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事件,即全球金融危機(以下稱GFC),已經過去5年,使我們意識到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更加不穩定、經濟增速下滑的新階段,但是我們可以通過G20國家規??涨暗呢泿殴亢拓斦С?,效仿30年代的做法,設法規避經濟崩潰。
在世界經濟的新階段我們能夠發現東北亞國際收支平衡的結構性變化。
東北亞國際收支平衡的結構性變化
1.國民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總收入(GNI)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GFC后東北亞地區①的GDP,包括總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呈增長態勢,2012年總量幾乎達到全球1/4,這主要歸結于東北亞尤其是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日元升值和歐美經濟停滯。東北亞國家在短期內克服了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扭轉了對于東亞未來經濟增長的悲觀看法,②經濟增長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1-2005年,東北亞GDP的實際增長率平均為3.9%,③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個百分點。2007年達到6.5%,2008年降至3.2%,2009年受GFC的影響更降為-0.4%.2010年反彈至6.7%,之后兩年為3.8%和4.4%.經濟增長高于其他地區,占全球的份額也隨之增多,2012年達到24.1%.
東北亞國家人均GDP在近年的經濟增長過程中也得到增長,2001-2012年的12年間,人均GDP,蒙古從521美元增長到3538美元,累計增長6.8倍(按現行價格和匯率);俄羅斯從2096美元增長到13861美元,增長了6.6倍;中國從1049美元增長到5980美元,增長了5.7倍;韓國從10919美元增長到23785美元,增長了2.2倍;日本從33043美元增長到46959美元,增長了1.4倍。只有朝鮮一直處于低增長,2001-2011年人均GDP僅增長了1.1倍,從477美元增長到506美元。東北亞4個國家的增長率高于世界2.0的平均值,三個國家超過10188美元的世界平均值。①
以上可以看出,21世紀東北亞不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產值的增長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增長率在GFC后卻下降了。除了朝鮮以外,盡管東北亞國家很快克服了危機的負面影響,但增長率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別降至3.8%和4.4%,低于2004年的4.9%、2005年的4.6%和2006年的5.6%.②東北亞GNI(國民總收入,GDP+國外收入凈流入)的增長率與GDP幾乎同時下降。在圖1中我們能夠看到日本和中國在GNI和GDP上的區別?!緢D1】
2003年以來,日本的順差(來自國外的收入凈流入)開始擴大,GFC后飆升。1998-2002年的5年的平均值為641億美元,2003年開始膨脹達到713美元,到2008年已經高達1597億美元。之后兩年受GFC的影響有所下降,但是2011年再次高達2120億美元。③而中國在GFC后卻發生了戲劇性的積極變化。中國的GNI和GDP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持續逆差,1996-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每5年的平均值分別為3500萬美元、2070萬美元和2680萬美元。2010年轉為順差,2011年順差額為1261億美元。
2.東北亞的國際收支平衡
在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日本保持著龐大的順差,但在GFC后卻大幅縮水。
2005年和2008年中國貿易順差分別為1324億和4206億美元,2012年由于服務(927億美元)和主要收入(707億美元)方面的支出增加,降至不到2000億美元。④日本通過增加商品進口,降至610億美元。而相反的是,日本主要收入的順差卻在同期增加。2005年、2008年和2012年分別為1034億美元、1551億美元和1791億美元。
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商品出口不斷增加。2005年、2008年和2012年,中國的出口額分別為6813億美元、13276億美元、19709億美元。日本為5710億美元、7491億美元和7766億美元,韓國為2899億美元、4347億美元和5527億美元。
在表2中,我們可以查看一下財務賬戶。
中國仍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最大東道國。2012年,外國投資凈流入增至3079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在國外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國外資產凈增長1168億美元。同年,中國的其他投資額亦巨大,凈余額達到2600億美元。日本仍然進行大量外商直接投資,在日本,我們可以看到巨額的衍生工具和熱錢。日本持續大規模境外投資,2005年、2008年、2012年分別達到465億美元、1356億美元和1231億美元。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巨額的衍生工具和熱錢,2005年、2008年和2012年,日本資產余額分別減少了2306億美元、2719億美元和2357億美元,同期負債余額分別減少2371億美元、2471億美元和2428億美元。
為了弄清楚全球的結構,我們來看一下美國與德國的國際收支平衡情況。①美國經常賬戶仍然有巨額赤字,2005年、2008年和2012年分別達到7458億美元、6771億美元、4750億美元,盡管GFC后減少了2000億美元,但全球經濟失衡仍然存在。
導致美國目前赤字收縮的原因之一是商品和服務出口的增加。商品出口額從2005年的9125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5672億美元,服務出口額從3757億美元增加至6292億美元。另一個原因是主要收入的信貸,主要包括投資收益,2005年、2008年、2012年分別為5440億美元、8235億美元和6292億美元,占出口商品信貸的50-60%.
