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反復談到價格,價格是由什么決定的呢?多數人的回答很可能說是成本決定價格.但事實上價格往往和成本無關,價格首先是與購買者愿意出的價有關.我們買一杯冰淇淋,可以估計出它的成本,太貴就不買了.但是買一臺電視機,它的成本是多少,我們一點兒也不知道.如果我們去買房,房子的成本是多少,同樣不知道,但是我們掏錢買了.這說明價格和成本無關.進一步了解價格,需要考慮不同的人愿意出的價是不同的.少數高收入的人愿意出高價,所以定價高時買的人少.定價低后,收入比較低的人也愿意買,這時候市場就擴大了.所以經濟學家設想存在一條需求曲線,它表示愿意出錢買的購買數量隨價格的降低而增加.當然,愿意出的價不僅和收入高低有關,還和買主需要的迫切性有關.當人們的收入水平不變而價格上升時,需求會沿著需求曲線減少.價格彈性就是價格每上升1%需求減少的百分比.如果需求也減少1%,我們說價格彈性等于1.如果價格上升1%而需求只減少0. 5%,我們說價格彈性是0. 5.當前能源緊張,通過提高價格能夠減少能源的需求,就要看能源的價格彈性.
這樣說來,價格是不是和成本無關呢?在競爭的條件下,成本會趨近價格.當出現買方愿意出高價購買時,會鼓勵生產者多生產,供應就增加了.如果發生供過于求,價格就會降下來,購買就會增加,這時候由于價格下降,生產成本高的一些廠家將退出.在市場均衡時價格等于成本.成本低于該價格的生產者都會投入生產,而成本高于該價格的生產都將退出生產.
當我們掏錢買電視機時,雖然對它的成本一無所知,但是也不是盲目的.我們會貨比三家,也就是讓供應方充分競爭,以保證不會因無知而吃虧.所以競爭是價格合理的最有效的方法,比一百個物價監督員更有效.在公平競爭達到均衡的條件下,價格接近成本.
此時如果政府對此種產品加一種稅,生產者能不能把稅負轉嫁給消費者呢?如果我們懂得經濟學中的需求曲線就能回答,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消費者愿意出的價跟政府收不收稅無關.所以生產方不得不將稅負接受下來,從利潤中支付.結果是利潤的減少甚至于虧損.這將導致一部分生產者退出市場,供應將減少,打破原來的均衡.此時因為供應減少,供不應求,價格將上升.所以在新的均衡下價格比原來的均衡價格高.它不是生產者轉嫁稅負造成的,而是市場均衡的結果.
真正的市場均衡,不限于一種商品的均衡,而必須是全局的均衡,經濟學中稱之為一般均衡.首先要明確,我們要討論的價格或價值,僅指商品\\(包括勞務、資源等一切在市場上可交換之物\\)的價格和價值,而不是美學或倫理學上的價值,許多不必要的爭論,往往是由于參與討論者在哲學信仰上將兩者混同起來而引起的.我們并不否認,商品價值與美學和倫理學上的價值有共同的淵源.甚至可以說,價值一詞的本身含義只從商品交換中確立起來.一點小黃金可以交換許多糧食,因此,我們認為黃金的價值高.這是討論商品的價值,一個人的高尚情操更受人們的珍視,因而可以說道德價值高于黃金.但此時的價值觀念已從商品價值延伸到倫理范圍.人類的勞動是創造一切財富的根本原因,它值得我們珍視;我們鄙視一切不勞而獲的收入,認為那是毫無價值的.此種價值判斷已超越了商品價值的范疇,屬于倫理判斷.
根據日常觀察,如果生產者、消費者各自都關心自己的利益,價值規律將起作用,即商品緊缺時價格上升,多余時價格降低.通過價格的波動,可以調劑商品的余缺,最終一定能使供應和需求趨于均衡,此時商品的價格稱為均衡價格,重要的是各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是相互影響的.舉例說,如果除煤炭價格過低而供不應求之外其他一切商品的價格\\(包括電力價格\\)均處于均衡狀態,因此供應和需求是相等的.但因煤價不均衡,如果煤價上升到均衡水平,將引起電價上升,使電力出現多余.又因電是許多商品制造過程中的投入品,電價的變化將引起更多商品的價格變化.可見原先的均衡并不是真正的均衡.一般均衡狀態專門指一切商品無例外地均處于供需均等.一般均衡價格不僅指某一商品的價格,而且也是整個的價格系統.用數學的術語講,它是一個向量,向量的每一個分量都調整到使該種商品供求均衡的水平上.一般均衡價格強調均衡必須是全面的,強調不同商品價格之間相互關聯.
