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保險企業文化建設困境探討
【第一章】我國保險企業文化構建分析引言
【第二章】保險企業文化理論概述
【第三章】保險企業文化建設的“鉆石”模型
【第四章】我國保險企業文化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第五章】建設我國保險企業文化的方法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國內保險公司文化創建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四章 我國保險企業文化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 我國保險企業文化現狀。
現階段來說,我國保險業的各家公司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框架,雖不成熟,但各具特色。從宏觀來看,各家保險企業均有自己的文化口號。比如,新華保險的價值觀是:
誠信、責任、公平、創新、進取,宣傳口號為:保險讓生活更美好。中國人保,作為國內最大的非壽險保險公司,重點推出"求實、誠信、拼搏、創新"八字方針,追求企業效益最大化與個人價值最大化的雙重統一。中國平安個人價值觀:誠實、信任、進取、成就,團隊價值觀:團結、活力、學習、創新。而從微觀來說,舉例新華保險,從總部到分公司再到中支公司直到鄉鎮網點,每個工作日都會召開晨會、舉辦活動,增進員工交流,營造企業獨特氛圍。
同時,各家保險公司由于主營業務差異、價值理念不同、管理制度相異,企業文化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狀態,各家企業文化建設的水平也有比較大的差異。中國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提出了"成己為人,成人達己"的文化理念和"忠誠服務、篤守信譽"的服務理念;中國平安保險,建立了以儒家傳統文化一"仁、義、禮、智、信"為基石,結合由歐美港澳地區舶來的先進管理技術和經驗,贏得企業員工的認同和同行的爭相學習。
其他保險公司的文化內容也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不再贅述。
二 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代保險業起步晚,發展時間短,各保險企業在追求規模擴張的過程中較多忽略了自身文化建設。如今,建設優秀企業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首先必須發掘并正視我國保險企業在文化建設上存在的問題。
(一) 企業文化理論發展與建設和現實需求不相適應。
1. 保險企業文化理論發展薄弱。
處于發展中的我國,一直更重視的是物質文化的豐富,較多的冷落了精神文化的充實。本文引言中搜集了中外有關企業文化理論研究的成果,從表格中不難看出,我國針對企業文化及其建設的課題研究開始比較晚,研究成果較少,真正能指導社會實踐的更少。具體到我國保險行業,針對其企業文化進行的專門研究就更少了,多為行業管理者的具體實踐體會和建議。如今我國保險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金融三大支柱之一,保險企業的文化建設需要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給予參考或指導。很明顯,其理論發展不能滿足這一需求。
2. 保險企業文化建設普遍滯后。
當下,很多保險企業把銷售產品的目標作為剛性任務,充斥著整個企業的日常運轉,而把文化建設當成可有可無的軟指標,甚至直接忽略了,認識不到保險文化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好的企業文化因得不到重視而成為空口號,成為擺設。
許多保險企業將企業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混為一談,單純以為文化建設就是組織一些轟轟烈烈的宣傳活動,或者干脆把文化建設當成是員工的文娛項目等等,從而導致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脫節,企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沒能得到發揮。一些相對重視文化建設的企業短時間的行為比較多,把企業文化建設當成面子工程,來應付上級領導巡視檢查。之后將其長時間擱置,缺乏常抓不懈的機制,究其根本,依然是沒有認識到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3. 企業文化理論與實踐脫節。
企業文化應包含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有些保險企業強行將企業文化的理念灌輸給企業員工,淡化了制度和物質建設的統籌運作,沒有高度關注員工在企業的地位、意義以及物質利益等現實問題,不能真正強調和踐行員工主人翁地位和利益,必然造成企業文化理論與實踐脫節,精神和物質分離,不但達不到預想目的,反而會增加員工的逆反心理。
(二) 企業文化內容較為普遍、單一,缺乏企業特色。
1. 行業內不同企業之間。
企業文化展現的是企業的精神內涵和獨特魅力,應該顯示出企業的獨到之處。有的保險公司靠的是優質產品拓展市場,有的則是依賴較好的社會形象展業,通俗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我國各保險企業的文化不能緊密結合企業實際,其內容大同小異,不能突出企業特色。同時,大多保險公司的企業文化最后僅僅落實到幾個詞、幾句話上,不能有效結合企業特點對這些詞進行深刻的解析。這種泛泛的內容會讓員工以為其可有可無,沒什么重要性可言,伴隨著思想上輕視的是日常行為的忽略,企業文化建設更是無從說起。
2. 同一企業不同區域之間。
保險企業除了總部之外,在全國各地均設有分部、分公司、支公司等分支機構。由于地域環境、人文環境等因素,各分支機構也有自己的特色,同一企業不同的分支機構也應有體現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而現實中,各分支機構直接將上級機構下達的企業文化內容照搬照抄,并沒有融入本地區的經營特色,內容空洞生硬,不能引起員工的認可和共鳴。缺乏特色的企業文化也終將成為空口號,起不到其應有的實際作用。
