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通費用畸高的現實背景
在當今中國經濟運行環境中,流通費用畸高對整個社會的福利產生了很大的損耗。其一方面壓低了生產者的利潤,另一方面推升了消費者的購買價格,從而對雙方造成損害。市場中流通成本過大或者流通環節過多,會對國民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流通過度(或者"過度流通"),市場運行的摩擦力就會增大,不利于競爭市場的順利運行和價格機制的有效實現,降低生產者的積極性,增加消費者的生活成本。同樣,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中,食品、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三項對CPI上漲的貢獻很大。食品Engel系數和醫療Engel系數作為衡量經濟體發達成度的標志,其支出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流通環節的發展狀況。
可見,流通費用畸高已經成為了經濟運行和經濟的社會功能是否能夠充分發揮的巨大阻力,必須在厘清生產、流通、消費、再生產的動態結構系統以及生產者、消費者、流通者的靜態結構系統的基礎上,在破解經濟系統阻滯根源的前提下,才能獲得經濟社會性和經濟人民性的二元統一。
二、流通費用畸高的原因
1.流通成本過大。流通服務范圍包涵多個方面,以運輸服務中的公路收費為例,截至2007年,全世界共14萬公里收費公路,其中有10萬公里在中國(數據來源于人民網)。全國各地高速公路收費很高,以京哈高速為例,載重15噸以上的貨車每公里收費達2元,載重10噸~15噸(含)的貨車每公里收費達1.8元,載重5噸~10噸(含)的貨車每公里收費達1.5元(數據來源《全國高速公路收費標準》)。
由于收費公路吸金能力強,大大增加了流通中的成本,對整個經濟的運行起到了不利影響。流通者形成地區差價原因主要在于流通過程中所墊付的商品運輸費用,因此物流成本的加大制約了運輸業的發展,降低公路使用效率,影響區域間的經濟協作,最終扭曲公路作為公益品的性質。
2.流通環節過多。流通環節過多也是當前流通問題中的一個重要現象。以藥品出廠周轉為例,至少要經過批發、零售(包括藥房、醫院等)等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層層加價使得消費者支付的價格比出廠價格高出幾倍,幾十倍甚至更多。
不同于中國的"鼓腰"式利益分配格局(流通者獲得較大利益),西方發達國家的"啞鈴"式利益分配結構(生產者和消費者獲得較大利益)既可以使得生產者有足夠的利潤進行R&D,又可以減輕消費者的醫療負擔。其供應鏈管理模式和有效物流配送方式也同樣值得借鑒。而除了中間治理,還需要整合醫藥生產企業和實行醫院醫藥的分業經營,進行兩端治理。
3.流通網路不成熟。我國的流通領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吸納就業的比例、效率、市場集中度、信用體系與市場協調體系發育程度等都比較低,形成生產規模大而流通規模小且分散的不協調局面,對經濟發展構成嚴重的制約。
流通者的困境主要在于由于存在規模經濟的壁壘,所以必須擁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在采購和銷售環節上獲得優勢,而這正是中國當前所缺乏的。規模經濟性差,分工協作體系不健全,市場分割,造成了我國流通產業社會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最終損害到社會的整體福利。
三、流通者對經濟發展的雙向作用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提出,社會再生產是由生產、分配、交換(流通)、消費構成的有機整體。田村正紀(Tamura Masanori)認為,對于一項交易來說,包括搜尋、交涉、和合同履行的過程,并通過這些過程完成流通功能,因此流通的功能可概括為信息傳達、所有權轉移、風險承擔、物流等功能。在現代經濟中,流通的范圍已經大大擴大,從而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扑梗≧.Coase)的觀點是,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因此要通過企業內部交易對市場的機制進行替代,從而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DanielF.Spulber(2002)從科斯的假定出發,認為除了縱向一體化,還可以采取專業的中間層與消費者進行交易,從而達到交易成本的節約。中間層通過選擇價格,制定采購和銷售決策,提供信息和協調交易,為大多數市場奠定了基本的微觀結構。