它用更科學的語言表述了我們常說的一個概念:重要的不是商品的絕對價格,而是商品之間的相對價格.
在一般均衡條件下,消費者可以用錢按照均衡價格自由地購買他所需要的任何商品,他不需要去花時間排隊,不需申請購買計劃的批件,不必攜帶票證工業券.同時生產也可以按均衡價出售他的產品,不必花回扣行賄去推銷滯銷品,也不能向消費者索取額外好處提供緊俏品,此時商品的流通是自由無阻攔的.一旦經濟處于一般均衡狀態,錢就產生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功能,即度量商品的價格單位.需要2元錢購買的商品,其價格是需要1元錢買的商品的兩倍.因為前者和后者的交換比例是1: 2.錢的這種獨特功能僅在一般均衡條件下才能出現,當然,用錢來度量價格,必須是商品的均衡價格.此時價格就相當于價值,兩個概念互相一致,甚至兩者可以互相替代.價格高意味著價值高,沒有例外的情況.
錢可以用來度量價值,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項工程建設,需要投入人工、土地、器材、資金等等,竣工之后有它的產出.按均衡價格比較投入的價值和產出的價值,如果投入小于產出,則說明此項工程的投產可以為社會增加財富,或曰工程經濟上是可行的.
如果投入大于產出,則工程不能生產價值;相反,它會消耗社會財富,是反生產性的.過去前蘇聯傳入我國的所謂/技術經濟評價0.要對工程的勞動生產率、外匯使用、土地和自然資源使用、有色金屬使用等作綜合比較,可是比較的結果仍然給人一個糊涂概念.離開了均衡價格,一切經濟評價都是不可能的.再如石油\\(或任一商品\\)是應出口還應留在國內使用,只要看哪一方案賣的價錢高.過去因為我國市場價格混亂,應該出口的商品在進口,而應進口的卻在出口,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現在價格逐漸開放了,但混亂還沒有完全消除.有的經濟學家建議研究一套計算指標來確定商品應該進口還是出口,可是除了均衡價格,不存在任何計算方法可以度量出商品的真正價值.也可以說,只有市場這臺大計算機才能算出并比較各種經濟活動在一定的場合下的收益.舍此別無他法.
為什么均衡價格可以度量商品的真正價值?答案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其原因不在于這個價格背后有一套高深的理論,而僅僅因為事實證明了這種價格是客觀存在,是實踐上行得通的.如果我們基于一套復雜的高深理論,論證了另一不同于均衡價格的價格才是正確的價格,可是當把它拿到市場上去實施的時候,不是供不應求就是供過于求.價格在交換雙方的自發談判中將向均衡價格移動.請問,一個在理論上/正確0的價格,而實踐上卻行不通,這種理論有何意義呢?
人們之所以懷疑市場上的價格是否正確,從而提出了種種價格理論并爭論了幾十年,是因為我們對自由交換設下了許多限制.有許多商品要憑證憑票,光有錢不能完成交易,在這些商品上錢失去了度量價值的功能.又因為各種商品的價格有關聯性,使得其他可以自由交換的商品,其價格是否正確也發生了疑問.更有一些商品目前禁止上市交換,如黃金、外匯、企業、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等.這使得一般均衡不能實現.
于是,錢是否真能度量價值的問題在人們的腦海中驅之不去.在一個徹底的市場經濟中\\(如美國\\),上述東西都屬于商品,都可以買賣.雖然政府也對某些交易有限制,但其目的多半是防止交換中出現違反市場規則從而影響別人的自由交換的權利,而不是設置障礙,剝奪人們在市場中自由選擇的權利.在一個交換充分自由的環境中,價格度量價值,錢作為價值度量的單位,絕不會有人對此提出懷疑,因為沒有懷疑的根據.
在均衡狀態下,金錢具有/萬能0性,因為它能買到一切商品而不需要其他附加條件.換句話說,均衡狀態就是金錢面前人人平等的狀態.從人類社會歷史演變來看,在相當長的階段中,消費品的分配與人的社會身份有關,也就是與人的特權地位有關.一個人能否享受某種消費,首先要問:此人是誰?到了市場經濟社會,在金錢面前人人平等,特權被金錢所代替.不同的是特權具有壟斷性,而金錢人人都可以去賺.貨幣出現比之物物交換極大地提高了交換的效率.如果沒有貨幣,一個人想用他生產的羊去交換斧,首先要在幾百人的市場上尋找有斧的人,然后問他是否恰好希望換羊最后才談得上以什么比例交換.有了貨幣,前面的麻煩都免除了.
