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家庭,重點是糧食生產,難點是規模經營[1].糧食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戰略物資,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對社會、政治的和諧穩定及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農戶糧食生產適度規??此莆⒂^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我國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大而復雜的問題.它不僅涉及糧食安全,也涉及農民增收; 不僅事關生產力的發展,也事關生產關系的調整; 不僅需要地方政府探索創新,也需要中央層面頂層設計.江蘇省宿遷市作為產糧大市,2012年糧食總產 38. 9 億 kg,居江蘇省第 4 位,可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1. 5 億 kg,糧食商品率約為30%.2014 年初,宿遷市市委書記藍紹敏在宿遷市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 "宿遷市作為傳統農業大市和糧食主產區,為全省乃至全國糧食安全貢獻力量,既是肩負的政治使命,也是發展的基礎支撐,必須毫不動搖地穩定糧食生產,牢牢掌握糧食保供主動權."藍書記這一講話,不僅肯定了宿遷市糧食生產在江蘇省乃至全國的重要性,而且對宿遷市下一步如何保持現有糧食生產優勢提出了明確要求.在當前生產力、生產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前提下,要保持這一優勢,必須走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之路.從當前宿遷市一些地方試點情況來看,出現了片面追求家庭農場數量、一味追求土地超大規模經營的情況.本研究運用微觀經濟學原理探討宿遷市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的目標值,以期為宿遷市發展糧食生產、深化農村改革提供借鑒.
1 研究現狀
宿遷市國土面積8 555 km2,耕地面積45. 7 萬 hm2.201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 560 萬人,常住人口 480 萬人,鄉村戶數107 萬戶,鄉村人口 439 萬人,糧食產量 38. 9 億 kg,第一產業增加值228.7 億元,谷物及其他作物總產值 102. 6 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 991 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9 495 元.
近年來,全市把土地流轉作為實施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石,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推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土地流轉面積逐年擴大、流轉速度明顯加快.2013 年,全市新增農 村 土 地 流 轉 面 積 5. 3 萬 hm2,累 計 流 轉 面 積 達25. 7 萬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 56%.同時,一些地方為了樹典型、展形象,或是為了讓集中流轉土地盡快被承包出去,出現了片面追求家庭農場數量、一味追求土地超大規模經營的情況,有的地方一次性向農戶流轉土地規模在千畝以上,有的地方要求新型農戶承包經營糧食生產面積不得低于 20 hm2,有"盲目""跟風"之嫌.個別基層干部認為,萬事跟著大家走,就是安全的,別的地方能一次性流轉給農戶上百畝、上千畝土地,我們也能,因而出現了靠行政命令下指標、定任務、趕速度的現象.
2 糧食生產規模報酬的 3 種情況
微觀經濟學的規模報酬理論很好地說明了糧食生產規模報酬的 3 種情況.第 1 種情況是: 在生產規模較小時擴大規模,產量的比例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產生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 第 2 種情況是: 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后若繼續擴大規模,產量會與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產生規模報酬不變的現象; 第 3 種情況是: 如果規模足夠大時再繼續擴大規模,產量增加的比例會小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導致規模報酬遞減[3].我國南方地區小麥、水稻、玉米規模報酬變化的轉折區間大體在 2 ~ 3. 3 hm2,通常小于 2 hm2時規模報酬遞增,2 ~ 3. 3 hm2規模報酬基本不變,大于 3. 3 hm2時規模報酬遞減.由于各地機械化水平、社會化服務水平不同,此數值存在較大差異.在微觀層面,農戶追求的是總收入的增加,即使到了規模報酬遞減階段,在耕地邊際回報到零之前,農戶仍有擴大種植規模的動機.與此同時,一些地方為了樹典型、展形象,或是為了讓集中流轉土地盡快被承包出去,往往利用行政力量扶持千畝甚至萬畝種糧大戶.目前,宿遷市土地規模經營超大戶與超小戶并存,出現了土地規模經營兩級分化的苗頭.因此,在宏觀層面,要統籌考慮增產與增收的平衡、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產出率的平衡、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在工業化、城鎮化完成之前,既要避免土地摞荒或經營規模過于碎小,又要防止土地過于集中,加大就業壓力及擴大農村貧富差距.
