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勞動力市場招聘限制探究
【第一章】招聘限制的微觀運行機制研究緒論
【第二章】勞動生產率的內涵和勞動力市場歧視的界定
【第三章】年齡和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第四章】競爭和擇優錄取與年齡限制的運作機制
【第五章】招聘年齡限制的微觀基礎
【第六章】從一般均衡視角看就業年齡限制的影響
【第七章】政府在勞動力市場的作用和政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招聘市場中的限制條件探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6章 從一般均衡視角看年齡限制的影響
6.1 年齡市場具有自洽性
實際上,從長期看,雇主很難將 35 歲以上的人排擠出勞動力市場。這不意味著就不會有雇主打出“35 歲以上免談”,而是說,在市場上有一種力量使年輕者和大齡者的求職機會趨于均等。
如果一個崗位雇主傾向于雇傭年輕的,一般來說,在這樣的崗位,年輕意味著更高的生產率。因為年齡有價,你不買還有人買,不付錢就得不到,競爭的雇主沒有余錢買多余的年齡特征,要買一定有用。所謂多余的年齡特征,是指某一崗位,年輕的比年老的生產率高,但年老的就可以勝任,年輕就是多余的年齡特征。比如,在體力活中,年輕人的生產率一般高于老年人,因而工資也是年輕人高,如果某崗位的勞動強度并不大,年老者也可勝任,競爭的雇主就不會雇傭年輕人,即使年輕人來應聘,也不會付高工資。但年輕有價,在你這里賣不上好價錢,可以賣給別處,最后,分離均衡的結果,年輕的干重活拿高工資,年老的干輕活拿低工資,各得其所,資源有效配置。如果某崗位年老意味著低生產率,大齡求職者自降工資總會提高競爭力,找不到工作是工資降得還不夠低。
市場具有自洽性,從一般均衡的視角看,若多數崗位排斥大齡求職者,大齡求職困難的信息就會反饋到勞動力市場,使那些年輕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相對周全的規劃,在年輕時工作更加努力,避免有朝一日成為大齡求職者。這樣想的人多了,勞動力市場會自動調節各年齡段的求職者找工作的難度,均衡的結果,是各年齡段的人找工作的難度大體相等,不會出現某一年齡段的人特別容易找工作,而另一年齡段的人找工作特別難的情況。這種調節和其他市場供求調節有所不同,比如金融市場,各種資產的收益率在去除風險因素之后,市場均衡的結果是各種資產的收益率非常接近,因為資產的形式很容易轉換。
但在年齡這一市場,年齡是不能轉換的,不能看見年輕人找工作容易,年老的人就會變成年輕人,然而這不妨礙年齡市場的運行并達到均衡,只是運行的機制和均衡的表現形式與其他市場不同。
年齡市場調節供求的不是年齡轉換,而是不同年齡的人找工作的難度,在市場機制(重復交易)作用下,會趨向相等,不一定完全相等,但有趨近的傾向。從一般均衡的角度看,如果 35 歲以上的求職者進入人才市場求職過多,而需求 35 歲的崗位很少,這些人就會面臨求職困難,如果真的需要工作,就會自降身價。 如果沒有發現 35 歲以上的人身價大跌,說明 35 歲以上的求職者不是勞動力市場主流,畢竟有 3、4 成的崗位不限年齡,所以,35 歲以上的人求職的難度被有些學者夸大了。
為什么沒有出現眾多 35 歲以上的求職者爭一崗的激烈競爭呢,因為市場是自洽的,求職者的行為和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是相互作用的。市場上大齡求職者找工作困難會自動減少勞動力市場大齡求職者的供給。一方面年輕的在職者為了降低 35 歲以后找工作的概率,可以在選擇職業時盡量挑一個工作穩定的單位,如機關、事業單位,國營企業,或技術含量高的,隨年齡增長人力資本能保值甚至升值的崗位,這樣就可以降低 35 歲以后還去求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勞動力市場大齡求職者的供給,以適應勞動力市場對大齡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即便大齡勞動力確實需要重新找工作,考慮到勞動力市場現實,他也會盡量通過熟人介紹工作,或利用多年積累自主創業,而避開勞動力市場。
因此,在經濟現實中,年齡市場是基本協調的,大齡的求職者不容易找工作,年輕人找工作也不容易,要證明大齡的找工作更難,需要比較各年齡段的求職者的比重和所有崗位對各年齡段需求的比重??吹蕉鄶祶徫黄珢勰贻p人,就斷定年輕人比年老的人找工作困難,是不嚴謹的。那些認為 35 歲以上的“被一棍子打死”的人應該調查一下,35 歲以上的求職者人數和可選崗位數的比和 35 歲以下的人有多大差距。另外,也要調查 35 歲以上的人有多少是沒有工作的,有多少有工作,到人才市場求職只是想換個更好的工作,才能判斷 35歲以上的求職者的處境是否更差,相對于 35 歲以下的,這部分人是否更嚴重過剩。沒有收集到相關的數據,但從幾次在招聘會的粗略觀察(不是應屆畢業生專場,也不是高級人才專場),大齡的求職者比重不大,如果有三、四成的崗位不限年齡,那么,看不出大齡求職者比年輕求職者找工作更難,對大齡歧視就更無從談起。在生活中,一般來說,也觀察不到,35 歲是人生的轉折點,35 歲以后處境更差。
6.2 年齡市場一般均衡的實現機制
年齡不是決定競爭力的唯一因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年齡只是在其它條件差不多時才起作用。在自洽的勞動力市場,預期到年齡沒有優勢的求職者,會有意識的加強其它方面的競爭力,不會徒嘆“歲月不饒人”.
