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帶一路”經濟帶貫通了亞歐非3大洲,途經沿線65個國家,這些國家具有多種宗教信仰和不同的民族文化,50多種認定的官方語言、10余種會計制度。因此,實現這些地區與國家會計準則的協調與趨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后,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應該保持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甚至直接采用了國際會計準則。 “一帶一路”戰略沿線的43個經濟體已經完全采用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9個經濟體開始著手加入到會計準則的趨同進程中,然而13個國家仍然分別沿用本國制定的會計準則。因此,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會計準則協調與趨同任道而重遠。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 (IASB) 認為,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策略應當是直接采取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IAFB)。然而在使用會計準則時,是應該選擇性采用國際趨同策略呢還是直接采用,各國意見不一。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地區,如何選擇恰當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策略,對我國未來會計準則在國際的影響力、定位、企業的發展方向以及整個資本市場的經濟發展影響深遠。
本文從“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的背景出發,同時考慮到各國的實際國情,對沿線各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策略的選擇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本文的創新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于會計準則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國際趨同與實現等效機制過程的研究,對于準則選擇問題的研究較少,本文主要是基于策略選擇的視角進行分析。第二,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提出的針對性建議,豐富了前人基于不同視角下的研究結論。
二、“一帶一路”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策略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時,提出了服務于中國與西亞各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隨后各國企業意識到了“走出去”的重要性。任何國家或地區真正的“走出去”必須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方面做起。任何跨國公司的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一致的會計準則作為衡量標準,從而實現合作的可靠性與可比性。在跨國的貿易合作往來中,如果沒有會計國際趨同準則的指導與依據,即使再優秀的會計專業人才對于財務報告以及產品成本費用的預算都將失去國際的認可。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可以說是前者推動后者,也可以說是二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策略是指通過分析、研究和評價,對綜合收益價值指標進行實證檢驗,從而判斷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下此項準則引入本國的現實意義,并以此作為根據,總結出本國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過程中如何選擇適合的策略。通俗的說,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就是各國會計管理機構通過研討分析,制定出一整套適用于本國在全球進行所有經濟活動的有關準則。在這個準則的指導下,各國在國際間可以順利進行經濟往來活動,財務方面的爭議與分歧發生的概率也會降到最低。
1992年11月我國初次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我國會計準則的雛形已經形成。2005年底先后發布了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相關的16項具體準則。2006年2月在已有的基礎上再次發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且從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國內上市公司 中 正 式 試 點。2006年版的會計準則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穩定以及經濟的發展作用巨大。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原有的會計準則在某些方面已不能很好的適應現實的需要,因此必須進行再次的完善與補充。從目前“一帶一路”
經濟帶沿線國家或地區的現狀可知,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已是必然。我國走向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楚我國目前的現狀,同時進行必要性分析。
三、 “一帶一路”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必要性
( 一) 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尤其是美國金融危機后引起的全球次貸危機,使得各國之間的發展影響度逐漸加大,各地區在是否要實現經濟合作上達成共識。以往的經驗已經證明,國家的發展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必須加入到全球經濟實體的競爭中,切忌“閉門造車”.為了保證資本市場的穩定、全球經濟的良好運轉,必須有統一的會計準則作為保障,以提高各國財務報告信息的質量,包括準確性、可靠性以及可比性等,因此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應運而生。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并不是簡單形式與管理上的趨同,其實質應是財務報告信息質量的一致性。G20峰會后,我國于2010年發布了趨同路線圖,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中,率先表明自己的態度以及實行國際會計準則的決心。
( 二) 完善會計知識框架的需要
會計準則的制定以會計知識框架作為理論依據,會計知識框架是會計準則制定的前提與基礎。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會計知識框架,因此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過程也是我國建立與完善知識框架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形勢千變萬化,會計知識框架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建立完善知識框架從而為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更好地服務,仍需要各國去探索,去發現。比如中國,擁有會計準則的制定權時,應該更好地完善本國的會計準則,重點是準則的引導性和執行力度。從目前上市公司的運行情況看,我國會計準則在很多方面都很不全面,比如說目標導向型準則。另外,由于市場的限制,對于公允價值以及金融資產的確認計量等方面應用度還不夠。因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根據各國實際所需,不斷完善與補充各個國家的會計知識框架內容。
( 三)“一帶一路”的推動
推行“一帶一路”戰略的結果就是大型跨國公司的興起與運行??鐕舅诘牟煌瑖一虻貐^的會計準則的不同,導致總分公司提供的財務信息不一致。因此,加快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進程是各國的迫切需求。西方國家經常對我國出口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原因就在于我國沒有運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則,而是使用自己國家的會計準則來計算進出口產品的成本,而別的國家對此財務信息并不承認。為了使成本費用預算發揮應有的價值信息,確?!耙粠б宦贰睉鹇蕴岢拇罅抠Q易往來正常進行,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顯得尤為重要?!耙粠б宦贰睉鹇缘奶岢稣庙槕藭嫓蕜t國際趨同的時代背景,正是“走出去”理論的具體體現。 “一帶一路”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推動提供了現實可能,加速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