3 宿遷市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范圍
3. 1 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 3 個關鍵值
農戶生產糧食的土地適度規模與各地資源稟賦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密切相關.學者們在土地適度規模的區間范圍內定義了 3 個關鍵值,即適度規模的最大值、最小值、目標值.
3. 1. 1 適度規模的最大值 考慮到宿遷市農業綜合機械化
水平已達到 78%,以及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正在逐步提升,筆者將毋須長期雇傭勞動力、主要依靠農戶家庭勞動力就能耕種的最大耕地面積定義為適度規模的最大值.根據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適度規模最大值應該是土地邊際報酬為零時的土地規模,此時勞動力及其他生產要素作用能充分發揮出來,但未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全社會就業壓力考慮在內.
3. 1. 2 適度規模的最小值 綜合考慮宿遷市勞動力轉移程
度、耕地面積及戶均務農勞動力數量等因素,筆者把根據農業勞動力數量平均分配到耕地的規模界定為適度規模的最小值,即某農戶的土地適度規模最小值 = \\( 村總耕地面積/村務農勞動力數量\\) × 該戶務農勞動力數量.
3. 1. 3 適度規模的目標值 我國糧食生產要防止兼業化、副業化,走規?;?、專業化的道路,就必須使農戶種糧收入不低于其機會成本.目前農民種糧最大的機會成本是放棄了外出務工收入,因此,將能夠使種糧專業戶的年收入與其家庭全部勞動力外出打工收入相同時的耕地經營規模定義為適度規模的目標值,這與藍紹敏書記提出的"讓職業農民獲得好于城市就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在實際工作中,以土地適度規模的最小值為工作出發點,防止土地摞荒; 以適度規模的目標值作為發展方向,引導糧食生產向規?;?、專業化方向發展; 以適度規模的最大值作為控制線,防止土地過度集中而不集約.對于農民自愿擴大規模超過控制線,只要不動搖家庭承包經營體制,可不加干涉; 要管理各地政府"有形之手",防止行政干預使土地過于集中并超過控制線.
3. 2 當前條件下宿遷市種糧大戶的適度規模
考慮到宿遷市每年小麥、水稻兩季或小麥、玉米兩季的現狀,2012 年,宿遷市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16 991元,鄉村戶均人口 4.1 人,按規模經營單季糧食生產純收益\\( 不含家庭勞動力報酬\\) 6 000 元/hm2計算,要保證種糧大戶家庭收入與宿遷市城鎮居民收入基本一致,適度規模的理論模型如下: 宿遷市適度規模的目標值≈4. 1 × 16 991/\\( 6 000 ×2\\) = 5. 8 hm2.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上述結果是靜態的分析結果是基于2012 年宿遷市農業生產成本、收益、農民外出務工機會成本等的平均水平測算得出的,測算結果隨著時間不同、成本收益變化而相應變化.如果宿遷市糧食生產全部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按照每戶家庭農場 5. 8 hm2需要 3 個勞動力計算,全市45. 7 萬 hm2基本農田僅需農村勞動力 23. 6 萬人.
3. 3 用足用好"黃箱"政策"
黃箱"政策是指政府對農產品的直接價格進行干預、補貼,妨礙農產品自由貿易的政策措施,包括對種子、化肥、灌溉等農業投入品的補貼,對農產品營銷貸款補貼等.世界貿易組織\\( WTO\\) 認為,這種不透明、扭曲的價格會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是不公正的,因此對其有約束限制.WTO 規定,發達國家的補貼不能超過農產品總產值的 5%,發展中國家的國家補貼不能超過農產品總產值的 10%[4].我國"黃箱"支持總量可達到農業總產值的 17%[1].也就是說,在不擠占其他農產品支持空間的情況下,糧食生產的最大支持空間為其產值的 17%.目前我國糧食生產"黃箱"支持總量約為糧食總產值的 2%,還有 15 百分點左右的政策空間.2012 年,宿遷市稻谷、小麥、玉米等 3 種糧食總產值為 102. 6 億元,按 15%計算,總支持量可增加約 15. 39 億元,根據夏秋兩季谷物播種面積 54. 7 萬 hm2計算,平均增加 2 805 元/ hm2,對宿遷市適度規模的目標值進行調整.宿遷市適度規模的目標值≈4. 1 × 16 991 / [\\( 6 000 + 2 805\\) × 2]= 3. 9 hm2.在 此 情 況下,如果宿遷市糧食生產全部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按照每戶家庭農場 3. 9 hm2需要 3 個勞動力計算,全市 45. 7 萬 hm2基本農田,僅需農村勞動力 34. 8 萬人.