勞動者是追求局限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實際年齡作為局限條件,基本不可變,要達到就業目的,在其它方面增強競爭力,是不需要誰教的。學歷、技能、體力等指標可以通過訓練獲得,相貌、氣質、也可以改進,都可以彌補年齡的劣勢。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稟賦值”,讓歧視者買不起對你的歧視是明智的選擇。
有學者認為年齡、身高、長相等是人不能選擇的因素,對這些因素的限制就屬于歧視。這種觀點是值得探討的。勞動力市場考察年齡,實際上是考察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就平均值而言,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與實際年齡是非常接近的,但就個人而言,心理年齡、生理年齡和實際年齡是有出入的。心理年齡、生理年齡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主觀努力,并不像實際年齡那樣只能聽天由命。
實際年齡不能選擇,但與實際年齡有關的指標在一定范圍內可以選擇。只要堅持鍛煉,體力,智力的衰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鍛煉是可以選擇的;年輕的心態也絕不是不可長期保持,也是可以選擇的;青春雖不能永駐,保養得好,讓人看起來年輕十年甚至二十年是有可能的,保養也是可以選擇的。此外,還可以選擇一個工作穩定的職業,或技術含量高,越老越吃香的職業。甚至趁年輕多賺些錢,到 35 歲就給自己退休也是一種選擇,實際上,規避“大齡問題” 的手段何止這些。
說沒有選擇,是說年輕時沒有長遠打算,有一天突然面臨“大齡問題”時措手不及。消防隊員在危險面前沒有選擇,但他當初可以選擇不做消防隊員;一個人打算做一輩子教師,注定無法大富大貴,但當初可以選擇從政或經商;同理,一個人在勞動力市場遇到“大齡問題”,沒有選擇,但年輕時有很多選擇。
“有一天會老”雖是不可抗力,但不是不可預期的。預期會老,而沒有早作準備,不應該是政府救濟的理由。有機會的時候沒有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不是社會沒給機會。那種認為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的觀點是狹隘的,在實踐上缺乏可操作性,在理論上也不一定說得過去。平等、公平不是指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自由選擇。如果政府干預勞動力市場,將年齡限制強行取締,會助長年輕人不做長遠打算,得過且過,對政府產生依賴性。如果政府不干預雇主招聘行為,只提供低保(基本人權),市場的力量會減少“得過且過”的年輕人的數量,由此看來,政府可能是好心辦壞事。
實際上,在真實的勞動力市場,雇主提出的年齡要求和市場供求狀況基本適應的。如果要招年輕的,招不到或招不夠,還非要招的話,雇主會自動放寬年齡要求。招不到年老的就招年輕的;招不到年輕的,就招年老的,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一味的批評雇主的口味刁鉆,雇主的口味是市場“慣”出來的。
一般均衡的實現不僅需要人與人之間交易,也需要一個人的各種“長處”和“短處”之間的交易,即揚長避短,還需要一個人的現在和將來交易,比如未雨綢繆。市場的力量不能做狹隘的理解,否則會低估市場的作用,為政府過度干預提供借口。如果認為大齡求職者的選擇很少,而對勞動力市場進行不適當干預,是站不住腳的。給弱勢群體一定照顧是可以的,但今天的弱勢群體(如大齡求職者)可能是昨天的強勢群體,只有對那些在何時何地都是弱勢群體的人(如某些殘疾人),給予特別照顧才是必要的。如上所述,人的選擇是很多的,選擇多意味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在有效運轉,政府在出有形之手時要謹慎。
制度是人們的行為規則,也是一種社會激勵機制。它旨在規范人們的行為,把人們的行為導向有利于整個社會的方向。勞動力市場排斥年齡大的求職者,對年輕人也許是一種激勵,因此,年齡限制不是像多數學者認為的那樣壞。年齡限制是一種局限條件,會反作用于人的行為,面對年齡限制,求職者不會束手待斃,而是積極地在其它方面想辦法,盡量降低年齡限制對自己造成的損失,從而降低了年齡限制對勞動力市場的負面影響。均衡的結果,是各種年齡的人從勞動力市場獲得的福利趨于接近。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社會對汽車安全空前關注。國會通過立法要求汽車安裝安全帶設備。有關安全帶立法的動機無疑是正當的,的確減少了在重大車禍中的死亡率。但是,安全帶真的安全嗎?美國經濟學家薩姆·佩茲曼在1975 年用統計數字說明,實施這項法律之后,每次車禍中,系安全帶的人死亡數雖然減少了,但車禍次數卻大大增加,死亡的行人和未系安全帶的乘客增加了。結果是有安全帶的人死亡略有減少,而其他人的死亡數大大提高。結論是安全帶增加了車禍和凈死亡人數[43].
安全帶為什么不安全?當沒有安全帶時,司機開車謹慎,事故發生率就低。有了安全帶,司機預期改變,反而使事故率上升。在現實中,類似安全帶這樣動機良好但引起不良后果的制度還有不少。輸血式扶貧強化了貧困地區的依賴心態,越扶越貧;最低工資制度使企業用機器替代工人,低收入者找工作更難。因此,我們必須在一般均衡的框架內研究政策的效果,而不能孤立地預期某一政策的作用,反就業歧視立法,也是這個道理。
6.3 本章小結
年齡市場具有自洽性,在市場重復交易機制作用下,不同年齡的人找工作的難度會趨向相等。面對年齡限制,求職者會積極地在其它方面想辦法,盡量降低年齡限制對自己造成的損失,從而降低了年齡限制對勞動力市場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