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并且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的合作與發展,對外經濟也取得了迅猛發展。目前,我國已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根據中國海關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 年前 11 個月我國對外貿易的進出口金額分別為17682 億美元和 20023 億美元,其中進口金額累計同比增長7.1%,出口金額累計同比增長 8.3%.隨著我國進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組成的“雙順差”的國際收支失衡也在繼續擴張,繼而帶來的是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外匯儲備在促進我國經濟積極發展的同時,也對貨幣供給和宏觀經濟的運行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國國際收支的變動與貨幣供給的關系,從而確保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文獻綜述
針對國際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從理論和實證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國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研究最早的是貨幣主義學派提出的貨幣供給量決定論,Johnson(1972)等學者認為,一國國內的貨幣供給超過需求時,超過需求部分的貨幣就會流向國外,從而使本國現金減少,國內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決定了該國的外匯儲備需求,因此本質上國際收支失衡是一種貨幣現象。也有學者通過建立理論模型(Edwards,1984;Kumh,2004)來研究國際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國內學者在理論上(陳岱孫,2011;田華臣,張宗成,2005)從貨幣均衡模型、國際收支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IS- LM 模型與不可能三角等不同角度對國際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基本的結論是我國國際收支的變動對貨幣供給的影響較大,從而增強了我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
同時,國內學者還進行了實證研究(秦宛順,2003;黃武俊,2010),這些實證研究的結論是我國國際收支與貨幣供給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并且國際收支通過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的影響較大。
三、國際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機制分析
(一)基本理論
國際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是通過外匯儲備的變化而實現的。國際收支為順差時,外匯儲備的增加;國際收支為逆差時,外匯儲備減少。有關國際收支與貨幣供給關系的基本理論是金屬貨幣流通下的價格 - 鑄幣流動機制理論和在信用貨幣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貨幣分析說。
價格 - 鑄幣流動機制理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休謨提出,后經過李嘉圖等人不斷發展和完善起來。該理論的基本思想為,在金本位制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即出口貿易額大于進口貿易額時,會使黃金流入本國,黃金的金流入會增加本國國內的黃金存量,從而相應的增加了本國的貨幣供給。國際收支能夠使貨幣發生國際流動,自動調節國內市場流通中的貨幣需求量。
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說是由蒙代爾和約翰遜發展起來的,其依據貨幣數量論并以貨幣的流入和流出為起點,認為國際收支的失衡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分析說認為一國貨幣的供求失衡導致了國際收支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的變化會引起貨幣存量的變化。在信用貨幣流通的貨幣制度下,貨幣的發行取決于一國的貨幣政策和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不再受限制于黃金儲備,同時一國主要的國際儲備資產由黃金轉為外匯。國際收支貨幣分析說將一國貨幣供給的來源區分為國內來源和國際來源,國際儲備的改變和國內銀行體系貨幣供給的改變都會對一國的貨幣供給產生影響。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為 Ms=L+meR.其中,Ms 表示貨幣供給量;L表示國內的貨幣存量;m 表示貨幣乘數;e 表示匯率(以直接標價法表示的匯率);R 表示國際儲備。從上面等式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理論上國際收支的變動通過貨幣乘數 m、匯率 e 和國際儲備三個因素來影響一國的貨幣供給。當外匯匯率發生變化時,若國際儲備的數量不發生變化,則國際儲備會通過外匯占款來影響一國的貨幣供給。
(二)我國國際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機制分析
1 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隨著對外經濟交往的不斷擴大和深化,我國的對外經濟發展迅猛,國際收支已經連續多年保持順差局面。從圖 1 中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的貿易順差額自 1995 年開始逐年持續的保持增長,1995 年至 2011 年呈倒 u 型的變化趨勢,在2008 年時達到最高值,之后貿易順差又開始繼續增長?!緢D1】
在國際收支保持持續順差的同時,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也隨之在不斷擴大(如圖 2),保持高速的增長。1996 年我國的外匯儲備首次突破 1000 億美元,此后外匯儲備的增速開始加快。進入 21 世紀后,我國的外匯儲備的增速達到 40%,2006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已高達 8537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2006 年突破一萬億美元,2009 年突破兩萬億美元,2011 年突破三萬億美元大關。截至 2013 年 9 月末,我國外匯儲備約為 3.7 萬億美元。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持續快速地增加表明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然而,高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阻礙也越來越明顯?!緢D2】
2 國際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機制
