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持續發展會計內涵
可持續發展會計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社會資源、自然環境、經濟活動等為核算對象,全面客觀地反映和監督人類經濟活動的成本費用以及收益的經濟管理活動。
在內涵上,可持續發展會計應當包括如下三個層次: ( 1) 可持續發展會計應當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會計作為經濟活動的反映和監督者,必須適應經濟活動的發展,當經濟活動推進到可持續發展階段,會計必須適應這種要求,改進本身的方式方法,全面客觀的記錄經濟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成本、費用和收益。( 2) 可持續發展會計應當以社會資源、自然環境、經濟活動為核算對象。經濟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力為轉移,當經濟活動發展到可持續發展階段,必然要求會計核算增加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即要求科學核算社會資源的成本和收益,自然環境的成本和收益,經濟活動的成本和收益。( 3) 可持續發展會計應當是全面客觀的管理活動。
社會是多元的,經濟活動同樣是建立在多元化的基礎上,片面的記錄、反映必然會使決策者產生錯覺,做出錯誤的判斷??沙掷m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經濟、自然的各個方面,對于紀錄和反映可持續發展的會計工作,必然要與之相符,保持全面客觀的記錄與反映。
2 可持續發展會計目標
企業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經濟活動的微觀主體。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要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這就涉及到許多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企業戰略管理目標,生產營銷戰略及財務管理戰略等,其中極為關鍵的就是財務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化?,F代企業的財務管理貫穿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全過程,其不僅是企業了解自身的現狀,衡量企業發展狀況的依據,也是企業制定發展計劃的基礎,因此企業要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采用可持續發展會計目標來核算、反映和報告、分析企業的經營活動。
由此,可以歸納企業可持續發展會計的目標: 建立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之上,繼承和發展會計學基礎理論,借助全面的資源、環境和社會責任核算體系,以社會經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為衡量標準,體現社會經濟、社會責任和生態的總體情況,核算企業的經營管理整體效益。
3 可持續發展會計的基本假設
可持續發展會計研究和反映的對象遠遠比傳統會計的范疇廣泛,且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多元性和復雜性,可持續發展會計基本假設在繼承傳統會計假設的基礎上,又對傳統會計的基本假設進行了適應性拓展,不僅需要修改部分假設,而且需要被賦予新的內容,并增加了相關的基本假設。
3. 1 會計主體假設
在可持續發展會計中,由于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參與主體,消耗著大量的經濟資源,同時又向社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因此當引入可持續的觀點后,企業應當成為承擔可持續發展責任的主體,需要在承擔社會責任、節約社會資源、保護環境等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傳統會計關于會計主體的假設是基于企業作為“經濟人”的假設作出的,企業會計為一個獨立經濟實體核算,它界定了會計工作和提供會計信息的空間范圍,同時這也是特定的經濟實體占有經濟資源,開展日常經營活動的基礎。綜上,可持續發展會計的會計主體是指可持續發展會計工作的特定空間范圍??沙掷m發展會計主體應該是對內核算經濟業務,對外同時承擔社會責任,節約社會資源與承擔環境保護的經濟主體。由于在現代經濟活動中,任何一個特定的企業,為了進行正常的經濟活動,都將與其他經濟主體發生各種經濟聯系,而這種經濟活動聯系必將消耗一定的經濟資源,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而可持續發展會計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核算、反映企業這種經濟活動給社會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雙重影響。
3. 2 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
在可持續發展會計中,雖然在現代經濟系統中,各經濟主體仍然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但是競爭的內涵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種競爭不單單是獨立的經濟實體本身的經濟利益的競爭,而是包括經濟利益、社會責任、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全面競爭。這是可持續經濟對于經濟主體的要求,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各經濟主體的經營風險與不確定性。在加大經營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前提下,需要進行持續經營的假設。只有如此,才能反映在可持續經濟中,各會計主體的經營者、所有者以及債務、債權人的需求,解決會計核算中的資源計價、環境資產計價和環境保護費用等問題。
會計分期假設是對會計主體的核算周期在時間范圍上進行劃分。通過劃分會計周期,也就限定了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通過劃分會計周期,把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較短的便于核算的時間段,使得會計主體的可持續發展信息能夠得到及時、準確的反映。
3. 3 多元計量假設
在可持續發展會計條件下,首先由于企業的經營目標為可持續發展下的經營目標,其經營活動也是可持續發展目標下的經營活動。而由于可持續發展會計不但關注會計主體自身的經濟利益,同時也需要關注社會、資源、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有機平衡,這就使得在對企業經營活動的計量中,不但需要用貨幣計量傳統的經營活動,同時還需要以實物計量及其他技術指標等多種計量形式計量環境、資源活動。因而,從計量方式上看,可持續發展會計計量應當堅持“以貨幣計量為主,以實物及其他方式計量為輔”的多元計量方式,適應可持續經濟的發展。
3. 4 環境和人力資源有價假設
根據馬克思價值論的觀點,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等價勞動,而價格是價值的客觀反映,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由于人力資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投入,良好的環境也是諸多投入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環境和人力資源具有典型的有價性質。而且,承認環境和人力資源有價,就會使得在使用環境和人力資源時產生成本,從而引起對環境和人力資源的重視,產生更加科學、合理、高效的利用環境和人力資源的動力,這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經濟的理念。
4 可持續發展會計的核算對象
