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核算也被稱為會計反映,是指以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尺度,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計算和報告,以便為經營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的會計信息。會計核算是會計的最基本職能,貫穿于生產經營的全過程。
一、會計核算職能的
(一)含義
會計核算職能包括兩層含義:
1.數量核算
會計對經濟活動的核算都是從數量上進行的,為經濟管理提供量化的信息。由于各單位的經濟活動錯綜復雜,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過程中,發生的業務數量十分龐大。人們不可能僅憑觀察和記憶來掌握經濟活動的全部情況。只有通過會計工作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資料才能了解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2.全過程核算
核算職能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核算。事前核算是提供有關預測未來經濟活動的信息資料,以便對經濟管理做出調整和采取新的決策;事中核算是會計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對經濟活動進行的干預和控制;事后核算是通過算賬和報賬,提供能綜合反映經濟活動現狀和結果的核算指標,它是會計的基礎工作。記賬、算賬、報賬是會計執行事后核算職能的主要形式。
(二)特點
1.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核算各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
2.會計的任何記錄和計量都必須以會計憑證為依據。
3.會計核算具有連續性、完整性、和系統性。
二、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稱會計假設,是對會計核算所處的空間環境、時間等所作的合理設定。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可概括為:
1.會計主體:規范了會計工作的空間范圍;2.持續經營:假設企業可以無限期地、持續正常地經營下去,不會面臨破產清算;3.會計分期:會計主體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過程被人為地劃分為若干等份的時間段;4.貨幣計量: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采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計量、記錄和報告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三、會計核算的方法
會計核算方法是會計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對會計對象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反映和監督所應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七種方法:
(一)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
1.設置會計科目。即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門別類地核算的方法,它是進行其他會計核算工作的基礎,是在設計會計制度時事先規定這些項目,再根據它們在賬簿中開立賬戶,分類記錄各項經濟業務,為經濟管理提供各類型的會計指標。
2.設置賬戶。要對經濟業務進行系統、分類的核算,提供分門別類的會計信息,前提則需對復雜的經濟業務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標記名稱,每個賬戶應有固定的格式和結構。這樣會計就可以連續地、分類地記錄和計算各項業盈虧。
(二)復式記賬
復式記賬是指對發生的每一項經濟業務都要以相等的金額,在相互聯系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賬戶中進行記錄的一種專門方法。
(三)填制和審核憑證
填制和審核憑證是為了審查經濟業務的合理合法性、保證賬簿記錄正確完整而采用的一種專門方法。只有經過審核確認無誤的憑證,才能作為記賬的依據。填制和審核憑證可以為經濟管理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資料,也是實行會計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登記賬簿
登記賬簿是對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在賬簿中連續、完整的記錄和循序匯集經濟業務的一種專門方法。它采用一定的記賬方法,把所發生的經濟業務按其發生的順序,分門別類地在一定格式的簿籍中進行登記,并對核算指標進行歸納、整理,以便為經濟管理提供完整、系統的數據資料。
(五)成本計算
成本計算是指歸集一定計算對象上的全部費用,借以確定各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一種專門方法。它通常是指對制造業產品進行的成本計算。
(六)財產清查
財產清查是指通過盤點實物,核對往來賬目,來查明財產物資實存數額的一種專門方法。為了做到賬實相符,保證會計賬簿的記錄正確可靠,企業必須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各項財產物資、往來賬項進行清查。若發現賬實不符,應及時調整賬簿記錄,使賬存數與實存數相一致;如果發現財產物資有積壓、殘損等情況,應及時提出加強管理的建議,確保企業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
(七)編制會計報表
上述會計核算方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方法體系,在運用這七種會計核算方法時,有些方法可以同時使用,有些方法使用時有先后順序。
四、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是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和要求。這些原則基本上是由經驗中進化歸納而來,并為會計界及一般企業界所接受。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見表 4-1.
000.
從以上論述不難看出,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基礎,失去核算所提供的各種信息,監督就沒有了依據;而會計監督又是會計核算的質量保障,僅有核算沒有監督,就難于保證核算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真實。在實際工作中,核算和監督又是交叉的和不可分割的。充分發揮會計核算職能作用是實現會計目標的保證。
參考文獻:
[1]劉峰,潘琰,林斌。會計學基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金中泉?;A會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