德國仍舊保持收支平衡,2005年、2008年和2012年分別為1402億美元、2262億美元、2384億美元,盡管當時的歐洲經濟面臨著蕭條的狀況。
另一方面,盡管美國金融賬戶從2008年的7306億美元減少至不到4000億美元,但仍然存在巨額赤字。GFC后2012年為3997億美元。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由外商投資抵消,其中主要為組合投資。
外商投資凈流入在2005年、2008年和2012年分別為6866億美元、7354億美元和4042億美元,組合投資為5676億美元、8094億美元和4721億美元。盡管外商投資凈流入額在GFC后減少很多,但仍在全球經濟中保持最大。
德國的金融賬戶始終保持收支平衡,2005年、2008年和2012年分別為1618億美元,2559億美元和3016億美元。即使是在GFC后,德國對外投資規模也依舊很大,在這三個年份中分別為1644億美元,2531億美元和3000億美元。
3.對外貿的依賴
在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GDP的出口率,即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東北亞4個主要國家都發生了變化。日本1996-2000年的平均值為9.3%,2001-2005年的平均值為10.7%,2006-2008年的平均值為15.0%,2009年到2012年4年間的平均值為12.6%.在以上的年度區間,中國的平均值分別為18.3%、26.6%、33.8%和25.5%;韓國為30.2%、32.0%、39.7%和46.4%;俄羅斯為30.2%、31.8%、28.8%和26.7%.除了日本,東北亞主要經濟體的出口占GDP的比率都高于世界同期18.3%、20.4%、25.0%和24.1%的平均值,尤其是受GFC影響之前的3年。①
除了韓國,出口比例在GFC后下降。
除了韓國,東北亞主要國家以外貿和出口主導的經濟增長似乎進入了一個過渡期。
4.東北亞的貿易結構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結構。②東北亞區域內貿易額,即區域貿易,也就是東北亞國家出口到東北亞其他國家的貿易額,在2012年為7630億美元。東北亞出口總額為39369億美元,2012年的區域貿易比例為19.4%.
2004年,東北亞區域貿易額為3240億美元,占總貿易額的20.5%.2004年到2008年東北亞區域貿易增長了2759億美元,其中,日本出口到中國(511億美元)、中國出口到日本(426億美元)、中國出口到韓國(461億美元)、韓國出口到中國(416億美元)的增長最大。四個國家的貿易增長占東北亞區域貿易增長的2/3.
同期東北亞對歐盟的出口為3986億美元,遠遠大于東北亞區域貿易。GFC前,東北亞區域貿易增長得益于中國對日本和韓國貿易的擴大,但東北亞貿易發展更依賴的是外部區域,尤其是歐盟。
2008-2012年,東北亞區域貿易出口增加了1630億美元。貢獻最大的為韓國對中國的出口(429億美元),然后是中國對日本(353億美元)、中國對韓國(137億美元)、俄羅斯對中國(125億美元).俄羅斯首次成為擴大區域貿易的主要貢獻者。東北亞區域貿易的增長(1133億美元)大于其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增長。東北亞不僅在區域內部發展出口,也在外部地區發展出口,包括歐盟。
5.東亞區域東盟10+3貿易
讓我們在更廣的東亞區域概念范圍內也就是東盟10+3討論東北亞。當前的東亞區域貿易形勢請參照表4.
