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地悲劇理論的要點與對保險生態建設的啟示
(一)公地悲劇及其相關理論
公地悲劇是公共管理學中的一個經典案例,最早由美國學者哈丁提出。它講述的是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塊公共草場放牧。一個牧民想多養一只羊增加個人收益,雖然他明知草場上羊的數量已經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數目,將使草場的質量下降。牧民將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從自己私利出發,肯定會選擇多養羊獲取收益,因為草場退化的代價由大家負擔。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時“,公地悲劇”就上演了———草場持續退化,直至無法養羊,最終導致所有牧民破產。目前學術界將“公地的悲劇”作為一個比喻廣泛地應用于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發展心理學、博弈論以及社會學領域。1998 年,美國黑勒教授提出“反公地悲劇”理論模型。盡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劇”說明了人們過度利用公共資源的惡果,但他卻忽視了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可能性。在公地內存在著很多權利所有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每個當事人都有權阻止其他人使用該資源或相互設置使用障礙,而沒有人擁有有效的使用權必將導致資源的閑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費,于是就發生了“反公地悲劇”。公地與反公地“悲劇”的本質在于產權問題。公地悲劇是因為產權虛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產權。反公地悲劇則是因為產權支離破碎,故需要整合產權。
(二)對保險生態建設的啟示
保險業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顯現出公地悲劇與反公地悲劇的場景,一方面,隨著行業競爭的激烈和經營主體的不斷增加,保險業生態環境作為一個公共資源有過度開發和利用的趨勢;另一方面,公眾需要的、適銷對路的保險產品供給不足,保險需求沒有被充分挖掘。公地悲劇理論對我國保險生態建設的啟示有:
1.市場參與各方是保險生態鏈上不可或缺的細胞,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任何角色的越位、缺位、錯位都會導致生態的破壞。在保險生態系統中保險人是生產者,負責提供保險產品和服務;投保人和潛在的客戶是保險消費者,他們共同構成保險消費者;而分解者則是保險監管者和各種保險中介組織,保險監管者負責維護市場秩序,保險中介組織則負責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各種中介服務。在保險生態系統中各生態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系可以用圖 1 來表示。
2.維護保險生態平衡是市場參與各方共同的目標,否則將使市場參與各方無以為生。生態平衡是任何生態系統的理想狀態,這種平衡是動態的,平衡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暫時被打破,但會在新的層次達成新的平衡,類似于經濟學中蛛網理論所描述的情形。保險生態平衡有賴于保險市場參與各方的維護,共同打造保險生態平衡樹(見圖 2)。
3.弱肉強食的自然競爭法則和充分有序的競爭秩序的建立是防止出現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的基礎。在自然界,物種的進化靠的是弱肉強食的自然競爭法則,保險生態的平衡與進化同樣需要競爭的推動。通過競爭使優質的企業發展壯大,劣質企業被市場淘汰,優質的“基因”在市場競爭中被保留與繼承,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自覺維護保險生態等特征成為優勝者的核心競爭力。與自然界不同的是,在保險生態系統中,由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常常使得競爭偏離了它的正常軌道,壟斷和無序競爭制約了競爭作用的有效發揮。因此,為防止公地悲劇與反公地悲劇在保險生態系統中的發生,建立一套充分而有序的競爭秩序就顯得非常必要,良性競爭秩序有利于保險生態的恢復與進化。
