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 言
經濟決策者的兩個目標是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但這兩個目標往往是沖突的。例如,假定決策者想用貨幣或者財政政策擴大總需求。這一政策將會使經濟沿著短期總供給曲線變動到更高產出和更高物價水平。較高的產出意味著較低的失業,因為當企業產出更多是,需要的工人也就會增加。較高的物價水平意味著物價增長也就是通貨膨脹。所以降低失業會導致通貨膨脹的增加,即低失業和低通脹不可以共存。
2、從總供給曲線函數推導出菲利普斯曲線函數
總供給方程式為 P = PE+ C\\( Y - Y珗\\) ,將等式兩段都減去上期的物價指數 P - p = PE+ C\\( Y - Y珗\\) - p ,左邊形成了當年的價格指數的上漲,右邊形成了當年的預期通貨膨脹指數 + 總產出超過當年充分就業產出量乘以系數 C。將兩邊同時除以 p 左邊形成通貨膨脹率 N,右邊形成預期通貨膨脹率 NE+ C\\( Y - Y珗\\) ,N = NE+ C\\( Y - Y珗\\) 因為根據奧肯定律總產出的變化和失業率變化是反向的,所以 N =NE+ C\\( S - 珗S\\) 其中 S 表示當期失業率因為預期通貨膨脹率難以獲取數據,所以采用適應性預期將上期通貨膨脹率作為當期在預期通貨膨脹率。
3、建立計量模型
建立計量模型時要引入隨即干擾項 V,N = NE+ C\\( S-珗S\\) + V,2001—2010 年的 CPI 計算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如下表:
表 1 2001—2010 年失業率
表 2 2001—2010 年通貨膨脹率
表 3 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對比
其中 Y 的含義為當年通貨膨脹率減去去年的通貨膨脹率,X3 的含義為當年失業率減去自然失業率,根據文獻《中國自然失業率及其含義》中給出的自然失業率,確定中國在 2000—2010 年的自然失業率為 4. 4。對 X,Y 進行OLS 估計:
表 4 X 與 Y 的 OLS 估計結果
結果如下,可以看出 X3 的系數的 p 值不夠小,回歸的解釋性不夠強所以做出修正,令 X4 =1/X3 然后進行回歸得到:
表 5 回歸結果
可以看出 p 值明顯縮小了,所以菲利普斯曲線更接近一條凸像 x 軸的曲線。
4、模型檢驗
4. 1、對模型進行經濟意義檢驗
模型估計結果表明,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年通貨膨脹增加,失業率減去自然失業率的值就會減少,也就是當年失業率減小。這與經驗判斷和理論分析相一致。
4. 2、統計檢驗
擬合優度檢驗: 由表 2 中數據 R 可以得到: R2=0. 1433,修正的可決系數為 R2= 0. 036 這說明模型對樣本的擬合很不好。
t 檢驗: x4 的系數的 p 值為 0. 28,x4 對 y 的影響不是很顯著,但是較第一次回歸顯著的多。
5、模型檢驗
雖然兩次回歸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擬合效果,但是根據第二次回歸的結果還是可以看出控制通脹和減少失業這兩個政策目標之間的沖突性的,中國經濟符合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推導的結論,并且菲利普斯曲線比較接近于一條凸像x 軸的曲線而不是直線。
參考文獻:
[1] 古扎拉蒂 . 計量經濟學基礎 [M]. 5 版 .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 胡鞍鋼 . 中國就業形勢分析 [J]. 經濟研究參考,2002\\( 59\\) .
[3] 鄒薇 . 中國經濟對奧肯定律的偏離與失業問題研究 [J].勞動經濟與勞動關系,200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