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 言
失業、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受關注的三個問題。探討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二者關系,歷來是經濟學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長期以來,我國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二者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
徐延輝、于文峰、楊旸 \\( 2001\\) 通過對通貨膨脹成本和失業成本的比較分析以及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心理學分析,研究了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的理想組合; 喻國平\\( 2007\\) 通過介紹 200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通貨膨脹與失業理論貢獻,述評了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理論與政策含義; 陳杰 \\( 2007\\) 基于布蘭查德附加預期模型與倒數模型,對失業和通貨膨脹率二者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 吳小鋒 \\( 2008\\) 基于菲利普斯曲線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理論分析基礎,搭建菲利普斯折中分析模型,用以研究二者所引起的社會損失問題; 厲以寧 \\( 2010\\) 研究了失業和通貨膨脹程度的政府調控的警戒線問題; 楊顧陽、文鈞屹、王佳寧 \\( 2014\\) 在 Neaugart 提出的勞動力市場流動模型的基礎上成功運用極大似然法,加入了符合正態分布的隨機誤差形成新的隨機模型,選擇極大似然法對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進行參數估計; 楊斌 \\( 2014\\) 研究了中國改革初期治理通貨膨脹、失業經驗; 金成曉、盧穎超 \\( 2015\\)參考雙粘性小型宏觀經濟模型刻畫了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動態關系,在此基礎上給出了中國的最優貨幣政策規則形式。
本文在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基于 1980—2014 年數據,對我國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關系進行實證研究。本文第二部分介紹了菲利普斯曲線; 第三部分是模型研究; 第四部分闡述了模型結論并作了原因分析; 第五部分描述了模型結論的意義。
2、菲利普斯曲線
2. 1、斜率為負的菲利普斯曲線
1958 年,菲利普斯發表了 《1861—1958 年英國的失業與貨幣工資率的變化率之間的關系》一文,對英國一百年統計資料分析,發現貨幣工資的變動與失業率之間存在一種比較穩定的替代關系。失業率較低時,工資上漲得比較快;失業率較低時,工資上漲得比較慢。貨幣工資變動率與失業率是一條斜率為負的曲線,這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
1960 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和羅伯特索洛發表了 《關于反通貨膨脹政策的分析》一文,提出了經過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線。用平均物價水平的上升來代替貨幣工資率的上升,從而提出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
新古典綜合派對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線加以改造的出發點在于貨幣工資增長率、勞動生產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 通貨膨脹率 = 貨幣工資增長率 - 勞動生產增長率。根據這一關系,如果勞動生產的增長率為 0,則通貨膨脹率就與貨幣工資增長率一致。因此,經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線就表示了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替代關系,即失業率高,則通脹率低; 失業率低,則通脹率高。
菲利普斯曲線被修正后,成為了西方宏觀經濟政策分析的基石。政策制定者可以選擇不同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組合。例如,只要能夠容忍高通貨膨脹就可以擁有低的失業率,或者他們可以通過高失業率來維持低的通貨膨脹率。換言之,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存在一種替代關系,即用一定的通貨膨脹率的增加來換取一定的失業率的減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來減少前者。
2. 2、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
20 世紀 70 年代,出現了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并存的新現象,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對此無法解釋。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由于從實際通貨膨脹發生到人們調整預期之前會存在一段時間間隔,在這一段時間間隔中通常存在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率。這種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率會使企業誤把其產品價格的上升當作其增加盈利的好時機而擴大生產規模增加雇工。而工人也誤以為是實際工資上升,而愿意增加勞動供給。因此,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率導致失業率下降。但是當人們發現實際通貨膨脹率超出其預期的通貨膨脹率時,就會調整自己的通貨膨脹預期。工人漸漸發現增加的是名義工資而實際工資并未下降,這時就要求增加名義工資,企業也發現自己產品的相對價格并未提高,拒絕提高貨幣工資,減少生產規模,解雇事先多雇用的工人,失業率就回到了自然失業率水平。
弗里德曼認為,并不是通貨膨脹本身減少了失業,而是因為實際通貨膨脹率和預期通貨膨脹率之間的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率導致了失業率和自然失業率的偏離。短期內,存在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率,所以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存在著此增彼減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斜率為負的曲線。
然而,長期中,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等于實際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于橫軸的曲線。理性預期學派的代表人經濟學家盧卡斯認為,因為存在著理性預期,所以不論是長期還是短期,都不存在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不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始終是一條垂線。
3、模型研究
3. 1、數據
1980—2014 年我國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各期相關數據,見表 1。
表 1 1980—2014 年我國失業率和 CPI 數值一覽
3. 2、平穩性檢驗
因為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多數是不平穩的,對于不平穩的時間序列,如果采用經典回歸模型方法,得到的結果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必須對時間序列做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的是 ADF 檢驗。對 U、CPI 2 個指標分別取對數,記為 LU 和 LCPI。記 LU、LCPI 的一階差分為 LU1、LCPI1、分別對 LU、LCPI、LU1、LCPI1 數據做 ADF 檢驗,結果見表 2。
表 2 LU、LCPI、LU1、LCPI1 數據 ADF 檢驗結果
從表 2,可以得出結論: LU、LCPI 是不平穩的,LU1、LCPI1 是平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