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2013年國家外匯儲備相比 2012 年末增長5097 億美元,達到 3.82 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大大超過第二位的日本。
為此,在 2014 年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作為 2014 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再次被提及。
一、國際收支失衡的負面效應
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過多的外匯儲備的負面影響也逐漸累積,目前已經凸顯。
( 一)外匯儲備成本加大
過多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主要體現在匯率和機會成本上。從匯率上看,我國的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動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國外匯儲備的資產價值。近年來,美元持續貶值,人民幣持續升值,外匯儲備的縮水不可避免,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極大,因此縮小的絕對數字相當可觀。從機會成本上來看,外匯儲備是一種債權,我國得到的是紙質的貨幣,國外則得到的是實際的資源或者物品,相當于我國對外匯供應國每年進行大量的補貼。據專家評估,我國每年相當于給每個美國居民提供 1000 美元左右的生活補貼。
(二)人民幣升值壓力加重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匯改初期的 1美元兌 8.11 元人民幣提高到現在的 1美元兌 6.12 元人民幣左右,累計升值幅度達24.5%.但是由于我國國際收支巨額順差的持續存在,人民幣匯率未來仍然面臨較大的升值壓力,不少西方國家強烈要求中國提高人民幣的升值幅度,甚至有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到 1 美元兌 4 元人民幣。另外,我國國際收支順差也加強了市場上人民幣升值預期,促使機構、企業和個人改變資產結構減持外匯資產,增持人民幣資產,進一步加重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2014 年 3月份以后人民幣單邊升值的小趨勢才被打破。
(三)對外貿易摩擦加劇
據統計,中國已連續 18 年成為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成員。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吐露 :“2013 共有 19 個國家或地區對中國產品發起92 起貿易救濟調查,比 2012 年增長了17.9%,從發起的案件數量來看,增長的還比較快?!泵绹Q易保護措施的最大目標也是中國,“2013 年美國對中國發起的‘337’調查 19 起,比 2012 年增加 1 起”,除發達國家貿易摩擦大幅度上升外,新型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立案也呈增長態勢??梢?,持續的巨額國際收支順差已經使我國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攻擊的重點目標。
(四)經濟結構調整難度加大
分析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構成可以發現,經常項目順差主要來自于加工貿易項目。而資本項目順差則主要來自于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加工貿易順差容易刺激各類資源向沿海外向型加工產業匯集,大量的海外直接投資為了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把國外的夕陽產業轉移到中國,使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得不到足夠的資源,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其次,國際收支順差也加大了我國經濟遭受國際資本沖擊的風險。2008 年的金融危機過后,新興市場國家普遍擔心外資的大規模撤離。
(五)貨幣政策調控效果褪色
按照現行的匯率制度,為了保證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央行不得不大量購進外匯,投放基礎貨幣。當通貨膨脹預期來臨時,需要央行回收流動性,采取各種對沖方式來減少基礎貨幣。由于外匯儲備內生于國際收支,中央銀行無法控制外匯占款,只能被動適應外匯占款的波動,為了回收流動性,央行只能跟隨外匯儲備被動地采取貨幣政策。
截至 2014 年 3 月 4 日,央行未到期票據達到 5,462 億元人民幣,2010 年歷史頂峰時期達到了 3 萬億元人民幣以上,這使貨幣政策的調控效用由于代價巨大而褪色不少。
二、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
國際收支失衡問題積累已久,有專家認為,我國的當前經濟困局也有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認清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具有必要性。
(一)出口鼓勵政策沒有及時糾正是方向失誤
長期以來,我國把鼓勵出口換匯創匯作為政策的重點,外匯政策一直實行的是“寬進嚴出”、“獎出限入”的政策 , 甚至外資企業可以享受比中資企業優惠得多的待遇,從而形成了外商直接投資大量流入的有利條件。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外匯短缺時代已過去。而對這種形勢,國家政策調整滯后。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門認為外資越多越好,競相對外資企業提供優惠待遇,只重引資數量,不考慮利用效果。某些企業在執行過程中,單純依賴出口退稅贏利。
(二)內需不足是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不竭動力
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看病、吃飯、醫療等依然是社會的熱門話題。這讓我國居民消費率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發展中國家,中國居民消費率約為 35 %,美國約為 70 %,印度約為 55%.從需求角度看,我國的三大需求發展也不平衡,長期以來,投資和出口增長快,消費增長相對較慢,使得消費的比重不斷下降。2000-2013 年,投資年增長約 17.9%,比消費增速快大約 7.2 個百分點,過剩的供給帶來的是凈出口的快速增長,遠遠高于消費增長率,受金融危機影響,增長率有所降低,但依然快于消費增長。
(三)人民幣升值預期是國際收支失衡的助推器
自 2005 年匯改以來,人民幣不斷升值,且升值預期居高不下,從而刺激了國際資本大量流入。據統計,2006年境外資本流入規模從 2001 年的 995億美元增加到 6533 億美元。2007 年以來資本流入持續增加,其中不乏境外熱錢進入境內。同時,企業海外上市也對收支順差形成了助勢,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不發達,很多好的企業往往選擇國外上市,留在國內上市的企業反而是二三流的企業。自 1993 年到 2013 年底,已有超過 452 家的境內企業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并到境外上市,籌資總額在 2000 億美元左右。企業大量的海外上市,虛增了外匯儲備。
(四)比較優勢的濫用是國際收支失衡的理論支撐
比較優勢是分工的基礎,但是比較優勢的過分使用也是錯誤的。我國不少理論專家認為,中國人口眾多,要解決就業問題,只能充分利用比較優勢。
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加上我國資金、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人為壓制,我國紡織服裝、農產品、金屬等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產品不計成本地出口。盡管近年來人民幣不斷升值,但是貿易出口仍然不斷增長,2007 年外貿出口 12180.2 億美元,增長25.7%,此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所回落,2013 年全年外貿出口增長 8.4%左右 , 也高于 GDP 增長速度。
(五)外匯對外支出少使國際收支平衡系統失靈
外匯的支出,可以平衡國際收支,但是我國的對外支出卻相對較少,平衡系統多年處于失靈狀態。一是進口需求少。西方等發達國家對我國在部分領域或產品上實行禁止出口,使我國有足夠的外匯也購買不到合適的物品或技術,這導致我國進口大大低于出口。2013 年外貿順差 2341.5 億美元 , 增長18.3%左右。二是我國對外投資相對較少,2008 年金融危機前,對外直接投資總體規模不到 2000 億美元,金融危機過后,加大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支持,2013 年中國在海外投資 902 億美元,同比增長16.8%,雖然較快,但也面臨很多制約因素,加上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缺乏大資金資本運作的經驗,海外金融投資規模也很小。
三、結語
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一般經驗,三個月到半年的進口額是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當前我國外匯儲備足以應付 6個 3 月的進口額,這顯然已經嚴重過剩。調節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只能多管齊下,既要改變“運動方向”,又要減少“動力”,同時還要修好“平衡系統”.中央近年來已經開出的良方--改變貿易發展方式,擴大內需,就是要改變“運動方向”;提高引資質量,就是減少外匯儲備增加的“動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就是要修復好“平衡系統”.要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還面臨巨大的利益阻力,相信中央政府以后還會有更多的配套政策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