國際收支通過對外匯儲備的變動對貨幣供給產生影響。根據國際收支的相關理論,一般情況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不一定會對貨幣供給產生影響,只有形成外匯占款的時候,國際收支順差才會通過外匯占款的方式影響基礎貨幣的數量,從而對貨幣供給產生影響。我國基礎貨幣的來源主要是外匯占款和國內信貸,如果外匯占款的比例處在一個合理的水平,由外匯占款引起的基礎貨幣的變動可以通過國內信貸的方式進行調節沖銷。但是,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形成了大量的外匯占款,通過國內信貸沖銷的調節方式的效果有限,從而使我國的貨幣供給成倍擴大,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國國際收支持續保持雙順差,在國際收支平衡表(如表 1)中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四、凈誤差與遺漏為順差??傮w來說,國際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的傳導機制如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參與對外經濟貿易,從國際貿易中獲得巨額順差,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在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下,為了穩定外匯市場,中央銀行需要收購外匯從而形成外匯占款,外匯占款的增加引起基礎貨幣的增加,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后,貨幣供給量成倍增加?!颈?】
如圖 3 所示,在持續的貿易順差下,我國的貨幣供給量也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1)貿易收支與貨幣供給國際收支中的經常項目主要是指貿易和勞務項目的收支,貿易和勞務項目收支本質上就是國際間商品和勞務的相互交換,在國際收支中所占的比重較大。一國的貿易收支會出現順差、逆差和平衡三種情況。其中貿易平衡是我國宏觀經濟目標之一,而現實情況是我國的貿易收支長期處于順差。當貿易收支發生順差時,出口企業通過出口產品獲得更多的外匯,但人民幣是國內市場的流通貨幣。我國現行的外匯體制是銀行結售匯制,即出口企業獲得外匯后,通過中國銀行進行結匯,中國銀行再向中國人民銀行進行外匯兌換?!緢D3】
如果不考慮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非貿易項目,由于貿易順差,國際儲備增加,中國人民銀行需要進行兌換的外匯數額增加,即外匯占款增加,從而在國內市場新投放的貨幣量增加,基礎貨幣增加以后,經過貨幣乘數的的作用,國內市場流通的人民幣數量便會成倍增加。
(2)資本收支與貨幣供給國際收支中的資本項目包括短期資本往來和長期資本往來。短期資本往來是指償還期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資本項目;長期資本則是指償還期在一年以上的資本項目,其包括直接投資和對外負債。國際資本的流動不一定會對國內貨幣供給產生影響,只有需要向中國銀行進行結匯時才會對貨幣供給產生影響。當短期國際資本為凈流入時,國際資本流入國內會使我國的進口增加,這相當于是一種國外實物資本的流入,只是增加了國內商品的總供給,而不會使國內的貨幣供給量發生變化。當流入的國際資本只是增加了我國的國際儲備,即外匯儲備中的負債增加,并沒有使國內的基礎貨幣發生變化,從而也不會影響國內市場的貨幣供給。
長期資本往來中的直接投資和對外負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外國對我國進行直接投資后會引起國內商品和勞務的支付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會發生外匯部門向外匯指定銀行進行結匯,而外匯指定銀行需要再向中國人民銀行進行兌換,這一過程的發生會增加我國的外匯儲備,從而增加基礎貨幣數量,對貨幣供給產生影響。外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是通過對國內人民幣存量的影響表現出來的,外債的使用會引起國內國內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和流動資金等配套資金的增加,但這不一定會對國內貨幣供給量產生影響。只有當與外配套的資金來源是新增的貨幣供給量,而不是來源于國內資金結構的改變(即國家的貨幣供給總量保持不變,只是改變了資金的使用結構),外債才會通過這些新增貨幣供給對國內市場上的貨幣供給產生影響。
(3)高額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外匯儲備的快速增加,會使中央銀行需要兌換的外匯增加,增加了外匯占款,使基礎貨幣的投放增加,從而導致貨幣的供給量增加。過多的貨幣供給量會使國內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高額的外匯儲備削弱了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這一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控制。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是我國外匯占款的主要來源,而影響國際收支變動的因素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來說不具有可控性,因此中央銀行只能被動的適應外匯占款的變動。這樣會使得我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強,降低了中央銀行使用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為了使流通中的貨幣供給保持相對穩定,針對由外匯儲備帶來的不斷擴張的貨幣供給,中央銀行需要頻繁的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持續增長的外匯儲備也降低了這些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效果。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到,持續增長的國際收支下的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雙順差,使外匯儲備急劇擴大,為了維持穩定的匯率,在我國的匯率制度下,貨幣當局需要購入外匯,使外匯占款增加,這樣就會增加國內基礎貨幣的投放,通過貨幣乘數效應的作用后,國內貨幣供給便會成倍增加。持續貿易順差帶來的大規模外匯儲備,不僅對貨幣供給量產生影響,而且增強了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和效果帶來了很多消極影響。為了應對國際收支順差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首先,在大力發展出口貿易的同時要兼顧進口貿易的發展,在引進國外資本時要以質量為前提,合理控制外資規模,放松資本外流的限制,這樣有利于我國國際收支的平衡。其次,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適度放開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減輕為了維持相對穩定的匯率目標對外匯儲備規模的壓力。此外,還要大力發展和完善我國的國債市場和票據市場,豐富貨幣政策的操作工具,擴大公開市場的操作空間。
參考文獻:
[1] 張志華。 外匯儲備數量與結構變化下的貨幣供給方式轉型的路徑分析[J].國際金融,2013(10)
[2] 姚長輝、呂隨啟?!敦泿陪y行學(第四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李富有、梁俊茹。 基于協整分析的我國外匯儲備變動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4] 王曉雷 、劉昊虹。 論貿易收支 、外匯儲備與人民幣國際化的協調和均衡發展[J].世界經濟研究,2012(11)
[5] 孫晶 、 李涵碩 .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推進及戰略安排---基于人民幣國際化視角[J].國際金融,2011(11)
[6] 周路 、 胡月圓 . 我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經濟后果分析--從貨幣供應量的角度分析[J].中國商界,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