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的認識, 對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勞動力就業困難, 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城市務工人員子女的上學、住房、醫療等問題是中國眾多民生問題中亟需解決好的難點。解決上述問題要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 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 加強勞動力尤其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培訓;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增進人民對發展成果的共享等;充分認識民生建設的長期性與艱巨性。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 小康社會;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者, 是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忠實踐行者。在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的各個歷史時期, 民生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始終關注的重大關鍵問題。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 我們黨在探索、發展民生事業問題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生思想。在當代中國, 繼承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 始終貫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努力改善民生,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的質量水平, 始終把以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放在民生建設的首位。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的內涵
民生思想可分為狹義的民生思想和廣義的民生思想。狹義的民生思想主要是指人民的生存問題, 廣義的民生思想即馬克思主義認為的人們的物質生產、生活的總和, 即人們的社會生活。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認為, 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人是有思維的、有意識的個體。人因為有意識才能獨立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 組成人的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 從而改造與創造自己的生活。古往今來, 民生思想在中國的發展中都有著重要的體現?!懊駷榘畋? 本固邦寧”正是對民生問題重視的經典闡述。從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 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以人為本”思想, 無不彰顯著民生思想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從近現代史來看, 早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就涉及民生思想這一內容。孫中山倡導的民生強調“天下為公”, 希望以“公”建立一個和諧、大同的理想社會。孫中山倡導的民生思想雖在時代上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但打破了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狹隘的小農“民本”思想, 開始以人的獨立、自由, 以全社會的整體利益為出發點, 真正以“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來審視人類的理想社會。受于時代所限, 孫中山的民生思想不具有實施的廣泛社會基礎, 不可能由理論變為現實。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思辨基礎上接受了中國一些優秀的傳統民生思想, 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與發展, 使之更具有時代特色與階級屬性, 更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抓住了民生的根本與主線, 找到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 把改善人民群眾的根本生活、把實現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關鍵, 并把這一問題上升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大問題來抓。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绷暯竭@一樸實親切、飽含深情的話語溫暖了億萬人民的心, 以樸素、精煉的話語道出了我們黨執政的根本目標與根本價值追求。民生的最核心概念就是“以人為本”, 就是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做任何事、任何布局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價值取向和最終行動方向。要把實現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整體布局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來抓, 堅持問題導向, 高度重視并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生活所面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堅持人民至上、始終為民的根本指導理念和思想, 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和公眾關注, 動員全社會力量來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是讓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迅速騰飛, 綜合國力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一系列巨大成就無不以民生問題的改善與發展為基礎, 無不以老百姓千千萬萬個“小家”生活質量的提高為物質依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彰顯出了巨大的生機與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 民生問題更是被擺上了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 習近平在多次的講話與談話中無不透露著對民生問題的關心與牽掛。新時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轉變政府工作職能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的提出, 無不顯示著黨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 無不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的深刻內涵。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提出的背景
在無產階級政黨各個奮斗的歷史階段, 民生問題都是一個始終關切的重要問題。對于中國共產黨人而言, 解決好、實現好、發展好民生問題, 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目標的根本理論遵循。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 人類歷史就是人民群眾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 在長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通過進行土地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 農民和工人階級初步在經濟上獲得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傳統的舊的生產關系被打破, 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為新中國建設建立了穩固的經濟基礎??偟膩碚f, 這一歷史時期, 我們黨和政府在民生建設上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 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 有力保障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 民生對于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新時期以來, 中國共產黨始終貫徹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 緊緊依靠人民, 大力發展生產力和努力改善民生, 把民生建設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步前進, 切實保障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由人民共享, 實現了新時期以來中國民生建設的巨大推進和跨越。
習近平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睓z驗一切工作的成效, 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 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國的社會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為其根本目標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反之, 如果我們的發展不能回應人民的期待、不能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 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就失去意義, 也背離了初衷, 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可持續發展。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習近平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 承諾了的就一定要兌現, 要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秉h的十八大以來, 黨中央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把民生工作和社會治理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大根本任務, 高度重視, 大力推進, 把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當前, 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 為了繼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就必須繼續加強和改善民生, 把民生問題始終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問題來抓?;仡欬h的歷史, 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鐵的黨的工作主線, 那就是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 始終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的時代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反映了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的總著眼點, 其方針就是要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就是要堅持人民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 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消滅剝削, 消除兩極分化, 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的本質就是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防止社會貧富差距的出現, 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果公平、公正地惠及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體現者和代表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的提出正是我黨執政能力提升的重要標志, 體現著黨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 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體現了政府職能的積極轉變, 是理論與實踐的相統一。