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1二元化勞動力市場造成的工資差別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是典型的二元化結構,兩個經濟結構涇渭分明,發展水平差異顯著:一個是現代化水平較高、資本雄厚、工資報酬高的工業體系;另一個是缺乏資金、朝氣的傳統農業體系。早在2006年,城鎮的居民人均收入就是鄉村居民的三倍多,這直接影響了居民勞動力的配置。深層次的分析,就可以發現整個經濟體雇傭的制造工人的人數遠遠少于龐大的農業工作者,而原因就是前者的薪酬待遇遠高于后者,這對生產的產值來說是一種損失。
1.2行業壟斷導致的高工資對就業難的影響
由于現有的兩極分化的勞務市場,農村的多余勞動力無法到城市進行勞動生產,白白浪費了生產力,并且兩極分化的勞務市場繼續存在勢必造成勞務市場的分割,推進制造工業部門的壟斷地位,最終使不同階層的人均收入差異越來越嚴重。
其一,處于行業壟斷地位的企業提供的高待遇破壞了勞務市場的人才流動,現有數據顯示的就業量在不存在壟斷企業的情況下是要下降幾個百分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下的壟斷企業統歸國有,它的下屬職工自主地形成了類似于公會的強大利益團體,以利益最大化為共同目標。為了達到這一共同目標,壟斷企業工資的設定可以說就是打擦邊球:游走于邊際的收益和邊際的成本間。不僅如此,壟斷企業給職工的經濟租金也是令人眼紅的高福利、高薪酬。相對應的,其雇傭勞動力的數量遠遠低于自由的勞務市場配比量。
其二,令人眼紅的壟斷國企高薪、高待遇,誤導徘徊在勞務市場的求職者,那種高待遇不是真正由勞務市場決定的,求職者面對遠低于期望的低工資紛紛不愿意接受。壟斷國企高待遇的出現是基于該行業由其職工所組成的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的團體不斷“沖鋒陷陣”,另一個原因是壟斷國企本身,其在賣方市場處于壟斷地位。
價格在自由市場中等于邊際的成本,壟斷企業違背自由市場規則,其所制定的價格和產量都服務于利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它的最終目的。壟斷企業,占據其市場的主導權,壟斷企業職工工資待遇遠高于其他行業,在世界上這是中國獨有的,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決定了這一切。壟斷國企之所以能獨占壟斷所獲得的利潤,是因為國有資產的產權混淆,只是籠統地說是屬于國家,根本就沒有誰能行使它的所有權?,F在被廣為討論的要為國有資產制定出資人就是因此引發的。截至目前,壟斷行業的資產已明確屬于國家,那么資產的收益權也要由國家制定所有權擁有者去行使,那么壟斷企業的壟斷利潤要交付給國家不是企業,國家有義務站在全體人民的立場上,把丟失的利潤收回。
1.3基尼系數偏高帶來的微觀影響
國家的貧富差距一般由基尼系數來恒定,其數值越高則貧富差距越大,代表社會的一大部分資金由一小部分人支配。其數值較高會直接導致經濟不景氣,人均消費較低,產品的滯銷就又會增高失業率;消費品中生活的必需品對消費者的需求來說任何人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大部分生活易耗品對不同收入的消費者來說是有差別的,一樣的商品低收入消費者需求的彈性高于高收入的消費者。
當前國內,擴大內需成為了最為重要的帶動經濟發展的方式之一。對于大多數商品的購買,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后比高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后的效果更加驚人,這使得國內市場需求不斷加大,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拉動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因此,基尼系數的降低,能縮小貧富間的差距,使社會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從而緩解就業壓力。
2、用工荒現象的微觀經濟學分析
從2005年開始,全國出現了勞動力市場的“怪現象”——用工荒。權威報告顯示,從2005年開始,我國沿海的勞動力密集城市就開始出現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現象,用工缺口高達三十多萬人“。用工慌”清晰地表明我國已從勞動力富裕型社會進入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時代,這勢必影響勞動力密集產業的發展“用工荒”和就業難現象同屬于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勞動力問題,如何看待它,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說法。本文同樣將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
2.1用工單位的微觀原因分析
用工單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對用工難現象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待遇低,工資缺乏吸引力,并且用工者勞動權益缺乏保障,很多時候哪怕很低的工錢也拿不到手上。勞動力的價值和供需的關系用價格來表示。根據相關權威部門的調差:工資的高低、福利的好壞和該行業是否缺乏工人有著必然聯系。劃分標準:第一,實發工資1500元的企業肯定不好招收工人;第二,實發工資1500到3000元的,招收一般工人容易;第三,實發工資3000元以上招工簡單。
現在部分職業缺少工人是因為該崗位的工資與現在生活成本不匹配,低于區域的人均收入,遠沒有跟上物價的上漲速度,這種境況勞動力供應下暫不會出現問題,但是在勞動力的實際價格下,勞動力的后續增長量便會下降,市場對工人的需求量便會上升,勞務市場就會出現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情況。勞動力市場同樣也符合價值規律的導向,而工資作為勞動力的價格,它的高低自然也應該受到供需關系的制約。
對于民工這一特殊群體來說,不僅用工環境不好,工資也少,而且他們自身的合法權益也經常受到侵犯。部分地區用工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拖欠農民工的工資,使得農民工本就不高的收入也得不到保障。企業方面造成民工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的欠薪行為和不能得到保障的工資制度。
