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全球化已經成了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全球一體化愈演愈烈的今天,跨國公司的普遍也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的標志??鐕?,作為全球一體化最重要的載體,充當著將全球最優秀資源整合為一體的任務。與區域性的公司相比,跨國公司有著以下幾項明顯的優勢:
首先,可以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相對優秀資源。各個地區都有相對其他國家的優勢之處,例如在東南亞和非洲等國人力資本相對便宜;澳大利亞有豐富的富鐵礦、中東海灣國家富有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油田;歐美國家擁有相對先進的技術和信息資源。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各個地區都可以生產出獨有的相對其他國家更具競爭優勢的產品。馬杜瑞和??怂乖?2011>的著作中提到:如果每個國家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獨有的競爭優勢,那么在市場的調節下各個國家就會逐漸專注于自己優勢的方向,從而逐步提高效率,加大世界范圍內的分工化生產。利用各個不同國家的相對優秀的資源,生產出更加優秀的產品,從而在世界市場上取得競爭的優勢,這就是跨國公司國際化拓展的最根本理論。
其次,可以更好地把握機遇和危機。雖然在理論中,市場是完美的,任何資源都可以自由的流動,投資者和消費者都可以清楚地掌握市場上所有的信息,但是在現實中,這是不可實現的。在現實中,信息是不對等的,而且由于各種原因,資源難以自由流動,這就使得套利空間和局部地區暫時性的不平等競爭隨時都可能出現。由此,跨國公司獲得了極大的操作空間,跨國集團們可以比地區性企業更能了解其他地區的信息,第一手掌握機遇和危險到來的前兆,從而做好準備,贏取先機。
再者,占有更大的市場和消費群體是跨國集團另一個明顯的優勢。全球化的市場需求可以極大地促進生產和銷售,這使得跨國集團更為容易通過銷量的擴大來減少單位分攤成本,從而在競爭中更具有優勢。另外,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為了迎合各個不同地區的發展特色,跨國集團紛紛追求特色化的模式。即在不同地區推廣不同類型的產品,應對不同的消費群體采用不同的服務特點,這使得跨國集團往往更具有活力。
但是,凡事皆有利弊之分。全球一體化給跨國集團帶來并不只是單純的利潤和機遇,隨之而來的還有海外拓展的高風險,例如,由于地區政策不穩定而造成的政治風險:外國政府都有保護本國企業的意愿,雖然現在有許多像WTO等貿易合作組織的保護,但是很多國家政府都會對外國企業設置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款,最直接的就是有針對性的貿易壁壘或者反傾銷調查;代理人問題在跨國公司中的反應尤為嚴重,跨國集團為了能在不同地區適應當地的風俗和傳統,大都在當地聘請了高管參與管理,而且跨國集團大都是股份制公司,這就造成了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層難以受到股東們的有效制約,往往就出現了高管的某些行為違反了股東意志的事件。
同時,所有跨國公司都要受到匯率變動的影響,越是在海外擁有大量凈資產或凈負債,或者擁有相當高的凈收人或者凈支出的公司,對十外幣匯率的變動就越是敏感。一般而言,匯率風險可以分為三種,第一是匯兌風險,即在會計年度末要把在海外發生的收人或支出轉換為本幣的時候發生的匯率變化,導致了收人減少或者支出增加,在海外擁有大現金流的公司對匯兌風險非常敏感;第二是會計折算風險,即由于當期外幣匯率的變動導致了公司資產負債表的變化,在海外擁有大量負債或資產的公司尤為敏感;第三種就是操作的人為風險。
我們就以TESCO為例,具體分析匯率對跨國集團造成的風險以及如何規避這些風險的辦法。
TESCO是英國最大的日常百貨購物連鎖品牌,目前TESCO已經在歐洲、亞洲和美洲設立了連鎖分店。作為一家全球性質的大品牌購物中心,全球經濟變化對于TESCO在各地的業績會有相當大的影響。在諸多因素中,最直接影響TESCO業績的就是全球各地匯率的變化。實際上,不單單是TESCO,幾乎所有跨國公司都要面臨著匯率對于其公司報表的影響:當子公司所在地的匯率上升時,將子公司業績折算成母公司的貨幣時,就會在母公司的財務報表上形成明顯的匯率收益;反之,母公司報表上則會出現匯率虧損。
TESCO的主要市場集中在英國本土,亞洲的中國、韓國和泰國,歐洲的愛爾蘭、匈牙利、波蘭和捷克,以及最近幾年新開辟的美國市場。TESCO在英國、愛爾蘭、中國、韓國和泰國都有相當好的表現,這幾個國家的業績總和占到了TESCO集團全年業績的80%以上。所以當全球匯率的波動越大的時候,TESCO所受到的沖擊就越明顯。
