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西方福利經濟學在經過了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徘徊時期之后,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性研究方向有兩個: 一個是以森的重要研究成果為代表的非福利主義研究,一些西方學者甚至認為,森的研究導致了"福利經濟學議題的轉變\\(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enda of Welfare Eco-nomics\\) "[1].另一個是社會選擇理論的發展.阿羅不可能性定理使西方福利經濟學家們重新對古老的社會選擇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并試圖尋找避免悲觀的不可能性結論的方法."圍繞阿羅的結論,福利經濟學中一個全新的領域 - - 社會選擇理論 - - 已經發展起來了."[2]本文主要介紹非福利主義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對傳統"理性經濟人"假設的質疑.
二、"理性的傻子"
從非福利主義的觀點出發,森認為,傳統的"理性經濟人"完全是一個"理性的傻子".如果某個人 i 選擇了行為 x 而拒絕了行為 y,那么就意味著他認為在行為 x 時比在行為 y 時可以獲得更好的個人利益.這一假設實際上認為每個人都對應一個唯一的個人排序,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根據這個排序而選擇的.
三、福利主義被非福利主義取代
1. 福利主義被非福利主義取代的直接原因是阿羅不可能性定理.阿羅于 1951 年提出的不可能性定理指出: 對于特殊的只有三種狀態的選擇情況,要從個人偏好推導出社會偏好,需要滿足一些合理化的條件.而能夠同時滿足這些合理化條件的社會選擇機制是不存在的.阿羅不可能性定理的條件包括兩類,一類是關于個人和社會排序的合理化條件,這是討論社會選擇問題時的一些基本條件; 另一類是關于制度的合理化條件.第一類條件中包括社會\\( 或集體\\) 由一個以上的人組成,社會排序必須基于個人對各種選擇的排序.這實際上是福利主義的要求.第二類條件中包括對于三種選擇的自由排序: 在所有狀態中至少有三種選擇,關于這三種選擇,所有邏輯上可能的個人排序都是可以接受的.這一條件要求個人的排序集合不是單一的,關于至少三種選擇的個人排序是存在各種可能性的,只要邏輯上合理即可.因此,出現個人效用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是完全可能的.因此,阿羅不可能性定理實際是從數學邏輯上說明了: 根據福利主義觀點來判斷社會福利高低、比較不同社會狀態,有可能會導致不可能性的結果.而這恰恰就是福利主義觀點的重要缺陷.所以,放棄福利主義才可以避免阿羅的不可能性結果.
2. 福利主義被非福利主義所取代,與帕累托標準的缺陷有關.我們已經看到,福利主義被非福利主義取代的直接原因是阿羅不可能性定理,而阿羅不可能性定理是針對社會福利函數概念提出的,社會福利函數則試圖解決帕累托標準的缺陷 - - 現實中的大多數變化往往都是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時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減少,對于這些不同狀態的判斷,帕累托標準無話可說.因此,福利主義被非福利主義所取代,與帕累托標準的缺陷有關.
3. 非福利主義取代福利主義,本質上是福利經濟學對效率與公平關系重新進行思考的結果.福利主義認為,判斷社會福利的高低僅僅考慮個人效用就可以了,而效率概念是根據帕累托標準來定義的,二者的共同點是很顯然的: 在個人效用或者個人意見一致的情況下,才可以得到判斷的結果.因此,在以帕累托標準為基礎的新福利經濟學體系里,當這樣的效率概念成為核心的時候,就已經必然地排除了對于公平等效率之外的其他問題的考慮.其結果就是: 新福利經濟學只重效率,而很少關注公平的問題.因此,非福利主義不同于福利主義的關鍵之處在于: 非福利主義強調除考慮個人效用之外,還要考慮個人效用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沖突[3].
4. 非福利主義取代福利主義,不僅是福利經濟學體系本身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現代西方社會對其社會發展取向上的嚴重缺陷進行反思的結果.單純追求個人利益而忽視其他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利益、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競爭而不是合作等等,已經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各種社會弊病,因而,如何處理個人利益沖突才能更加符合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或者社會福利,就成為福利經濟學需要研究的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非福利主義就是突破了舊的觀念,更加強調在個人權利和個人自由等前提下來處理個人利益之間所發生的沖突,更加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合作關系,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增進整個社會的利益.
三、結語
20 世紀 70 年代以后非福利主義的興起,標志著以帕累托標準為代表的新福利經濟學時期的結束,標志著 1951 年阿羅不可能性定理所帶來的困惑時期的結束,同時也標志著福利經濟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它必然對我們如何正確地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產生重大的影響.非福利主義的興起,取代了僅僅考慮個人效用而不考慮個人權利、自由等的福利主義觀點,這一福利經濟學基本價值判斷標準的轉變,引起了福利經濟學對許多問題的重新思考,包括"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合理性、什么是個人權利、如何度量個人生活水平,等等.
【參考文獻】
[1]Dutta,Bhasker ed. Welfare Economic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厲以寧,吳易風,李懿. 西方福利經濟學述評[M]. 商務印書館,1984
[3]姚明霞. 福利經濟學[M]. 經濟日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