現有的大部分理論集中在對流通者的肯定作用上,流通者對市場的順利運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必須指出,這種積極作用是有限度的,一旦出現過度流通的情況時,就會對市場的運行起到負面作用。
馬克思認為,流通不包含自我更新的原理。當然馬克思關于流通的論述是對于純粹流通來說的,如果把流通成本劃分為純粹流通成本和非純粹流通成本的話,非純粹流通可能會產生一部分的價值,如何林等(2005)的研究。但對于純粹流通來說,夏先良(2011)指出,這種流通不增加價值,不由價值補償,而是對剩余價值的扣除,因此社會應把它限制在必要的限度內。丁俊發(2012)指出,就工業品而言,生產與流通存在著三個1:9的關系。即一個產品生產組裝的時間占10%,流通的時間占90%;產品成本中,10%是加工成本,90%是流通成本;產品總利潤中,生產利潤占10%,銷售利潤占到90%.王國剛(2011)的研究表明,僅過路費就占到農產品價格的18%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基礎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同流通成本過大不無關系,最終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福利狀況。
盧中原(1990)就曾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流通行業長期受到行政管制而發育不夠成熟,缺乏規模效益,高額的商業利潤吸引眾多的純商業組織加入流通領域,專業化分工發生退化,流通環節反而越長,更進一步造成流通的效率下降。
四、流通者的加入對社會福利的影響
沒有流通者加入的情況下,社會總福利(社會總剩余)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進行分配,并達到最大;在流通者加入后,社會總福利在生產者、消費者、流通者三者之間進行分配,流通者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剩余形成擠占,并產生社會福利凈損失;流通者存在存貨的情況下,社會福利的分配有所變化,但并沒有形成對經濟運行負效應的扭轉。
流通者是否加入經濟運行,對社會福利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對這些影響的具體分析卻為流通治理找到了富有價值的事實根據。
1.不存在流通者的情況下。根據新古典經濟理論,完全競爭市場環境下,由于不存在市場摩擦和交易成本,信息充分完全,流通成本為零,即不存在流通者。在圖1中,P表示價格,Q表示產量,S為供給曲線,D為需求曲線,P*、Q*分別表示均衡時的價格與產量。
均衡條件實現時,市場完全出清。這時,消費者剩余(ConsumerSurplus,簡寫為CS)和生產者剩余(ProducerSurplus,簡寫為PS)都達到了最大化。而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之和構成了社會總剩余,就意味著社會的總福利達到了最大化。
2.存在流通者的情況下。市場不完全環境下,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或市場上存在著某種摩擦,從而使交易成本很大,這時流通者參與進來。流通者作為理性經濟人,從供應商處購買商品,再出售給消費者,賺取差價,從而獲得利潤。流通者通過選擇進價價格,降低進貨成本;通過選擇出價價格,滿足消費者需求。這避免了分散交易可能導致的交易失敗,降低了市場的搜索成本,使得交易順利進行。
假設流通者向生產者購買時進價價格為P1,向消費者銷售時出價價格為P2,并補償自己的成本C(Q);生產者的供給函數為S(P1),消費者的需求函數為D(P2),且供給函數和需求函數二階可微;另外,還需滿足生產者成本函數為凸函數,令W(x)=S-1(x),這時W″(x)·x+2W′(x)>0,滿足消費者需求函數是凹的,即P″(Q)·Q+2P′(Q)<0.市場完全出清時,考慮流通者利潤最大化問題如下:
相關。這意味著對于糧食、蔬菜類等生活必需品,由于其缺乏彈性,需求價格彈性較小,經過流通環節之后,消費者購買時的最終價格將遠大于生產者提供給流通者的收購價格。
即流通者價格差與生產者供給彈性正相關。說明供給的價格彈性大,則流通后的價格差越大。以藥品行業為例,2011年,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制藥企業共計6154家,生產能力過剩,供給彈性較大,經過流通(包括醫院)環節之后,價格歧高。而消費者醫療需求彈性較小,最終只能承受高價格的負擔。
