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易市場指由市場經營管理者負責經營管理、由場內經營者集中進行商品現貨交易的固定場所。商品交易市場不同于通常經濟學理論所關注的市場。
商品交易市場一定是有形市場,是國民經濟中商品與服務交換的基本場所。一般意義上的市場可以是無形的,更強調商品交易關系的存在,內涵也更廣泛。因此,商品交易市場作為市場的一種組織形式,是溝通生產與消費的紐帶,是降低交易成本、創新流通方式的重要抓手,是連接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重要渠道(郭國慶、錢明輝等,2005)。在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大背景下,總結并深入剖析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實踐和理論指導意義。
一、商品交易市場研究的理論范式:文獻簡述
在經濟學領域,大量文獻研究的幾乎都是廣義的市場,而非有形市場。如肯尼斯·阿羅(1996)對市場交易成本的分析、阿斯瑞(2005)關于商品市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分析、杰科斯(2006)關于市場整合動力機制的分析等,直接涉及商品交易市場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少,且主要遵循兩種分析范式:一是基于新古典經濟理論或實證方法,對商品交易市場中的市場結構或市場特征進行分析。約翰·斯格瑞特等(2000)區分了商品交易市場上市場力量的三種情況(買賣雙方均為價格接受者、賣方為價格接受者、買方為價格接受者),詳細分析了生產商和零售商云集的批發市場上的雙寡頭競爭均衡問題,認為在這樣的市場上,賣方之間的競爭性更強,從而更像是價格接受者,并基于美國牛肉批發市場的數據進行了肯定性驗證。石憶邵(2005)和張旭亮、寧越敏(2010)利用我國省級商品交易市場相關數據,分析了國內商品交易市場的區域結構特征。前者基于2002年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密度\\(市場個數/省份面積\\)和平均市場成交額密度\\(市場成交額/市場個數\\)數據,指出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存在東、中、西部地帶性差異,認為該差異取決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后者利用2000年~2009年相關數據,對我國省際層面商品交易市場的區域發展結構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國內商品交易市場的相對差異總體上呈增大趨勢,且省際發展空間分布呈“胡煥庸線”弱帶,即呈東西兩頭較強的啞鈴狀。
二是基于科斯的傳統交易成本分析,討論了商品交易市場參與者相互作用時的市場交易效率問題。如羅斯(2010)在回應普瑞斯特\\(2010\\)有關勞動力市場合約問題時,揭示了價格具有競爭性的市場交易時機問題,市場制度在保障交易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進一步討論了有形市場的“中心化”與“分散化”問題,認為中心化交易市場(如票據交換所)的存在有利于解決交易擁擠和信號傳遞導致的市場失靈問題。在羅斯(2010)看來,有效的市場其實是一種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而公共產品往往存在“搭便車”問題,人們爭相在有形市場“開市”前從事交易是可以理解的。為提高整個市場的競爭性,必須解決人們安全參與有形市場及其可能存在的擁擠問題。
關于商品交易市場中市場結構與買賣雙方市場影響力的研究,實際沿用了新古典經濟學對廣義市場運行的分析思路。該思路依賴完全信息和市場出清的基本假設,從而忽略了信息結構和制度因素對有形商品交易市場的重要影響??扑箓鹘y的交易成本分析顯然很好地解決了信息因素和制度因素對商品交易市場運行效率的影響問題,但對與商品交易市場運行相關的產權因素關注不夠。筆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商品交易市場的有效運行既涉及到有影響力的市場參與者信息結構和互動關系問題,更涉及到與政府干預行為密切相關的市場產權重構問題。
二、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發展歷程:基于政府與市場互動的歸納
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見表1)。在每一個階段,往往都是政府政策先行,為市場發展指明方向,然后市場參與者“聞風而動”,在經濟利益刺激下,理性參與到商品交易市場建設活動中。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正是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快速發展起來的。
1979年1月,上海市決定恢復農副產品集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恢復對集市交易的管理并將管理職能逐步向市場培育和建設方向延伸,各區縣工商局掀起了商品交易市場建設熱潮。截至1984年底,許多憑證、憑票和定量供應的緊張商品幾乎全部由相應專業市場敞開供應,長期以來的短缺經濟局面明顯改觀。1985年7月,上海市政府全面推動集貿市場入市工作。城鄉集貿市場與小商品市場發展日趨旺盛,一批特色專業交易市場相繼涌現,全市商品交易市場區域分布結構明顯改善(見表2)。