(三) 從業人才流動性強,影響企業文化傳承。
近年來,我國保險業得到迅速發展,保險公司數量劇增,同時,外國保險業也開始進軍國內,造成保險業內部競爭愈發激烈。一方面,國內保險公司在產品種類、服務功能以及技術手段等方面"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專有的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保險企業文化影響力較弱,員工對公司沒有較強的歸屬感,在工作上遇到挫折的時候沒有較強的精神支撐。再加上保險業社會形象較差等這些因素都造成我國保險行業人才流動性很強,且缺乏高素質人才。行業內部爭搶人才的現象十分普遍,最直接的就是通過高薪待遇等手段挖走其他公司的業務技術骨干,甚至是一個團隊。新華保險河南分公司曾經上至分公司總經理下到十八家地市中支公司總經理被挖走,這些員工將給之前的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他們不光會帶走技術、信息,還會帶走優質客戶資源。同時,公司必須招聘新員工代替被挖走員工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將重新開始,如此循環下去,企業文化更加無法深入到員工心中,難以得到比較好的傳承和發揚。
三 原因分析。
我國保險公司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上文列舉的這些,比如沒有良好的制度文化、企業精神不突出等。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簡要分析其中幾點:
(一) 保險業起步晚,"蹲苗"過程不充分。
我國現代保險業的真正起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目前有保險集團控股公司 10 家,人身保險公司 77 家,財產保險公司 65 家,再保險公司 8 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18 家,177 個外資保險公司代表處,取得不小的成績。但跟成熟的保險市場相比,我國保險業還有很大的差距。最明顯的問題就是"蹲苗"過程不夠充分,盲目擴大規模,沒有打好根基,并沒有真正理解保險理念,對保險文化更是一知半解。一直以來都是以規模取勝,以為公司做得越大、業績做得越高便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對公司軟實力的提升大多采取忽視的態度,將規模戰略等同于品牌戰略大加發揮。整個行業討論的都是銷售保險產品的技巧,比拼的都是銷售額的大小,沒有真正體會過保險業的服務本質。
(二) 準入門檻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由于保險業是新興行業,再加上其商品的特殊性,社會大眾對其了解較少,剛開始接觸并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員比較少。而因其規模擴張需要,必須有大量從業人員尤其是銷售來支撐其業務目標。由此,保險業一直以來都屬于準入門檻低的行業,利用高額的傭金回報吸引社會大眾從業,其并非是對保險理念的認同、對保險事業的熱愛。而且,對其從業資格的審核也是隨著監管要求的提高才成為必需的環節。保險公司盲目擴大營銷隊伍,很多從業者在對保險概念空白的狀態下便開始展業,最基本的保險文化熏陶都不能達到要求。由于人員需求量大,面試審核不嚴,很多素質較低的無業人員進入保險行業,誤導銷售、理賠糾紛等現象層出不窮,造成很大程度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基層保險機構,這些現象更為普遍,保險文化得不到重視,更無法談及文化建設。
(三) 企業領導不重視文化建設。
保險公司企業文化建設只有在企業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才能有條不紊的進行。然而,保險公司的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的。企業領導每天掛在嘴邊的是產品的銷售業績,各種會議基本上都是銷售業績任務的派發,很少有把企業文化、員工感受放到重要位置的。對于企業文化的學習,一般都是員工剛入職時進行簡單的培訓和了解,之后的工作過程中極少接觸。眾所周知,保險企業的培訓體系是整個社會最為完整的,非常重視員工的能力提升,但其培訓內容主要是員工的推銷保險的方法和技巧,研究的是市場和客戶心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文化學習。這容易造成員工的目光局限在銷售業績和自己傭金數量上,難以讓員工對公司產生歸屬感、依賴感。當工作遇到挫折,員工沒有一套有效的心理緩解方法,更容易選擇跳槽或辭職,也會影響企業文化的傳承。
(四) 保險專業人才較少或流失。
我國雖然保險業發展速度快、規模大,但是真正從屬于保險的專業人才并不多。首先來說,大學是培養人才的社會基地,大學保險專業近些年才逐漸開設,資深的保險專家學者并不多,科研成果也很少,教學質量自然也會打折扣。就河南省來說,本科開設保險專業的學校只有兩所,研究生開設保險專業的學校也只有兩所,即便一線城市大學情況要好很多,但整體培養水平不高。大學輸送到社會的專業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所欠缺,并不能滿足行業的需求。其次,由于我國保險業的行業形象不高的影響,即便是保險專業和精算科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很多也選擇其他行業就業,并不把保險作為第一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使專業知識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些都很不利于保險企業文化理論和實踐研究,更不利于將文化建設有效提升到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