改革開放以來, 黨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同時, 更加注重與實際情況相結合, 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體現了黨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新認識、新理念、新觀點, 抓住了解決人民迫切關心的問題的主干與根本, 切實保障了人民權益的實現。黨和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 把社會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緊密結合在一起, 更加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力, 更加關切人民群眾的心理需求, 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的健康、全面發展。在不斷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 更加注重對弱勢群體權益的特殊保障與保護, 通過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 為維護弱勢群體權益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 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民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做到政府支持與公民個人參與民生問題解決的密切融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相容相通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與建成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強大的物質基礎作支撐, 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的建設與發展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各項政策與法規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當代中國已經進入了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面對更加復雜的社會經濟發展矛盾, 面對更加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 民生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只有進一步發展和改善民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有更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 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群眾智慧與力量, 才能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中國的事業要靠中國人自己來解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問題的解決與發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道路,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做好了理論上的重要準備。
民生是無產階級政黨的一個重要話題, 民生問題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永恒課題, 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伊始就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改善民生作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問題來對待。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 我們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為民生事業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安煌跣? 方得始終?!蔽覀凕h在繼往開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的理論視野, 形成了一系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理論。在當代中國, 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是協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 推進經濟社會長遠、健康發展的需要, 也是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傊? 實現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的根本目標旨歸, 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奮斗、繼續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力量之所在。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面臨的困境及出路
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和“三期疊加”的交互碰撞, 近年來中國的民生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首先,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時期出現的“用工荒”和地域性勞動力短缺等一系列問題, 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生問題的改善。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 中國地區之間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真正實現市民化變得尤為困難, 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抵消了民生各項政策實施的效果, 而且轉移勞動力就業的不穩定性很容易造成在城市就業被邊緣化, 成為城市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其次,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和國內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萎縮,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未實現充分就業的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并呈現未就業人數逐年疊加的復雜情況, 這進一步加大了民生問題解決的難度。再次, 農民工子女伴隨務工父母向城市的涌入, 隨之而來的農民工子女的上學、住房、醫療、就業等問題便成為中國眾多民生問題中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解決好上述問題, 不僅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和諧、公正, 而且有利于鞏固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凝聚力、執行力。筆者認為,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 解決民生問題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 建立面向全體勞動者健全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 加強勞動力尤其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培訓?!靶】挡恍】?、關鍵看老鄉?!绷暯降恼撌龀浞址从沉怂麑χ袊r村民生問題的極大關切。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 及時幫扶零就業家庭解決實際的就業困難, 實現待業人員就業的順利轉移對中國實現農村長效健康發展、改善農村民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就中國而言, 長期的地區教育水平差異和高知識水平人員的動向流動, 導致地區間高知識水平在職人員的顯著差異, 成為影響本地區發展高精端產業的后天“短板”。針對這一現狀, 我們要優化教育結構和教育內容, 增強教育的導向性和針對性, 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著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另一方面, 對于農村困難群眾的受教育, 要加大政府財政對特殊家庭的幫扶與投入, 對于特別貧困地區要加大教育財政的政策性傾斜力度, 以真正解決好地區間的教育不平衡問題, 為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 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再就業, 實現民生問題中就業問題解決的最大公約數。
第二, 要在生產力發展和國家財力承受范圍內, 通過各項保障制度推進社會公平正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標是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為了什么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始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價值導向, 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方向遵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貧富差距同樣也不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生思想要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尺度。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是團結社會各成員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中國的發展不是制造貧富差距, 相反, 中國的發展是盡最大可能消除這種貧富差距的存在, 以實現社會主義的宗旨和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和成就要最大可能地惠及全國最廣大人民, 改革開放的成果由最廣大人民共享, 這樣才能匯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廣泛群眾基礎, 才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第三, 必須充分認識民生建設的長期性與艱巨性。新中國成立以來, 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 中國的民生建設雖取得一定的成就, 但內部凸顯的問題和矛盾也是不可忽視的。習近平指出:“抓民生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鍥而不舍向前走?!敝袊厣鐣髁x政治經濟學的民生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這里面充斥著各種因素的交叉與博弈, 需要有清醒的頭腦與認知, 注意把握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理清思路、“按方抓藥”, 真正做到政策托底與實際操作情況下的互聯、互動、互通。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 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 把個人的參與與社會的需求及國家的政策導向緊密結合起來, 堅持個人服從大局、服務大局, 緊跟時代步伐, 緊密與黨中央保持一致, 把個人的“小家”建設與全國的“大家”民生建設緊密聯合起來, 著力建設與改善全國最大范圍的民生。
注釋
\\(1\\) \\(1\\) 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載于《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6日。
\\(2\\) \\(2\\) 《鄧小平文選 \\(第三卷\\) 》,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頁。
\\(3\\) \\(3\\) \\(4\\) \\(5\\) 習近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關于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 載于《人民日報》2014年7月10日。
\\(6\\) \\(6\\) \\(7\\) 習近平《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 載于《人民日報》2013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