2004年,東盟10+3區域貿易和中日韓出口累計7025億美元。東盟出口2716億美元,占區域貿易總額的38.7%,日本占27.2%,中國占20.5%.2004年東亞區域貿易中,東盟10+3出口占貿易總額的35.4%,不僅高于東北亞同期數字20.5%,而且大于對美國和歐盟的總和,其中對美出口19.3%、歐盟15.9%.2008年東亞區域貿易增加了5445億美元,達到12740億美元。
2008年,東亞區域貿易份額為34.4%,比2004年低一個百分點,但是仍舊大于對美國和歐盟的貿易份額。2012年,東亞區域貿易從2008年的4341億美元增加到16811億美元。東盟的貢獻最大,增長了1648億美元,中國其次,增長了1389億美元。2012年,區域貿易份額占東亞貿易總額增加到36.1%,遠遠大于對美國和歐盟出口比例的總和。
6.半成品貿易,供應鏈的發展
我們能夠看到東亞區域貿易擴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半成品貿易。
2010年半成品貿易占主要貿易伙伴出口的份額如下。①日本對東盟出口占70%(貿易額為1049億美元).東亞國家間的出口(19715億)占60%到70%,其中東盟對中國2085億,日本對中國2084億,東盟之間1937億,中國對東盟1130億,北美自貿區對東盟842億,歐盟對東盟808億。歐盟間的出口(27917億)占50%到60%,其中歐盟對中國1972億,北美自貿區對中國1453億,日本對北美自貿區1405億,東盟對歐盟1159億,北美自貿區對日本805億,歐盟對日本65億。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占30%到40%,中國對日本為1435億,東盟對北美自貿區1195億。中國對北美自貿區出口占不到30%,為432億美元。
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東亞內部半成品貿易比例很高,尤其是日本對東盟的貿易。
另一方面,東亞和北美自貿區、東亞與歐盟,歐盟與北美自貿區之間,尤其是中國對歐盟和北美自貿區的貿易份額還不到50%.根據日本經濟產業?。∕ETI)的數據,截至2010年末,亞洲大約有6200家日本制造子企業在運營,尤其是在中國和東盟。①其總銷售額為49萬億日元,約合6000億美元。本地采購與銷售的不同比例顯示“供應鏈在當地國家發展,但是不在當地國家關閉”.我們能夠看到在亞洲地區內部與日本和第三方國家的銷售和采購關系,以及“東亞生產網絡的存在”②。
不僅日本附屬子公司,而且臺灣地區、韓國和中國大陸的附屬子公司也在東亞運營生產,對區域經濟和貿易發展作出了貢獻。
結論:站在十字路口
東北亞和東亞迅速克服全球金融危機,保持持續經濟發展和貿易擴張。但是,對外貿的經濟依賴、出口的增長,尤其是對外部區域的出口,如美國和歐盟,似乎正在經歷一個轉折點。
對美出口將再一次擴大美國貿易赤字,全球不平衡有可能重返雷曼事件前的規模,成為再次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伏筆。③東北亞和東亞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將面臨一些限制,因為經濟增長將受到美國公共財政和經常賬戶逆差以及歐盟健全貨幣政策的雙重影響。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國際收支平衡的結構性變化顯示的不僅是商品貿易還有服務貿易,投資收入和其他項目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對于東北亞的主要經濟體。因此,我們必須要在該地區發展服務貿易。
商品貿易仍是該地區國際交易中的最大項目,在東亞,即東盟10+3,要比在東北亞發展得更好。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能夠發現供應鏈網絡的發展(該地區的國際分工)是東亞地區經濟增長和貿易發展的基礎。日韓生產制造業子公司的貢獻很大,近幾年中國也加入其中。這些公司的運營得益于該地區硬件和軟件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盡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貿易略微縮水,但國際收支不平衡仍然巨大,大量熱錢不斷產生。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正站在十字路口。
如果歐盟和美國能夠穩定經濟恢復增長,實現跨區域(和其他的區域)自由貿易協議或者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不僅能夠推動本地區的協議和伙伴關系,對于東北亞和東亞,依賴外部經濟關系的趨勢也將增強。但這樣的結果還會再次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擴大。
我們應該始終加強東北亞和東亞區域內部的經濟合作,發展區域內部勞動力分工,這將有可能提高區域和世界的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