2.2勞動者自身偏好的原因分析
勞動者愿不愿意接受某項工作的決定因素并不是工資,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較高的社會地位會讓勞動者接受那些并不高的工資的工作。比如當前越來越熱的“國考熱”,一大批年輕人追逐著公務員這一工資并不很高的職業,其所看重的正是公務員較好的工作環境及其較高的社會地位。而這一微觀現象也造成了部分專業人才的流失,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同時,很多企業卻招不到所急需的專業人才。
另外一面,差的工作環境以及較低的社會地位會造成勞動者的不接受工作。在中國,民工在各個城市中承擔了最臟、最累、最危險的工作,但是沒有得到“城里人”一樣的待遇。很少有城市在公共服務中把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子女教育以及住房醫療等需求加入其中,使得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他們最后都紛紛離開了城市。
2.3部分行業和地區勞動力短缺現象的本質原因
第一,勞動的供給行為會受到一些制度因素的影響。在我國,勞動力市場有著城鄉之分,使得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不能由國家就業體制解決,得自尋出路。部分勞動力在農村流向城市的過程中受到了戶籍等限制,勞動力配置機制無法運行,從而造成就業困難進而挫傷了勞動力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還不完善,由于部分社會保障標準高于國際標準,使的企業法定的參保成本大大提高,從而讓大多數企業都不能承受,這不僅不利于就業的增加,也不利于職工工資的提高,對農民工進城就業也是一大打擊。
第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影響企業對勞動的需求。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了企業對勞動的需求,如果工資小于勞動的邊際生產力,企業對勞動的需求就會增加;反之,企業對勞動的需求就會減少。我國大多數企業的勞動邊際生產力較低,這是由于長期以來勞動力過于廉價,使得企業產生了濃厚的依賴性,而不肯投入資金進行科技研發和創新,造成了生產率低下。這樣,科技實力低下而面臨嚴峻競爭的企業,就只能通過壓低工資來降低成本。
第三,我國經濟增長迅速,賣方市場的火熱影響著產品的產量刺激著廠商,間接地影響對要素的需要。一般情況下賣方市場越火熱,產品獲得的利潤就越多,商家就越需要這種產品的生產原料和要素。
這幾年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勞動力供不應求?,F在我國的經濟體增長一直以9%的速度進行增長,全球的經濟危機下依然如此。剖開這喜人的表象,我國經濟的突飛猛進,一方面靠低廉的勞動力和低于國際市場價格的出口;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國的房地產以及汽車工業在我國的工業結構比重上處于重要地位,兩者的火熱及其所帶起相關企業的發展是我國經濟體發展的巨大動力。正是由于市場對汽車及房地產的需要刺激了消費,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3、解決“就業難”和“用工荒”的對策和措施
3.1削弱“二元化”勞動力市場的負面影響
針對部分處于行業壟斷地位的國企,一定要有出資人并由國產資源委員會或者它的下屬機構行使所有權上繳壟斷利潤,并支持非壟斷企業在行業內的發展,在其積極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在初步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還可按照實際需要提高勞動力的工資待遇。企業以提高工資待遇來吸引勞動力,雖然會在短期內增加成本,但同時也能促進企業積極研發,重視對員工素質的培養,提高勞動率水平,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3.2促進勞動力合理轉移和有序流動
勞動力的供不應求是市場自主調節的現象,是勞務市場對企業提供工資水平的反映,這種情況隨著時間增長就會消失。對于政府來說,第一,要把握好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方向和規模問題,讓它同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區域經濟布局、城市化進程等重大影響因素相適應。第二,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價值,營造勞動力的流動氛圍,要為其在政策上開綠燈,解決民工的住房、醫療保險、就業制度、民工戶籍制度、民工子女的上學等一系列的問題。第三,還要切實維護和保障民工的合法權益,為民工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
3.3積極走擴大內需的路線
只有擴大內需,以內需拉動企業的發展、經濟的增長,部分壟斷企業才很難站住腳跟,而“二元化”市場才能得到根本改觀,勞動力的需求才能回到正常狀態。對于單個企業來說,在內需拉動經濟的大環境下,將把企業發展的著眼點從勞動力成本的壓縮中釋放出來,而更多地瞄準對內需市場的搶占,以及自身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上來。要提升自身競爭力,由來已久的廉價勞動力、一次性勞動力已經站不住腳,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求要求企業加大對聘用工人的培養以及待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魏向杰,王!!.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學分析——基于完善勞動力市場的視角[J].生產力研究,2010\\(12\\).
[2]張華,李曉陽.農村剩余勞動力逆向流動的經濟學分析[J].商業時代,2011\\(20\\).
[3]鄒薇,張芬.農村地區收入差異與人力資本積累[J].中國社會科學,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