普及。監管層關系能夠帶來商業銀行技術效率的改進,這說明目前銀監會等部門對于商業銀行的監管是合理的,能夠使商業銀行的風險處于可控范圍內,利于其效率的改進。
四、結語
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研究商業銀行各利益相關者關系與其技術效率的關系。選取我國14 家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對 2004 年 - 2012 年商業銀行的技術效率進行測度。以此技術效率作為被解釋變量,商業銀行各利益相關者關系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商業銀行利益相關者關系是影響商業銀行技術效率的關鍵因素,除股東關系外,其它利益相關者關系的回歸系數都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