4.明晰產權與嚴格政府監管是避免保險生態出現公地悲劇與反公地悲劇的關鍵。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的本質在于產權問題,鑒于權利是相互排斥的,對稀缺資源而言,公共產權要么造成資源的過度利用(公地悲?。?,要么造成資源利用不足(反公地悲?。?。產權不明晰是目前保險公司尤其是國有保險公司競爭力不足、市場創新動力缺乏的根本原因。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則是產權不明晰的具體表現,產權制度上的缺陷會阻礙和扭曲我國保險生態組織的健康成長,造成一些新的市場主體盲目擴大規模,搶占市場份額,不計成本的惡性競爭最終損害的是整個保險生態的平衡。同時,要加強政府監管的公權力,通過嚴格的政策導向來限制或鼓勵市場經營主體的行為,避免資源的過度利用或利用不足。
二、我國保險生態動態演進的特征分析
基于公地悲劇理論的啟示,結合我國保險生態現狀,在社會轉型期我們首先要通過資源整合恢復我國保險生態系統,在恢復的基礎上實現系統的進化。在當前時期談我國保險生態的恢復,不是簡單地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那種單一層次的生態中,而是在更高層次上、更大市場環境中構建一種全新的保險生態,從而實現保險生態的進化,進而達到新的平衡,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具體來說,我國保險生態的動態演進過程將會呈現如下特征:
1.保險經營主體不斷進化,最終實現系統內部平衡。保險經營主體的進化首先是經營主體質量的提升。一方面生產者主體經過優勝劣汰,具有優秀基因的保險企業生存下來,經過兼并重組,大型的綜合性的保險集團不斷出現;另一方面分解者主體優化,將出現集代理、經紀和公估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大型保險中介組織。其次,保險從業人員的素質不斷提升。從業者的門檻提高將使與保險相關的高端專業人士不斷加入到行業中來,從而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外在形象提出更高的要求。再次,保險經營主體的創新能力得到大力發展和保護,生產經營方式逐步實現轉型,保險經營呈現差異化和個性化發展,保險產品的設計和研發更具有針對性。隨著生態環境的轉好,保險的供給與需求在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上獲得平衡。
2.保險生態組織結構不斷優化,直至實現系統外部平衡。生態組織結構的優化有利于整合各生態組織之間的關系,實現 1+1﹥2 的效應。這種結構的優化首先表現在保險行業形象的整體提升,誠信經營成為行業基本準則,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不斷增加。其次,經營主體關系更加和諧、地位更趨平等、行為更趨規范。一方面,生產者和分解者的邊界明晰,角色定位準確,分工明確;另一方面,消費者群體不斷壯大,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其弱勢地位得以改善,各生態組織之間的地位變得更加平等和人性化;同時,在生態系統中各生態組織的行為更趨規范,有序的競爭機制約束著生產者和分解者,生態系統內的競爭由單一的價格戰向復合型的服務戰轉變。
3.法規和機制不斷完善,直至達成系統整體平衡。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有它內在的規則,各種法規和機制均是保險生態法則的具體內容。保險生態的恢復和進化過程也是我國保險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建立和完善的過程。體現市場經濟精髓的供求機制、合理的價格機制、有序的競爭機制和市場進入與退出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環境不斷規范和透明。公眾的保險意識不斷增強,保險為社會大眾所普遍接受和認同,保險產品由非渴求商品逐步轉變為人們的剛性需求,保險深度、密度以及人均持有保單數量大幅增長。
4.監管方式不斷轉變,為系統平衡提供保障。保險監管方式由垂直型、遠距離向扁平化、近距離轉變。作為整個保險生態系統的調控者,進化之前的監管方式是一種行業性的垂直監管,主要針對生態系統內的生產者和分解者,監管的內容以業務監管和組織監管為主,進化后保險監管將更多地肩負起社會管理者的責任,監管范圍也由點及面,涵蓋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器和穩定器?;謴秃瓦M化后的保險生態將會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上尋求發展,保險經營企業、保險中介組織、保險消費者以及保險監管者的市場定位更趨合理,關系更加和諧,體現法治精神、市場經濟精髓的保險生態平衡將會呈現。
三、我國保險生態進化的路徑選擇
保險生態的恢復和進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有賴于市場參與各方即市場供給方、需求方以及監管方的共同努力。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生態系統最好的狀態是維持系統生態平衡,達到一種均衡狀態,即達到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之所以能夠處于這樣一種靜止狀態,是由于在該狀態中各參與者的力量能夠相互制約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這樣的狀態中各方面的經濟行為者的愿望都能夠得到滿足。