由于傳統的會計核算對象僅限于經濟活動中能夠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進行確認和計量的部分,而作為反映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會計,其核算內容將廣泛而復雜得多,至少應當包括經濟活動、自然環境、社會資源等三個方面。
4. 1 可持續發展成本與收益
主要核算企業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而產生的對資源、環境等破壞而發生的成本以及企業發展過程中,因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推進而獲得的資源、環境的回報等收益。當某種自然資源被損壞后,喪失的能創造或轉化的其他價值,如森林、草場的破壞所造成的木價上漲,旅游資源喪失等,我們應該使用一定的標準和方式方法來核算其成本并計入企業的效益當中。同樣的,對企業因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環境等而獲得的超出一般企業的收益部分,也應當使用一定的標準和方法來予以確認為收益,納入企業報告中,作為企業的經營業績予以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
4. 2 可持續發展費用
主要核算企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對資源、環境的恢復發生的費用。當某種自然資源受到破壞或污染后,為使其功能恢復而付出的修理費用,企業應當確認這部分費用,對企業共同負擔部分,應當按照一定的標準予以合理分配,由各自企業按標準承擔,這部分費用應當予以獨立核算,用以明確企業在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或者已經承擔的責任。
4. 3 可持續發展損失和利得
主要核算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實現其自身的經濟經營目標,而對整個社會發生所發生的損失和利得。也就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因為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而發生的支出或著由于承擔社會責任而獲得的收益。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組成分子,其經營行為不是獨立的,總會從社會整體產生損害或者利得,其所產生的損失和所獲的經濟利益總是建立在社會整體利益的受益或者付出上,包括對社會公共資源的占用、人力資源的無形損耗、自然資源的污染等,這些對社會的損失或者利得,從社會整體利益上看,不能由公共資源或社會整體來承擔,而應該通過合理的方式,在會計核算上予以確認,并通過一定的分配方式由企業本身來承擔,計入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并反映在可持續發展會計報告中,將信息公開化,努力促使企業作為社會分子去承擔其本身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同時也分享其由于付出而獲得的收益。
5 可持續發展會計的確認與計量
由于可持續發展堅持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最大程度地實現人類價值,協調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利益,因此,在會計計量中一般采用公允價值為計量方式。但由于各類資源的特性不同,因而在確定各類資源的價值時應靈活掌握,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不可再生資源在計量上采用公允價值計價??稍偕Y源在價值的計量上不僅包括購買成本,還應包括再生同等數量的資源所投入的成本。永恒資源在計量方法上采用機會成本法等。
6 可持續發展會計要素定位
可持續發展會計的要素定位可以依托現行會計準則的基本要求并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進行。
6. 1 可持續發展成本
關于可持續發展成本的確認,一種是由于實施可持續發展強制標準而產生的費用。這部分費用是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所明文規定,為達到這些目標而產生費用,如在環境保護上,我國對企業生產的環境污染物排放、環?;A設施、生產工藝方法等設立了嚴格的標準,為了達到這些標準,企業必須要購買相應的環保設備,安排相應的環保人員,產生相應的營運費用; 第二種是在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處于宏觀調控的需要,國家采用特定的手段對經濟發展進行調控,而企業為了適應于國家戰略的調整而產生相應的成本費用,這種類型屬于因國家調控而產生的費用。
6. 2 可持續發展資產
可持續發展資產是指企業通過相應的可持續發展經營活動獲得的屬于本企業的可以為企業未來帶來收益的以貨幣方式或其他方式加以計量資源。若可持續發展資源的獲得是通過付出相應的代價獲得,則其價值的確認可以采用“成本法”,按所付代價進行計量。這種代價又可細分為如下幾種: 若是因為購入產權而獲得的可持續發展資產的,則以購入價格為準; 若是通過人力成本不斷投入形成的資產,則應累計所投入的成本進行核算; 對于已經核算過的可持續發展資產,若后期仍然有投入,則應按照后期投入累計入賬。
6. 3 可持續發展負債
可持續發展負債是指企業在現階段或可預見的將來負有支付可持續發展成本、費用或其他支出的義務,這種支出義務就應確認為負債。企業可持續發展負債的形成可分為兩種情形: 第一種是企業主動為實施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而發生的負債; 第二種是為實施企業得可持續發展戰略而預測在將來的某個時段而發生的各項支出。在兩種情形中,第一種為實實在在所發生的支出,第二種則是將來的可能發生的某種支出,當在未來的某個時點確實需要支付時,就確認為負債。
6. 4 可持續發展收入
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業務中,不僅僅產生成本費用,也會產生由于可持續發展活動而帶來的可持續發展收入。比如企業在參與承擔社會責任、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日常經營活動中,給企業帶來了能以貨幣或者其他方式計量的在現期或者將來給企業帶來的利益流入,這種利益流入即可確認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收入。如在環境治理活動中,通過對傳統廢棄物的再利用,往往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收益,這種收益就如企業其他經營活動那樣,同樣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因此可計為收入。
可持續發展是國家發展的一個基本戰略,以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本文通過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與現行會計核算體系的對比分析,從會計理論結構上的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確認和計量、會計賬務處理、會計法規等方面的分析,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初步構建了可持續發展會計理論體系結構。
參 考 文 獻:
[1] 云虹。 構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設想[J]. 經濟問題,2009,( 04) :101-104.
[2] 李梓嘉。 關于綠色會計理論的探討[J]. 科技信息,2011,( 08) : 504-505.
[3] 企業會計準則[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4] 宋東亮。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會計問題研究[D]. 天津: 天津財經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