自1995年起,上海市政府開始推行“管辦脫鉤”,鼓勵個體、私營經濟主體運營商品交易市場,同時加大對各類商品交易市場的巡查整治力度?!罢蠓珠_”、“政府規制”共同促進了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運營體系的迅速建立和不斷完善,截至2005年底,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覆蓋范圍逐漸擴大,市場結構日趨合理。同時,上規模的市場日益增加,億元商品交易市場進入發展快車道(見表3)。
自2006年以來,上海市政府日益注重營造自我約束、守法經營、文明誠信的市場發展環境。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市場相繼涌現,如西郊國際商品交易平臺、九星綜合工業品市場、新七浦服裝批發市場、吉盛偉邦家具市場、福民街小商品市場、江橋蔬菜批發市場、上農肉類市場和恒大水產品市場等。
三、當前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誠信缺失導致市場失靈
良好的市場運行離不開市場誠信建設,而市場誠信建設離不開市場主體對信息的了解程度。經濟個體對市場信息的了解往往是不完全的,信息在不同經濟主體的分布往往也不對稱。誠信市場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是重要的信息傳遞手段。良好的誠信一旦得到消費者認同,就會形成無法替代的內在價值,為相關經濟主體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羅斯(2010)的經濟理論指出,誠信市場“稱號”對場內經營者而言具有公共產品的“搭便車”性質,即他們可以無償分享市場誠信帶來的好處,而缺乏自動維護市場誠信和品牌的動力。此外,在市場開辦者看來,積極配合行政部門誠信監管、加強場內經營管理,雖然可以提高經營者進入市場的成本,但同時也會導致市場開辦者自身經濟利益受損。相反,如果市場開辦者經營監管不到位,又會導致市場運行無序,出現市場誠信危機。
目前上海市很多商品交易市場內不少知名品牌與眾多一般商品并存競爭,假冒偽劣商品時有發生,極大阻礙了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有效運行,導致“市場失靈”現象。2012年,筆者對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的實地調研結果表明,在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66%的消費者認為交易市場存在安全隱患;在日用消費品和電子產品方面,分別有23%和11%的消費者認為存在質量問題;15%的消費者認為市場開辦者存在包庇場內經營者的行為。在市場售后處理方面,39%的消費者不知道到哪里投訴,27%的消費者認為售后處理時間過長,約有40%的消費者不滿意售后處理結果??梢?,在高度市場化的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由于經營者的逐利行為及市場進入門檻較低,單純依靠市場經營主體已經很難培育誠信而安全的商品交易市場。
(二)監管缺位與弱化并存導致政府失靈
由于商品交易市場在誠信問題上存在市場失靈,故政府部門的合理干預不可避免。政府監管在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存在政府失靈問題。
1.監管缺位。按照商品特征,可以把商品交易市場分為兩類:公益型商品交易市場和非公益型商品交易市場。前者如從事農副產品批發、零售業務的商品交易市場;后者主要指涉及其他各類商品的交易市場。以農貿市場為例,在現代城市生活中,農貿市場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質。其公益性既體現在服務市民餐桌生活的基本功能上,還體現在對普通民眾消費利益的基本保障功能上,如公平價格保障和健康安全保障。自“辦管分離”以來,上海市農貿市場已經高度市場化,經營模式和權屬逐漸多元化,很多菜市場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均不受政府掌控。為了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事件時有發生,有些甚至導致了大面積社會危害??梢?,上海市政府在過度退出公益性商品交易市場監管的同時,相應的公共責任也隨之缺失。該問題實際上涉及到政府對搞活市場與保障市場安全的權衡問題,是一個需要長期科學探討解決的難題。
2.監管弱化。行政執法是以政府權責劃分為依據的,不同政府部門因權責劃分不同部門利益也各不相同?!渡虾J猩唐方灰资袌龉芾項l例》規定,工商行政、食品藥品監管和消防等行政管理部門都應當建立巡查制度,并按照各自的職責對商品交易市場進行監管。這一規定表面上看對各部門的市場監管職責劃分比較清晰,但在具體市場監管實踐中給各部門留下了過大的自由裁量空間,不同部門往往基于各自利益“有所為有所不為”,甚至出現“踢皮球”的現象。以容易出現監管問題的活雞銷售為例,食品衛生與安全監督管理局認為,活雞屬于農產品,理應由工商部門監管。工商部門則認為,活雞進入市場后應該屬于“食用農產品”,理應由食品衛生與安全監督管理局監管。此外,行政監管“弱化”與監管工作性質和監管機構成員的工作素養有關。一些市場監管人員存在消極心理,對轄區內的市場監管工作缺乏熱情,在量化考核中形成應付心理,往往將一些監管工作拖到特定時刻突擊完成。一些監管執法人員對問責制的認識流于形式,認為不出責任事故就不會被追究責任,工作干得越多反而會遇到更多監管風險。
(三)創新意識不強導致市場經營模式陳舊
