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規模不斷擴大,行政事業單位的市場地位日益顯著,在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做好對資產的管理十分重要,而完善行政事業會計制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完善行政事業會計制度,對于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水平和財務管理效率,提升市場綜合競爭力,促進行政事業單位持續穩定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行政事業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一)收付實現制核算帶來的問題
由于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在會計核算上一致使用收付實現制,與傳統的權責發生制相比,這種核算制度將單位的全部收入作為核算期收入,而將全部現金支出作為核算期支出,使得核算期內行政事業單位的收入與支出十分不平衡,使會計信息不能夠準確地反映出實際的收支情況,影響了行政事業單位的風險管理與控制。
(二)現金流信息反映不到位
目前的行政事業會計制度,不要求行政事業單位編制現金流表,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多選擇采用權責發生制,無法全面、準確地反映單位的現金流信息,在會計結構上存在著缺陷。
(三)固定資產核算問題
在現行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不進行對固定資產的折舊計提,因而很容易導致核算結果不準確。另外在資產負債表中,固定資產只按原值計入,忽略了資產的減值,很容易造成資產的虛增。同時因為沒有對固定資產進行折舊計提,在開展經濟活動時造成核算內容不完整,從而導致資本支出的弱化。
(四)表外信息披露不充分
從當前的情況看,我國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報表內容十分稀少,與企業單位相比,許多內容幾乎沒有,并且也沒有企業單位的詳細。比如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的捐贈,只是簡單地按照支出進行核算,而忽略了所得稅的處理,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性。
三、完善行政事業會計制度實踐與探索
(一)逐步用權責發生制取代收付實現制
傳統的收付實現制往往造成收支不平衡現象,例如針對固定資產進行維修時,維修費用往往被計入支出中,這就會造成支出的增加以及收支的不平衡。權責發生制的會計制度為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行政事業單位可以選擇逐步、漸進地引入權責發生制,先實現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雙軌制,并優先采用權責發生制。同時做好多方準備,進一步推廣權責發生制,最終取代收付實現制,從而加強對成本的全民核算,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加強對固定資產管理的核算
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核算模式進行變革,將原來的專用維修資金等項目予以取消,并設置累計折舊等項目,從而加強對固定資產的管理與核算。同時將固定資產納入資產負債表中,從而更加全面的反映資產的新舊情況以及固定資產的凈值。
在進行折舊計提時,選擇科學的攤銷方式,將費用計入相關成本之中。另外在建工程的預計成本與支出也要進行詳細的核算,可以先在“在建工程”項目下核算項目的成本與支出,當建筑完成后將直接項目轉移至“固定資產”中。
(三)完善無形資產的核算方法
隨著人們經濟意識的不斷提高,無形資產逐漸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行政事業單位要做好對無形資產的核算,加強對其的核算與攤銷,從而保證無形資產能夠在收益期內能夠取得收益。另外還要做好無形資產的臺賬:能夠有效防止侵權行為,保證能夠享受到無形資產的合法收益,并對侵權帶來的損失進行合理的評估和索賠;作為無形資產評估的重要依據,便于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與計價;便于有關部門及財務部門隨時對無形資產的清點和核算。
(四)完善財務報告,健全會計信息披露制度
行政事業單位在參與市場競爭時,為了適應市場的發展,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就應當參照企業單位的財務報告,完善自身的財務報告,以滿足各方對相關信息的需求??梢栽谫Y產負債中將收入與支出去掉,并且增設現金流量表,從而可以充分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靜態資產狀況以及現金流量狀況。并且在涉及大型項目時,行政事業單位也應當做好相關財務信息的核算,確保信息的準確、全面。另外行政事業單位作為參與市場的競爭者,也應當像企業單位那樣做好相關會計信息的披露,從而使其接受整個社會以及輿論的監督,保證行政事業單位運營的公平性與透明性。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經濟的發展,嚴重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繼續變革。只有不斷完善行政事業會計制度,才能不斷提高財務管理能力,進而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促進其持續發展。相信隨著我國在完善行政事業會計制度上的不斷實踐與探索,我國行政事業會計制度必將不斷完善,行政事業單位也將保持新鮮的活力,在市場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康俊安. 關于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的探討 [J]. 魅力中國,2010,(32).
[2]蘇立清.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完善性研究[J].中國經貿,2009,(24).
[3]袁登榮.探析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10).
[4]趙繼任. 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存在的幾點問題及改進建議 [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