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新時代的現實國情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 先后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 隨著經濟新常態、中國特色市場決定論、基本經濟制度新論斷、五大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保護生產力以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一系列創新成果的提出, 為我們構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關鍵詞:習近平; 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政治經濟學;
十八大以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新時代, 當代中國開啟了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跨越.在這一歷史進程中,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如何推進我國經濟建設"這一時代課題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 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也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重要貢獻.
一、命題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概念起源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 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過程中就結合我國當時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和出現的失誤, 開始意識到蘇聯模式的弊端, 并要求全黨"以蘇為鑒", 從而提出如何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改革開放以來, 我們黨把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建立、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進程相結合.尤其是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本質內涵和指導思想, 不斷推進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兼容結合, 把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擺在重要位置, 并在不同場合發表了許多重要論述.2015年11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 揭示新特點新規律, 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 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這反映了我國經濟在迅速發展的同時, 迫切需要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理論來更好指導和推進經濟建設.隨后在同年底, 習近平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 反映了我們黨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實踐和思想觀念上升到理念層面與學科高度, 是在新時代條件下對馬克思經濟學的重大創新.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運動規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則揭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 因此, 前者與后者之間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也就是說, 后者是前者在中國的繼承和發展, 而前者的基本立場、理論范式則是完全貫穿于前者的整個理論體系之中.離開了前者的一般規律, 后者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事實上,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發展趨勢的歷史考察, 揭示了未來社會的基本經濟特征.在《資本論》中, 馬克思立足于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實際, 通過對市場流通領域、市場機制和市場結構進行了深入細致考察分析, 創立了完備的市場理論, 特別是在《資本論》第3卷第10章中詳細考察了供給、需求、價格和競爭力等方面的變動對商品價值的影響關系, 指出市場對生產具有制約和引導作用, 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擴大, 并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之上, 馬克思全面闡明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及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平均利潤的過程.因此,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過程的分析, 實際上就是從一個獨特角度對市場機制的運動形式及其作用特點的分析.可見, 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對市場問題進行了科學的研究和精辟的闡述, 對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構成了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人說,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 《資本論》過時了.這個說法是武斷的."并先后多次強調,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
三、經濟新常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實境遇
2014年5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 首次提出"新常態"的概念.尤其是在同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 習近平總書記從消費、投資、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要素優勢、市場競爭、資源配置模式與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刻畫了"新常態"下的新趨勢.以此為標志, "新常態"正式成為刻畫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新特征的新分析框架和邏輯遵循.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直接表現就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新變化--從高速甚至超高速轉為中高速, 其深層次的特征是經濟發展動力的新變化--從依靠資源投入向依靠效率提高轉化.在某種意義上說, 我國經濟發展之所以進入新常態, 是因為動力機制發生變化--舊動力逐漸減弱, 新動力有待形成.這說明中國經濟新常態意味著要加快創新和轉型, 不斷釋放新的改革紅利, 在效率與公平并重的基礎上, 助推我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為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要破除"GDP至上論", 指出"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 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 實現"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 離不開新思維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突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創新生態營造, 認識和適應創新活動的新變化, 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并在創業創新的過程中, 使全體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 這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時代擔當.
四、中國特色市場決定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核心
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 是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推進, 標志著我們黨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的不斷提升.同時, 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對此,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認為政府的主要職責表現在制定長遠規劃、優化宏觀調控、完善公共服務、提供公共產品、加強市場監管、促進共同富裕.因此, 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強調政府與市場的"強強互動", 實現二者的優勢功能互補, 決不能接受"小政府大市場"等新自由主義錯誤主張的誤導.
五、基本經濟制度新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制度支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通過"一化三改造", 我國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我們黨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實行單一公有制的條件尚不具備, 在改革中逐漸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
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 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這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 充分調動各種要素所有者參與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為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創造良好條件.同時,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這表明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的優勢, 相互促進, 共同發展.尤其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 內在地決定我國經濟必須以公有制為基礎, 國有經濟為主導, 從而體現出社會調節、按勞分配、民主管理和剩余分享等新型經濟關系.可以說,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基本經濟制度的描述, 必將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六、五大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動力
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發展問題, 需要有新的發展理念, 基本要求就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2015年12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新發展理念的提出, 符合我國進入新時代的國情, 對于當前形勢下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遵循.
創新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經濟發展轉向創新驅動, 就是要把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來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的理念要求形成平衡發展的結構.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 關于社會生產中的生產資料生產和生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之間, 必須保持一定比例的關系才能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實現的觀點, 充分反映了協調發展的重要性.綠色發展的理念要求促進經濟發展綠色化, 淘汰落后產能, 揚棄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式, 在人與自然"和解"的過程中邁向生態文明.開放發展的理念要求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 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 增強全球經濟治理的話語權.共享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 揭露了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公平的根源.因而我們必須在堅持公有制的前提下, 通過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舉措來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
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
2015年11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提到"供給側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1月中旬, 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至此,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確定為國家經濟對策思路的邏輯主線.
在經濟學范式中, 供給體現了創造性、生產率、競爭力.人類對產品的需求, 都是由供給的質量與數量來滿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 這一矛盾的重要表現就是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在新常態的背景下, 供給側成為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因為我國目前產品結構不合理, 有效供給不足, 無效供給過大, 制約了全要素生產力的提高, 加劇了供給總量與質量之間的矛盾, 迫切需要通過創新供給來拓寬需求空間, 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因此, 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 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以"三去一降一補"為抓手, 通過要素新供給、制度新供給、結構新供給、政策新供給來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不斷滿足人民需要.這樣,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聯系起來, 并在二者的矛盾運動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 進而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屬性
馬克思認為, 人的全面發展包含人的需要的發展和人的能力的發展兩方面內容.恩格斯也指出:"通過消除舊的分工, 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 通過城鄉的融合, 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可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始終代表和維護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這也是其鮮明的階級立場所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秉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階級立場, 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在發展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對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這表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就是要堅持人民在經濟建設中的歷史主體地位;把人民作為經濟建設的動力源泉;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經濟發展的價值尺度;凸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一切為了人民.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進程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就是要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產力極大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可見, 實現這一目的的本質屬性也必然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這個屬性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具有內在的邏輯統一性.
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新時代的嶄新歷史背景, 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范式對我國經濟制度和發展道路進行系統性理論概括, 并將在中國經濟建設實踐過程中獲得的感性認識進行理論升華, 由此開創了中國經濟發展新局面, 成就了鄧小平同志在30年前就期望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人民日報》2015年11月25日.
[2]《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人民日報》2015年12月22日.
[3]錢路波:《馬克思的市場理論及其當代啟示》, 《南方論刊》2015年第3期.
[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
[5]《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強調堅定信心增強定力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人民日報》2016年7月9日.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二卷\\) ,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7]錢路波:《論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和創新》,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11期.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