(3)流通者價格差與流通者的邊際成本正相關。說明市場中存在的摩擦越大,如運輸成本中的高速公路收費越高,則流通后的價格差越大。
因為信息不對稱和菜單成本的存在,使得流通者的價格差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價格粘性,形成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的長期掠奪。流通者站在理性經濟人的角度,其目標不是通過價格信號協調買賣雙方的交易,而是實現自己的長期套利。
流通者的加入會干擾原來的Walrasian均衡。實際上,通過兩個一階條件和約束條件,可以得到新的均衡時進價價格P1*、出價價格P2*,均衡產量Q*,如圖2所示。與圖1不存在流通者情況下的Walrasian均衡(PW,QW)相比較,則有:P1* 新的均衡時的產量比完全競爭市場下的Walrasian均衡產量有所下降,導致總產出縮減。生產者被迫以更低的價格出售,造成了生產者剩余的縮??;而消費者最終承受了更高的價格,也使得消費者剩余削減;大部分社會剩余轉移到流通者手中,并因此產生了社會剩余的凈損失 3.存在流通者存貨的情況下。流通者在P1′價格上進貨,就會產生存貨(Q1′-Q*),如圖3所示。如果流通者向生產者購入商品時采取更低的價格P1,這時流通者就能夠降低成本,獲取更大差價,因為P2-P′1 一是囤積居奇,或者是一些預防性行為,在供給不足時,即生產者供給曲線向左平移情況下,向消費者銷售時索取更高的價格;二是防止商品腐爛變質、過期以及其他損害下,提供給消費者時的商品總量小于之前的購入量。Amihud和Mendelson(1980)曾專門考察了一個流通者依靠存貨變動調整價格以實現單位時間平均利潤的最大化。 很多學者認為流通者存貨有助于出清市場,熨平需求和供給的波動峰谷,降低市場上交換風險。Lim(1981),Spulber(1985)指出庫存實現了市場交易風險的分散化,而Baumol(1965),Stoll(1985)考察了證券市場上所有的市場制造者,認為券商這樣的中間層熨平了交換的波動,依靠存貨創造了市場的流動性。這本質上也是斯密(AdamSmith)的觀點,流通者從個體的私利出發,結果卻創造了市場層面的流動性。但是這種對流動性的創造是有限度的,超過一定閾值,囤積居奇則完全造成了市場流動性的損害。因此應消除不必要的商品轉運、積壓和倒運,基于精細化的信息管理降低供需之間的不確定性,以信息代替庫存,充分發揮流通與生產的良性互動。 綜合看來,盡管市場上的流通必不可少,但流通者的加入一方面使得社會總剩余減少,另一方面擠占和壓縮了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流通者在促進交易實現的同時,也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造成了損害,這種損害的程度取決于三方市場力量的對比和經濟環境中流通者的邊際成本。流通者天然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橋梁,促進雙方交易的進行,但流通者的目標還是在于本身利益的實現。經濟運行中流通的效率越高,商品價值的實現就越好,對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運行是一個有力保證。要充分發揮流通對經濟的正面作用,減少流通對社會福利的損害,就必須遏制過度流通,降低過大的流通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流通環節,真正實現國民經濟有效暢通運行,提高社會凈福利。 參考文獻:
[1]田村正紀(TamuraMasanori)。吳小丁,王麗譯。流通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11-29.
[2]R.Coase.論生產的制度結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1-24.
[3]DanielF.Spulber.張軍譯。市場的微觀機構---中間層組織與廠商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84.
[4]何林,何煉成。流通領域的價值創造與實現[J].中國流通經濟,2005,(3):9-12.
[5]夏先良。論國際貿易成本[J].財貿經濟,2011,(9):71.
[6]丁俊發,趙嫻。流通經濟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1.
[7]王國剛。"貨幣超發說"缺乏科學根據[J].經濟學動態,2011,(7):58.
[8]盧中原。結構性短缺和商品市場的培育[J].財貿經濟,1990,(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