4 對策
4. 1 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
當前,宿遷市農戶耕地規模小、種糧效益低,種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偏小,農戶缺乏種糧積極性,許多農民的土地由親戚、鄰居代為耕種,土地經營十分粗放,一般只有播種、收割兩道工序,基本沒有田間管理,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資源浪費、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5].土地小規模分散經營雖然能維持農民溫飽,但是卻不能增加農民收入,長期維持這種超小型的土地經營規模,不僅不能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進程也會受到阻礙,最終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實行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6].因此,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適度規模經營既包括糧食生產規?;?也包括產前、產后社會化生產規?;?適度規模經營可以提高糧食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生產收益、提高種糧收入.
4. 2 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具有長期性、復雜性,應當積極穩妥
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本研究結果表明,宿遷市糧食生產的適度規模目標值為3. 9 ~ 5. 8 hm2,如果全市按這一標準推進規?;洜I,糧食生產僅需勞動力 23. 6 萬 ~ 34. 8 萬人.目前,宿遷市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約為 80 萬人,全市實現糧食生產適度規模尚需轉移 50 萬人左右的剩余勞動力,有一定難度.各縣區應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不可盲目冒進,積極引導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農業生產向集聚區集中、農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以培育家庭農場為核心,大力發展專業大戶、聯戶經營、合作經營、股份經營、集體經營、龍頭企業經營以及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探索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洜I.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內部規模經營、外部規模經濟、集聚經濟的綜合效應.
4. 3 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及流轉服務,促進土地流轉市場發育
市場是配置土地資源的有效機制,確權是土地流轉市場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當前,宿遷市正在開展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2014 年 8 月底前結束試點,2015 年底前完成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要加大對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財政支持力度,全市45. 7 萬 hm2耕地,按300 元/ hm2成本計算,需要工作經費1. 37 億元.應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鼓勵農民采取互利互換方式解決承包地塊細碎化問題,同時,要搞好土地平整、機耕道以及農田排灌設施建設,為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逐步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強化信息溝通、政策咨詢、價格評估等服務.
4. 4 加快推進農民市民化,為適度規模經營創造環境實現農戶糧食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既需要創新農村經營體制,也需要健全完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7].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移為城鎮居民.實現農戶糧食專業化生產、規?;洜I的前提是穩定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使農民真正融入城市,為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提供空間.因此,要實現宿遷市糧食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必須做好土地流轉與勞動力轉移的銜接、農民市民化與土地集中的銜接,在工業化、城鎮化的拉動下,結合全市 9 個小城市建設的有利機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乘勢而上.
參考文獻:
[1]錢克明,彭廷軍. 我國農戶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的經濟學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4\\( 3\\) : 4 -7,110.
[2]劉 媛,姚於康,李睿婷,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蘇省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 3\\) : 410 -412.
[3]薩繆·鮑爾斯. 微觀經濟學[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鄭樹清. 入世與農業支持[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 6\\) : 44 -49.
[5]朱 穎. 規模經營、專業合作社與糧食供給機制的現實因應[J].改革,2012\\( 1\\) : 41 -49.
[6]樓 江,祝華軍. 中部糧食產區農戶承包地經營與流轉狀況研究---以湖北省 D 市為例[J]. 農業經濟問題,2011\\( 3\\) :15 -20.
[7]朱方林,王清舉,吳春梅,等. 創新農村改革舉措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以江蘇省宿遷市農村改革創新實踐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 4\\) : 422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