因此沒有人能抵擋貨幣的使用,一旦貨幣被接受,貨幣本身便有了價值.消費品的分配便轉向手中有錢的人,于是特權階層的消費特權受到沖擊,他們往往設法限制貨幣的流通.許多社會中都可以覺察到這種限制的痕跡.我國到1993年6月才取消購買飛機票的關于身份證明的介紹信\\(局級以上干部或高級職稱技術人員\\);過去紅旗牌轎車只有國家領導人才能乘用.\\(見5人民日報61993年5月29日第二版/紅旗轎車當-的士.0\\)金錢萬能和金錢面前人人平等不能說不是一種歷史性的進步,但這又引起了另一種不平等:富人和窮人的不平等.為緩解這種不平等,必須保證社會中每一個成員當他愿意出賣勞動\\(這是幾乎每個人都有的一種資源\\)時就能得到貨幣收入.但許多社會至今未能解決失業問題.由于錢本身有了價值,它成為一些不法之徒不擇手段追逐的目標,偷、搶、騙、貪污成為社會問題.錢又被非法地用于非商品領域,買賣人口、嫖娼、買選票、行賄.
然而,比較利弊得失,錢帶給全社會的利益遠大于它的弊端.因此,我們只能努力限制貨幣使用中的弊端,而不能完全放棄它.均衡價格理論似乎未能滿足喜歡追根究底的理論工作者的好奇心,他們還會問,是什么決定了均衡價格?哪些因素會影響價格的高低?答案也許令人失望,即稀缺性決定價格.或更確切地,供應相對于需求越是稀缺,則價格越高.答案雖然簡單,但卻是理解價值和價格的核心概念.
勞動是稀缺的,因為人好逸惡勞,人不會無緣無故地為別人勞動.所以產品中包含的勞動量越大,價格可能越高.但如果眾多的勞動生產出不受歡迎的產品,它的價格仍就高不了.土地不是勞動生產出來的,它不含任何勞動,但如果這塊地處于鬧市中心,需要這塊土地的人很多,土地的價格就會非常高.如果這塊地處于無人煙的沙漠中,沒有人會拿它派用場,它的價格只能是零.美貌的人很少,而人們都喜歡看美人,因而影星的美貌就值很多錢\\(指讓她拍電影讓大家欣賞她的美貌,并不是把影星買來做奴隸\\).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幾千幾萬,經濟學中對這種由于自然條件使得供應很少,然而需求很高引起的價格的增加,稱為租.一塊埋藏淺、質量高的煤田,相對于地質條件不良仍不得不開采的煤田,就多出一個價值,這個價值就是租.當這塊優質煤田在市場上交換時,其價格就比劣質煤田多一個等于租的價格.勞動是一切價值的源泉,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鬧市區的一塊土地之所以值錢,是因為通過勞動的作用,它可以產生財富來.土地之能值錢,歸根結底是因為有勞動支撐.然而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和勞動量決定價值是兩個不同的命題.前一命題幾乎等同于:人類消費和生產活動產生了價值的概念.而商品價值的高低完全取決于其中凝聚的勞動量則經不起實踐的檢驗.有的對/價值取決于商品中的勞動量,價格受供求影響在價值上下波動0具有極強的信念.盡管價格受供求影響已和那由勞動決定的價值不發生關系,而且他們完全承認/商品價格對商品的不斷背離是一個必要條件0,但這并不足以改變人的信念.因為這種理論堅信,總有一天價格會恢復到由勞動決定的價值點上,不論這一天有多么遙遠.在這個過程中,供求天天都在影響價格,但它們永遠不能決定價格,他們強調/影響0不同于/決定0,至于那個起/決定0作用的東西要到何時何刻才能出場,則不是本問題所要討論的.
所以不論在什么事實面前,這種信念是不可能改變的.當然人有信仰的自由,沒有理由一定要人改變觀點.如果我們拿這種信念去制定價格政策,那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因為這種存在于某些人頭腦中的由勞動量決定的價格\\(可能不同于另一人頭腦中的價格\\)必定會引起巨大混亂,并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除非這樣決定的價格恰好等于均衡價格.
參考文獻:
[1]茅于軾.生活中的經濟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孫冶方.社會主義經濟的若干理論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4]衛興華.顧學榮,政治經濟學原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6.
[5]劉源海.經濟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