因此,加快保險生態進化并達到保險生態平衡就是要尋找在一定條件下影響保險業生存與發展的各要素之間變化的最終趨于相對靜止的均衡狀態。當一個行業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時,即實現了行業的均衡,確定了均衡價格。
根據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理論,我們認為,實現我國保險生態進化的路徑主要有:
1.發展和創新是破解我國保險業公地悲劇的根本方法。在加快我國保險生態進化過程中,擴大市場邊界,提升市場容量是解決暫時性的“公地草場不足”的最佳宏觀方案,這也正是發展的要義所在。另一方面,從微觀上看,單個企業要想在不斷退化的“草場”中求得生存,必須要不斷求新求變,以差異化的經營策略打敗對手。在實踐中,保險經營主體可用各種“差異化”來完成創新的內容,比如:
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創新產品和服務手段滿足客戶差異化的需求;資本差異化:創新投資管理,用差異化的投資收益吸引優質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管理的差異化: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吸引優質人力資源為企業創造更多財富;發展方式的差異化:創新企業發展方式,成為行業的引領者,獲得超額利潤。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等人的研究發現 20 世紀90 年代之前,中國的經濟增長之所以高速,主要源于要素投入量的不斷擴大和要素成本低所帶來的競爭優勢。而能否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在于,增長是否真正建立在效率提高的基礎上,而效率提高的根本在于創新,提高創新的根本在于發展方式的轉變,包括發展的制度方式和技術方式等方面的轉變。因此,在當前時期,保險企業創新的重點在于發展方式的轉變,要由過去低效率、高能耗的發展方式向高效率、低能耗的發展方式轉變,并帶動產品和服務、資本以及人力資源的創新。
2.將潛在的市場需求轉化為現實的需求。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對保險認識的加深,公眾對保險的需求應該越來越大,但是,從目前市場情況看,人們的需求仍然有大部分是潛在的需求,如何將這些潛在需求轉變為現實需求既是一個保險經營管理問題,也是一個實現保險生態進化的問題。假設保險及其相關商品的價格一定、人們的收入一定,當公眾對保險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保險商品的需求量就會上升;相反,偏好程度減弱,需求量就會減少。因此,增強公眾對保險商品的偏好可以有效地將潛在的市場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其中基礎性的工作就是加強全民保險教育,提高保險從業者的綜合素質。良好的國民保險教育和高素質的保險從業人員是保險生態進化的土壤,可以直接或間接增加保險需求。
3.進行費率制度的改革,逐步實現費率市場化,進而增加保險的有效供給。費率作為保險商品的價格,對供給與需求的影響是直接而敏感的,費率的下降將直接刺激需求的增加,對費率的預期也會影響保險商品的供求。目前我國保險費率主要有理論費率、實際費率和監管費率,實際費率是理論費率的市場化,但是保險實際費率并不是完全市場化的費率,即使在保險業發達的國家,保險實際費率也是政府宏觀監管下的費率。監管費率是為了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由保險監管機構代表政府對保險實際費率做出的最低要求,實際上相當于政府限價。
在經濟學中,對于供給的價格彈性大于零的原限價商品來說,隨著政府限價的取消,商品的供給量會得到提高,尤其是,當商品供給的價格彈性很大時,限價的取消可以帶來供給量的大幅度增加。
在圖 3 中,由于監管費率 P1 的存在,供給量為 Q1,小于需求量 Q2,從而造成某保險商品的供給短缺,短缺的量為Q1Q2,政府的限價取消以后,隨著市場實際價格的上升,該保險商品的供給量會逐步提高,需求量逐步減少,最后在價格 Pe 和數量 Qe 的水平上實現供求相等的均衡狀態,均衡點為 E 點。在我國保險監管逐步由行為監管向償付能力監管轉變的背景下,隨著我國保險費率制度改革的深入,費率市場化將成為未來的趨勢,這一方面會激發保險企業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的積極性,增強保險企業的經營自主性,另一方面會使保險商品的價格更加直觀地反映市場的供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機制逐步形成保險商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魏巧琴.保險公司經營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