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政府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在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中,促進經濟增長是最重要的目標,因為持續健康的經濟增長是實現國家長遠戰略目標的首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
對于當前經濟形勢,我們既不必過分不安和憂慮,也不能盲目樂觀,而是要保持淡定的心態。說到底,經濟增速高低是次要問題,關鍵還要看經濟增長的質量究竟如何。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取決于改革的力度和轉型的進度,根據這兩個維度,我們可以估計宏觀經濟政策的三種可能趨勢。
一、新一輪“米德沖突”
美國經濟學家米德提出的這個概念說明:一國如果要同時實現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則必須同時使用支出調整和支出轉換政策。單獨強調任何一種政策,將導致一國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之間的沖突。換句話說,在中國,通貨膨脹和貿易順差就像蹺蹺板的兩頭,官方的經濟政策按下任何一頭,另一條都將高高翹起。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兩次比較明顯的“米德沖突”,第一次出現在1992-1996年,第二次明顯出現在2007年。兩次米德沖突均是以“國內通貨膨脹+國際收支順差”的形式出現,只是第二次的沖突比較強烈。
我國的經濟周期更多是投資周期,而投資周期又受政治周期的影響。有學者曾經對“六五”到“十一五”計劃的歷史數據進行過測算,每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投資增長是17.3%,第二年會達到24.1%,第三年進一步加速,會達到28.5%.每個五年計劃的第二年發生了什么呢?這一年要召開黨代會,是換屆之年。第三年又發生了什么呢?那一年的3月份正值政府換屆。由此可見,在中國,每一次黨和政府的換屆之年,都是投資高增長、經濟高增長的政治周期。
十八大后,不少人還是抱著很大的期望,希望政治周期能帶給經濟以及股市積極的影響。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301933億元,比上年增長 23.8%.2012 年 1-9 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25693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5%,增速比1-8月份提高0.3個百分點。從環比看,9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3%.
從這兩年的固定投資數據來看,此次政治規律似乎在經濟邏輯上或已不可持續。但不少投資者仍認為,今后的增長仍將主要由投資拉動。我國正在推動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反壟斷,落實“新36條”,盡可能把所有的領域向民間資本開放,打破國有經濟的壟斷。因此,在未來兩年,中國的投資增長速度低不了。
中國可能又進入了新一輪“米德沖突”的政策狀態。理論上講,我國解決米德沖突的最佳方案是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顯然,要求中國的貨幣當局在短期內放棄對美元盯住的匯率機制,實現自由浮動是不太可能。但從實際來看,我國目前對外經濟的失衡是多種因素導致的,如國內消費的相對不足、獎出限入的外貿政策以及對外資的優惠政策等等。因此,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實現內外均衡。
二、僵持與博弈的膠著狀態
短期內,政策仍難以擺脫穩增長與調結構的糾結,不得不通過增加投資穩增長。中央宏觀當局與地方政府和國有經濟部門的博弈更趨激烈,經濟體制改革難以順利推進。宏觀經濟政策受到經濟利益集團的干預難以出臺,或者出臺后時常要進行一些妥協性的調整。
目前房地產市場正處于一個膠著、僵持的狀態。根據匯豐銀行的計算,我國房地產現在的市值和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經達到了3.5.美國同一個指標在次貸危機泡沫最高峰的時候也只有1.8倍,香港在泡沫經濟最高峰的時候也只有3.1倍,而我們的3.5倍只比日本房地產泡沫高峰期的3.8倍稍低一點。
老百姓對房價的下跌有很高期待,使本輪調控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許多地方政府和開發商都希望十八大召開和政府換屆之后,房地產限購限貸的政策有所放松或取消。房地產已經綁架了地方經濟。但是,如果放松調控、取消限購限貸政策,允許投資性購房大量入市,必然會導致房價地價在目前已經處于高位的情況下繼續飆升。這樣就會對經濟和金融的安危構成進一步的威脅,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十八大期間,住建部姜偉新部長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放松。
必須看到的是,若市場一直處于膠著狀態,政策預期極不明朗,房地產泡沫就不會出現主動而溫和的化解,如果到大部分開發商資金鏈出現惡化的時候,房地產泡沫就會瞬間被刺破,房地產市場會出現“硬著陸”.
這無疑會讓本已困難的經濟“雪上加霜”,造成誰都不愿看到的災難性后果。
三、切實推動轉型和改革
2012年一至三季度,GDP增速分別為7.8%、7.6%和7.4%.這不是暫時現象,而是反映了一種趨勢。根據國務院研究中心的研究“,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很可能下降到7%-8%左右,到2020年前后中國經濟總量可能接近美國,開始進入到“高收入國家”門檻。據國際經驗,到這個階段后,即2020-2030年期間,經濟增速會進一步下降到5%-6%左右到2030年中國有可能提前20年實現小平同志說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其后經濟增速會進一步下降到2%-4%左右??傊?,過去三十多年來持續保持10%左右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年份達到10%以上。
就目前各方的表態來看,中央政府已經接受經濟減速,試圖推動轉型和改革。新一屆政府推進改革和轉型的決心,將明顯改變經濟主體的風險偏好。如果政策上能接受更低的經濟增速,固定收益投資則孕育機會。因為政策基調將向2012年5月份之前的狀態回歸:對投資擴張保持抑制態勢。同時,或開始清理龐大的影子銀行部分,切斷銀行系統與影子銀行的聯系。降息的可能性會上升。從中長期看,長痛不如短痛,痛下決心推進改革和轉型,經濟進入實質性的重新洗牌階段,使得該死的僵尸企業徹底死掉,釋放出資源和要素,新生的供給面才能獲得更快、更多的重構機會,走出新的增長周期。這就意味著“關廠”將成規模的出現,允許大面積企業倒閉和行業兼并整合;就業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為緩解失業所造成社會穩定的壓力,政府實施失業補貼政策和加大勞動力再就業培訓的投入;政策上開始轉向節制資本,中央會進一步收回經濟決策權,不再增加地方政府和國有經濟部門的財權,反而加強約束和節制他們的開支。
對于上述中國經濟在十八大后可能出現的三種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劉煜輝的評判是,場景一出現的概率在10%以下;場景二出現的概率大致有50%;場景三出現的概率在40%.更樂觀一些的預測,未來2-3年內政策處于第二種場景和第三種場景之間的某種狀態的可能性或偏大一些。開始的時候場景二的可能性較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場景三的可能性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