那么直接影響全球匯率走向的因素有哪些,它對匯率的影響表現在哪呢?現在社會普遍分為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各地利率的影響。全世界各國為了能更有效地調節本國經濟,都會直接或間接干預國家利率的走向,這就造成了世界各國之間利率人為的不均衡。如果一個地區的利率在短期內比另一個地區高,那么可想而知,會有大量游資涌人利率相對較高的地區。但由于游資流動性的特點,游資不會永久停留在國外,當游資撤走的時候就會造成該地區匯率的下跌。例如,韓國2012年的一年期利率為2.87%,而美國的同期利率為0.31 %,也就是說,假設只存在這兩個地區間的資本流動,那么美國投資者會在2012年將美元轉換成韓元,而之后在2013年再將韓元轉換成美元,賺取其中的利率差。但是由于市場本身無形的手的作用,這種套利的方式會被眾多投資者的操作所抹平,具體表現就是在2013年韓元的匯率會比2012年低很多,在理論上這種匯率差造成的損失恰好應當等于利率差所帶來的收益,使得這種套利無法得逞。根據最近幾年TESCO所在主要國家的長短期利率綜合表現,我們估計韓國、泰國和波蘭的貨幣會在一段期間內相對于英鎊貶值2.28%, 2.27%和3.36%;美元、歐元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相對于英鎊升值0.21%, 0.33%.因此,TESCO在韓國、泰國以及韓國的業績可能會因為匯率的變動而變差。
第二種就是各地通貨膨脹因素造成的影響。通貨膨脹理論強調的是同等物品在不同市場應該享有同等價值,即不同的貨幣應該有相同的購買力。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消費品會被全世界共同消費,日益頻繁的進出口貿易使得同物同價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就使得國內的通貨膨脹會對本國貨幣的匯率造成越來越明顯的影響。
根據這種理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物價水平提升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本幣就會貶值,以保證這種貨幣與其他國家的貨幣擁有相同的購買力。2013年度,發生在TESCO主要市場的CPI指數各不相同,其中韓國預期將達到2.6,泰國3.3,愛爾蘭1.2,波蘭2.1,英國2.6,美國1.8,根據這個理論來說,似乎只有泰缽會面臨下滑的危險。而在其他國家,匯率的變化都將會有助于改善TESCO母公司報表的財務狀況。
那么,當通過利率的分析和通過通貨膨脹的分析,得出的結果不一致時,我們應當怎么選擇呢?通常來說,通貨膨脹的預期是不能很準確地反映出一個地區匯率的變化,而且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里,就是從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對于匯率的反應也不一定正確。這不僅是因為匯率會受到多方面金融力量的左右,而且還因為各地的消費習J質不同、現實中很多商品的不可替代性等等仁所以,我們在預測匯率變動時,盡可能的選擇利率作為衡量標準,因為利率和匯率的平衡是由市場中多方面力量的競爭所形成的,這個平衡點就是市場中無套利可能的位置。
那么國際上大多數跨國公司是如何應對匯率造成的風險呢?答案是利用金融市場中的期貨合約來適當減少匯率變動而造成未來現金流的波動。外幣期貨合約是指由交易雙方訂立的,約定在未來某個日期以成交時所約定的價格交割一定數量的某種貨幣的標準化契約。期貨合約大多數都是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期貨合約與遠期合約的不同之處在于每種期貨合約都規定了統一的、標準化的數量和數量單位,統稱為“交易單位”.而遠期合約則是根據交易雙方自主約定交易的數量和價格。相比之下,與期貨交易所進行的期貨合約有較少的違約風險和交易成本,因此,更適用于跨國公司用于抹平遠期利率造成的風險。
在學術界,如何判斷公司的未來是否需要使用期貨合約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一些支持者認為,采用期貨合約可以減少公司的融資成本。根據特洛哲和德芙(Demarzo and Duffie,1995)的研究成果,采用期貨合約的公司比不采用的公司擁有更低beta系數,即擁有更低的系統風險。這是因為期貨合約大幅度地降低了企業在未來市值減少的風險,從而減輕了企業的違約風險,提升了企業的債權評級。
這樣,企業就有了更少的融資成本-以較低的利率來發行債券,以較高的價格來發行股票。