2012年7月,筆者曾實地考察了福建的中國水暖城、石獅服裝城和廣州天河城市場,它們均采用了在政府引導下的公司商場化運營模式。在廠商進入、商品進銷管理、交易結算、硬件提供、軟件管理等方面,均參考了現代大型商場的做法,極大地方便了消費者對市場商品信息的集中了解,提高了交易的便利程度。反觀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許多市場開辦者經營理念陳舊、服務意識缺乏,部分商品交易市場經營環境不理想。很多商品交易市場依然采用傳統集貿市場經營方式,大多數商品交易市場仍然固守“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現金結算方式,集中結算、銀行參與結算、代理結算等現代市場結算手段剛剛起步,交易結算效率低下。為此,筆者對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運營趨勢進行了問卷調查(見表4)。
【表4】
四、促進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產權體系,培育誠信可控的品牌市場
對公益性較強的商品交易市場,應繼續鼓勵進行市場產權創新探索:回購產權或回租管理。如在經濟實力較強的中心城區通過政府出資回購非國有產權的農副產品市場運營權,并委托專業公司經營,使這些市場成為誠信經營的有力支持者和執行者。當然,政府“回歸”的主要目的是引領市場的公益性方向,最終形成公有產權市場與私有產權市場并存的格局。在上海市各區開辦少數幾個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市場有利于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貫徹落實,使市民的消費利益在市場運行的根基上得到最大程度保障。
在非公益型商品交易市場領域,應通過商品品牌建設對商品交易市場產品進行事前控制,促進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產品實現“普通產品→商標注冊→場內(產品)品牌→區縣認證→市級(產品)品牌→市級(產品)名牌→品牌市場”的蛻變。即,對交易市場內的普通商品,先依托本交易市場將其塑造為優良商品,繼而借助本交易市場的力量將其培養成區域內有注冊商標的品牌商品,并向更高級別的商品品牌邁進。場內品牌的塑造既有利于樹立商品形象,又有助于交易市場自身層次的提升,更有利于對場內商品進行監管,一舉多得。當然,從商品交易市場自身發展角度看,最終要把名品云集的商品交易市場塑造成品牌市場,讓產品品牌和品牌市場共榮辱,促進市場誠信走上自我強化、自覺維護的軌道。
(二)促進商品交易市場向公司制模式和商場化運營方向轉變
隨著市場投資主體日益多元化,商品交易市場應及時引進現代公司制度,讓市場由股份公司法人創辦和經營。一些批發市場可以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或上市,地方政府原有的投資也可以轉變為股份,甚至控股一些商品交易市場。同時,按照公司運營模式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如場內經營者進場交易合同制度、場內經營戶檔案管理制度、進場違禁商品檢查與清退制度、品牌商品登記管理制度、不合格商品和違規違法行為公示制度、場內經營戶信用獎懲制度、市場產品應急管理制度等等。依托公司制商品交易市場,促進商品交易市場的商場化運營,力求實現商品交易市場的標準化經營格局。當然,在具體運營模式上,應充分考慮不同類型商品交易市場自身的活動規律,靈活變通。公司制模式和商場化運營明確了商品交易市場獨立、清晰的經濟主體地位,增強了商品交易市場開辦主體的可控性,降低了相關行政部門的監管成本。
(三)因地制宜成立行業協會,把社會力量納入政府監管機制
與國內大多數地區一樣,上海市政府部門往往把商品交易市場開辦者、場內經營者看作被監管對象,甚至看作是監管部門對立主體。這種“問題式”或“沖突型”監管思維,極大增加了行政監管的不確定性和監管難度。因為當把被監管對象徹底放置于政府對立面時,行政力量對其影響方式是消極的和具有臨時性的,往往導致商品交易市場“一管就死,一松就亂”。為此,應該把社會力量(行業協會)納入監管機制,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同時,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也可以引入社會力量,但是需要特殊情況特殊分析。如石獅市鴛鴦池布料市場同業公會順應市場經濟發展基本趨勢,植根于當地相對龐大的布料產業,得到了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在內)的大力支持,公會的組建和運轉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有的也依托當地強勢產業,但是很多交易市場并非如此。因此,在上海市具有產業依托的商品交易市場上,可以仿效石獅市組建同業公會。
在其他商品交易市場,可以讓場內經營者聯合市場開辦者組建“交易協會”。
參考文獻:
[1]郭國慶,錢明輝,吳劍峰.論加強商品交易市場管理[J].財貿經濟,2005\\(5\\):80-85.
[2]石憶邵.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空間分布及其發展對策[J].世界地理研究,2005\\(1\\):34-40.
[3]張旭亮,寧越敏.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發展時空差異及其形成機理探析[J].地理科學,2010\\(4\\):48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