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主體問題
什么叫市場主體?大千世界,經濟學就是用鳥瞰的方法把一些一般化,大家都逃不過的、都具備的特性抽象出來,提煉出來,然后形成一個圖示。隨便一個都是一個消費者,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所以一個叫做需求一個叫供給。決定市場的供求作用以及用什么樣的價格。發現消費者有一個規律叫做需求規律,生產者有一個供給定理,這是經濟學發現的,為什么討價還價有一個價格呢?根據市場環境取一個價格,不敢賣高,因為高了之后沒人買,這就是亞當·斯密里面看不見的手,是有兩種相對的作用在起的結果,消費者憑什么去買呢?要有收入,收入從哪里來呢?公務員也是一種工作,要去工作,或者財產性收入,是各種要素的收入,讓各種各樣的要素去參與財富的創造,收入來自于要素,你要具備哪些要素,這就存在一個要素市場,勞動市場。有些從市場上公開招聘公務員,年薪 30 萬,公務員是提供管理服務,那么這種要素可能比較緊缺比較高級,那么價格就高一點。在要素市場里面,主要的是企業,要土地要勞動力要技術要管理,把這些要素都組合在一起,企業不僅僅是一個工廠,更是一個經濟組織,它是有決策功能,有生產有分配有組合的功能,管理的功能,任何一個企業都是一個經濟組織,無非有些企業大一點,人多一點,結構復雜一點,有的單一,訂單來了之后生產就沒有銷售,有的還有研發銷售部還有證券部,在資本市場,復雜多了,都是在組合要素,日常生活,現實世界是可以鳥瞰的,產品市場、要素市場,兩類主體,消費者和企業,這就是市場在發揮決定性作用,要素怎么樣去配置,這一定是企業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要素通過企業的組合,形成合格的有競爭力的產品和勞務,這就是資源配置,兩類市場兩類主體,資源配置如果市場是滿足條件的,兩類主體兩類市場發揮作用的話是能夠完成資源配置的。如果真正把市場環境改善了,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微觀經濟學就是解釋市場怎樣去運作去配置資源,就是要把微觀經濟的活動主體,一個是消費者包括家庭,消費者是通過家庭來做出的,另一個就是企業,這里資源配置是一個循環過程,生產、銷售、分配到交換。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很簡單市場就是可以選擇的,沒人逼著你買,也沒人不讓你買,這是理想狀態的市場機制啊,其實市場機制供求是受到另一社會影響,首先看不見的手還不夠健全可能會影響配置,就是健全了之后還會通過有形的手設置壁壘,來排他性,也會影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用市場機制的原理可以解釋很多現象,買什么什么就貴,賣什么什么就便宜,就是買什么需求規律在起作用,賣什么就是供給規律再起作用,就是需求沒怎么變化,供給增加了。房子的限購、大學生就業,這些都是通過供求規律來解釋的。市場沒有認可大學生管理要素,只看作勞動力,所以工資不如熟練農民工,而且農民工熟練了之后就會有技巧,這是大學生不具備的,這是市場決定的,這些現象都是可以通過供求來解釋的。
二、供求原理問題
在經濟學上是怎樣完善供求原理的呢?供求兩個字怎樣和人的選擇行為結合起來,用經濟學的思路的話必須掌握這幾點,一個叫做經濟學對微觀經濟主體的認識,還有一個概念叫做經濟理性人,經濟理性人有個通俗的解釋,有的說是自私自利,就是每個人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好處,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的,理性的原則還有一個是好處最大化,很多人會提倡節省節約,這是符合經濟原則,假如資源都是稀缺的,誰會去揮霍浪費,除非他是這樣一種行為,那就是炫耀,一個社會如果炫耀成風,那是一個非理性的社會。市場機制要發揮作用的話首先要有這么一個假定,好處要最大。企業也是,作為微觀主體,首先要重視企業利益,企業利益有很多種,有的是資方利益,有的是勞方利益,有很多種,有的是有合作方的,那么就是為自己這一方的利益,比如有些違規建筑,自己不會主動去拆,除非有補償,第一批拆遷的有優惠條件,這是基本條件,一個政策下去,要看符不符合經濟的基本規律,如果符合了,政策的作用力方向一致的,是順水推舟的,那就是真的在引導,如果不是相一致的話,那么政府就會很累。所以市場機制是陌生人之間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很公平的方式進行交換,這個市場,現在有一個概念叫做制度化的市場,不是指熟人之間的交換,熟人之間的交換范圍是有限的,我們現在提倡非人格化市場就是這個道理,市場是理性的,不用知道名字,在一個法制的環境就可以自由交換,這個交換到最后雙方都是滿意的,這就是陌生人之間市場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這就是經濟的理性。
第二就是稀缺性,稀缺性是經濟行為前提,什么樣的現象是經濟現象呢?我們在談經濟的時候一定是東西不夠,才會想到“經濟”這兩個詞,一是資源不夠,要好好配置,就會講到經濟活動,二是資源不夠我們要想辦法要使資源變得更加充裕,這就是發展經濟,發展經濟就是在解決、克服這種稀缺性,而且克服這種稀缺性是有利可圖的,越是稀缺的價格越高,利潤越大,我們要克服稀缺性。如果沒有利潤了,那就不要做,如果做的話就是在浪費資源了,說明社會對這種東西的需求已經基本滿足了。經濟學就是一種思維,經濟人的思維通過比較選擇最后一定是最優的,企業這么做一定是考慮了許多約束條件之后,都是有它的理由,政府如果扭轉它這樣做,你必須改變企業做決策的環境,而不是直接叫企業怎么做。經濟學就是要了解供給和需求,再涉及消費者和生產者以及市場機制。企業為什么要這么做,選擇的環境是怎么樣子的,再有就是價格,供給和需求產生價格,供求是很簡單的,但背后的內涵非常豐富,價格是怎樣發揮作用的,至于產業升級、新型城鎮化那就復雜了,但最后還是歸于供給、需求和價格等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