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是教育部審定的經濟、經濟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經濟、經濟管理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是學好后續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基礎。因而,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好《微觀經濟學》尤其重要。作為西方學的一個分支,福利經濟學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它擁有自己獨特的體現框架,在內容上還涉及到了倫理學、社會學等領域,所以,如何把福利經濟學這個微觀經濟中的難點學好,就成了教師學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本文正是在微觀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的關系的基礎上,來談談福利經濟學教學中的幾點注意事項。
一、福利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
福利經濟學作為西方經濟學的分支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期。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也著重介紹了利己主義的個人如何操控他自私的情感和行為。首先出現于20世紀初期的英國。福利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從福利觀點或最大化原則出發,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予以社會評價的經濟學分支學科。邊沁的功利主義原則是福利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1920年,A.C.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一書的出版是福利經濟學產生的標志。西方經濟學家承認,英國十分嚴重的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變得更為尖銳,因而出現以建立社會福利為目標的研究趨向,導致福利經濟學的產生。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以后,英美等國的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福利經濟學進行了許多修改和補充。庇古的福利經濟學被稱做舊福利經濟學,庇古以后的福利經濟學則被稱為新福利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福利經濟學又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正在經歷著新的發展和變化。
西方經濟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必將需要福利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將西方經濟學背后所隱含的倫理問題明確地圖了出來進行研究,是政策建議和評價政策所必需的,因此福利經濟學部分的教學,也沿用了很多微觀經濟學中的教學方法,例如,微觀經濟學中完全競爭均衡是最有效率的,因為它是一種帕累托最優狀態,但是,什么是有效率,其判斷標準是什么?福利經濟學正是明確的表達出這些重要的判斷標準,使我們從根本上理解整個西方經濟學的邏輯框架和結論。又如,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在理性人基礎上,但是理性人完全追求效用最大化嗎?這在福利經濟學中也有答案。
二、福利經濟學教學中的難點
1.由生產可能性曲線向交換與生產的帕累托最優的過渡
在微觀經濟學中,生產的帕累托最優和交換的帕累托最優都可以通過埃奇渥斯盒直接推導出來,唯有交換與生產的帕累托最優需要借助生產可能曲線來獲得。生產可能曲線用來描述在已知條件下,兩種產品之間在用盡所有資源、技術的情況下所有生產組合的可能的點的軌跡。在一般教材的推導中,首先要借助生產的埃奇沃斯盒得到生產契約曲線,然后遍取生產契約曲線上的每一個點,得到相應的所有最優產出量,再通過兩種商品的最優產出量變換到另一個坐標系當中,才能夠得到生產可能曲線。
通常做法推導的生產可能曲線雖然步驟嚴謹,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并不容易單獨理解,尤其是對于生產可能曲線凹向原點這一特征,需要借助邊際轉化率(MRT)隨著橫軸產品數量的增加也在增加這一個知識點。這時候可以脫出福利經濟學的框架,從學生理解更為深入的機會成本角度來解釋。生產可能性曲線(生產可能性邊界)凹向原點:因為機會成本是遞增的,這就意味著生產一單位的某商品,必須要越來越多的減少另一種商品的產量,以獲得生產地一種商品的足夠資源,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每點的斜率就代表了該點的邊際商品轉換率,隨著`機會成本的遞增,邊際轉換率也越賴越大,所以在機會成本遞增的條件下,生產可能行曲線是凹向原點的。在解釋清楚生產可能曲線的特點以后,在生產可能曲線上任取一點引埃奇沃斯盒,就可以完成生產與交換帕累托最優結果的推導。
2.一般均衡理論的教學
一般均衡理論是1874年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在《純粹經濟學要義》一書中首先提出的。瓦爾拉斯認為,整個經濟處于均衡狀態時,所有消費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將有一個確定的均衡值,它們的產出和供給,將有一個確定的均衡量。瓦爾拉斯認為各種商品和勞務的供求數量和價格是相互聯系的,一種商品價格和數量的變化可引起其它商品的數量和價格的變化。所以不能僅研究一種商品、一個市場上的供求變化,必須同時研究全部商品、全部市場供求的變化。只有當一切市場都處于均衡狀態,個別市場才能處于均衡狀態。推導一般均衡理論的過程并不是現階段本科生能夠理解的,所以關于一般均衡理論的假設以及后來經濟學家對一般均衡理論的深入研究都盡量不要給學生講的太過深入,只要把大的框架,即一般均衡理論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講解清楚即可。
一般均衡理論的存在性問題和試探過程要著重理清脈絡,而理論的互動作用的推導則要借助簡化的市場的經濟情況。一般是設置四個市場,其中兩個是產品市場,兩個是要素市場,從四個市場都達到均衡的狀態開始,假設某一個市場因變動難以維持均衡,從而影響其它三個市場,而三個市場轉而又會引起該市場的變動,層層深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一般均衡的含義,從而對福利經濟學中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有更好的理解。
3.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是指在經濟主體的偏好被良好定義的條件下,帶有再分配的價格均衡都是帕累托最優的。而作為其中的特例,任意的市場競爭均衡都是帕累托最優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告訴我們,不管初始資源配置怎樣,分散化的競爭市場可以通過個人自利的交易行為達到瓦爾拉斯均衡,而這個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的配置。介紹這個定理關鍵是要講清楚該定理的前提條件:(1)充分競爭;(2)沒有信息不對稱;(3)沒有外部性。
第一條經濟學家的方案比較簡單,那就引入競爭在多數情況下都是遭到經濟學家反對的。在這點上,經濟學家與消費者是保持一致的。競爭對消費者是有利的,對廠商是不利的。信息不對稱和外部性,都是市場失靈的經典原因。這大概也是我們需要政府的原因,政府是用來提供那些市場無法提供的東西的,而不是應該用來替代市場的,原因是因為剛才說的第一定理。完全達到三個前提是不可能的,所以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只是一種理想中的狀態。
三、注意事項
1.關于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
舊福利主義者更青睞基數效用論,他們認為效用是可以計量并可以加總求和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計量單位被稱為效用單位。
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數來表示,正如長度單位可以用米來表示一樣,貨幣也必須服從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既然如此,由于富人持有的貨幣量大于窮人,所以前者的邊際效用小于后者。如果把一元錢從富人那里轉移到窮人那里,整個社會的效用就會增加。所以,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以成為收入平均化的理論依據。
所以新福利主義者更傾向于序數效用論。但這并不是說基數效用論就不對,序數效用論就對。事實上當新福利經濟由于阿羅不可能定理陷入窘境的時候,經濟學家們發現更應該把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聯合起來研究,這是應該讓學生了解的。
2.關于市場經濟萬能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肯定了完全競爭市場的本質在于可以最有效的分配資源、配置產品,可以到達帕累托最優,而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則保證了這種最優狀態的存在。不過,福利經濟學的兩個定理都要求有嚴格的假設條件:如市場上所有人都是價格接受者,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市場經濟與理想化的完全競爭機制充分接近等。事實上,這兩個定理的條件都是很難滿足的,其“主要是一個信仰和意識形態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姚明霞.福利經濟學[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5.
[2]梁靜溪.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06,6.
[3]戚自科.現代微觀經濟學的新進展[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