與此相反,一些學者們認為期貨合約并非是萬能的,它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外幣匯率的變動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公司的管理層很難做出判斷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某種外幣是否真的會貶值。也就是說,如果在期貨合約外幣交割時,外幣的實際價格要比約定的價格來得更高的話,就意味著公司做了一筆不合算的買賣?,F在的許多學者仍然認為期貨合約和遠期合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零和的博弈,交易一方的損失就是另一方的利潤。除此之外,期貨合約也不能夠將匯率風險完全規避了。雖然期貨合約能夠很好將公司面臨的匯兌風險規避掉,但是它對于會計折算風險卻無能為力。而許多在國外有大筆投資的跨國公司最敏感的恰恰就是這個會計折算風險。會計折算風險也稱賬面風險,是指由于外匯匯率的變動而引起企業資產負債表中某些資金項目金額變動的可能性。雖然會計折算風險只是一種賬面上的損失和收益,并不是實際交割時的實際損益,但他卻會影響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報告結果,從而對企業的市值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很多在外國擁有巨額凈資產或者凈負債的企業,對于會計折算風險尤為敏感。
因此,跨國公司是否應該采用期貨合約應該從公司市值對于財務收人敏感性的角度來分析。期貨合約能夠保證公司未來的外幣收益可以以一個確定的匯率轉換為本幣,這樣就規避本幣升值造成的外匯損失。由于使用期貨合約可以使得公司未來的現金流更加平穩,因此追求財務平穩性的公司大多會采用期貨合約。TESCO每年在海外發生的銷售額十分巨大,相比之下,TESCO在海外市場所擁有的凈資產相對較小了。TESCO所面臨的主要匯率風險就是來自于外幣的匯兌風險。根據TESCO近幾年的年報顯示,TESCO每年都會使用期貨合約來保證下一年資金流的可控性,避免因為外幣暴跌而使其市值造成嚴重影響。
除了期貨之外,跨國公司還有許多其他的選擇,例如外匯期權,外匯掉期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SWAP)等等。TESCO在2012年就采用了許多的外匯金融衍生品來綜合風險。具體而言,2012年TESCO在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購買了大量的利率掉期交易,同時發行了大量一年期固定收益債券。根據2012年TESCO的年報顯示,由于TESCO在海外市場上購買了與貨幣匯率反向的利率掉期交易,成功抵消了當年匯率變動造成的2600萬英鎊損失。另一方面,TESCO也采用遠期合約和匯率掉期交易,這些金融操作成功地磨平了這一年來匯率波動造成的影響。事實證明了TESCO在2012年度金融市場操作的成功性。
不同的國際金融市場在TESCO的風險控制體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這些金融產品中,國際金融股票市場、國際債券市場以及期貨合約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組合運作,為保證TESCO現金流的穩定起到了決定性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國際金融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幫助TESCO成功地在海外融資,同時抵消了利率變動造成的影響;通過各種期貨和衍生品的協調合作,TESCO在海外的拓展計劃沒有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事實證明即使是在金融危機最嚴峻的幾年里,TESCO母公司的財務報表依然很平穩,海外市場的現金流得以正常轉化為利潤體現在母公司的市值上。
綜上所述,匯率可以很大地影響跨國公司的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如果公司不能很好的掌控這種風險,就很有可能影響公司的報表收益,從而影響公司的市值。但是這種風險并非完全不能掌控,只要公司能夠未雨綢繆、提前預警,并利用多種金融方式協調運作,這種風險是可以降到最低的。
參考文獻:
[1]童英曉出口小微企業信用保險政府買單【N]永康日報,2012一7一17(2)
[2]王青岳出口信用保險給外向型企業吃下定心丸【N]金華日報,2012-3-15 (3 )
[3]李冰峰金華出口信保企業數全省居首賠付額再創新高[N]金華新聞網,[2]陳飛義烏市場經營戶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問題研究田上海保險,2010,(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