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企業財務困境下風險投資在企業成功IPO后的作用
【第一章】影響企業財務困境的因素研究緒論
【第二章】國內外風險投資對企業作用的文獻綜述
【第三章】財務困境企業的界定
【第四章】風險投資機構特征與企業財務困境
【第五章 第六章】財務困境發生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第七章】財務困境成本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第八章】風險投資特征對財務困境的影響
【結論/參考文獻】被投資企業上市后風險投資的作用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9 結論與建議
9.1 結論
1、關于風險投資與企業財務困境發生的關系:本文研究發現:VC(風投背景)的回歸系數為-2.382,回歸結果顯著,假設1得到驗證,即風險投資可以降低上市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幾率。同時發現:DISIND(行業困境)的回歸系數為0.217,結果顯著,說明當行業經歷經濟困境時會增加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幾率。
DFL(高財務杠桿)的系數為0.945,回歸結果顯著,說明當企業具有高財務杠桿時,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幾率會增加。EPS(每股收益)的系數為-0.977,回歸結果顯著,說明企業具有越高的盈利能力,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2、關于風險投資與企業的財務困境成本:首先是關于 FCD1(經營業績觀計量的財務困境成本),本文研究發現:VC(風投背景)的回歸系數為-2.139,結果顯著,說明上市企業陷入財務困境后,風險投資可以降低企業經營業績觀計量的財務困境成本。同時發現。INDPER(行業銷售增長率)的系數為-0.022,結果顯著,說明行業銷售增長率越高,財務困境成本越低。TDP/TA(資產擔保價值)的系數為-0.287,結果顯著,說明企業的有形資產與總資產比率越高,企業的財務困境成本越低。DCAP(債務融資能力)的系數為-0.01,結果顯著,說明債務融資能力越高財務困境成本越低。DSTR(債務復雜程度)與經營業績觀計量的財務困境成本之間不存在顯著的關系。TobinQ(成長性)的系數為-0.602,結果顯著,說明成長性越高的企業困境成本越低。
其次是關于 FCD2(權益價值觀計量的財務困境成本),本文研究發現:VC(風投背景)的回歸系數為-0.067,但回歸結果并不顯著,說明風險投資與權益價值觀計量的財務困境成本之間不存在線性關系。同時發現:INDPER(行業銷售增長率)的系數為-0.096,結果顯著,說明行業經濟狀況越好,企業的困境成本越低。TDP/TA(資產擔保價值)的回歸系數為-0.482,回歸結果顯著,這說明資產擔保價值越高,企業的財務困境成本越低。DCAP(債務融資能力)的回歸系數為-0.055,結果并不顯著。DSTR(債務復雜程度)的回歸系數為 0.214,結果不顯著。TobinQ(成長性)的回歸系數為-0.316,結果顯著,說明企業的成長性越高,企業的財務困境成本越低。綜上所述,關于假設 2 本文發現上市企業陷入財務困境后,風險投資可以降低企業以經營業績觀計量的財務困境成本,但與權益價值觀計量的財務困境成本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
3、關于風險投資的聲譽特征:本文研究發現 VCp(高聲譽)風險投資的回歸系數為-19.698,回歸結果顯著,說明高聲譽風險投資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降低上市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幾率。
4、關于風險投資的持股量特征:本文研究發現 VCh(風投持股量)的回歸系數為-0.015,回歸結果顯著,說明風險投資的持股比例越高,越可以發揮作用,即風險投資的持股比例與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幾率負相關。
5、關于風險投資的聯合投資特征:本文研究發現 VCu(聯合投資)的回歸系數為-1.672,結果顯著,說明聯合投資可以更好地降低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幾率。
6、關于風險投資的國有背景特征:本文研究發現 VCs(國有背景風險投資)的回歸系數為 0.548,但回歸結果不顯著,說明國有背景風險投資機構與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幾率之間不存在顯著的關系。
9.2 政策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企業成功上市后,若風險投資尚未撤出可以繼續發揮其監督職能、提供增值服務,具體表現為降低上市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幾率,并且降低企業的財務困境成本,再一次印證了風險投資并不只是給企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同時還能給予企業在管理、財務、人力等各方面的建議與幫助,這在幫助企業發展的同時,也給風險投資自身帶來空前的發展機遇。然而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投資非理性、結構性過熱、尋找項目模式短視、投資項目推出缺乏渠道過度依賴IPO 等問題也不斷顯現出來,2012 年風險投資行業又面臨了一輪新的深度調整,行業調整中不僅需要風險投資機構自身的蛻變,也需要相應政策的配合。
首先是完善退出渠道問題。目前國內的股權轉讓體系尚不健全,風險投資退出過度依賴 IPO 途徑,IPO 的幾次暫停都曾給風險投資行業帶來不同的打擊,整個行業的發展受政策影響過大。多樣化的退出途徑應包括風險投資機構之間的退出市場、投資項目的回購市場、戰略投資人的并購市場、柜臺交易市場、創業板市場、主板市場以及境外市場。退出渠道穩定才能保證風險投資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日前的中小企業股權報價系統就是一個很好探索。
其次是完善資金來源機制問題。近年來由于宏觀調控大量的民間剩余資本轉向風險投資行業,這些資金要求快速的高額回報,導致目前的很多風險投資機構脫離本身價值,這也是導致此次行業下滑的原因之一。我國的風險投資行業要來源更穩定的長期資金的進入,建立適合多種資金的投入渠道。2012 年保監會允許保險公司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股權投資基金等相關金融產品,可以自主投資方式,賬面余額由兩項合計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 5%調整為 10%.可見我國已經在資金來源問題方面做出探索。
再次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問題。目前我國成立風險投資基金或公司仍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例如:法律對無形資產在公司注冊資本中的比例限制,無形資產評估的困難,對中外合資企業不得擁有個人股的規定等,這些都限制了風險投資的發展。所以,應該盡快建立完善的法規政策體系,包括關于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基本法、保證企業融資渠道和融資市場發揮作用的法律法規,規范風險投資行為,為風險投資的發展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
9.3 研究不足
第一,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風險投資在企業成功上市后仍可以發揮職能,但中國目前的資本市場只有少數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才有機會上市,這些企業相對于未上市的企業來說只是極少的一部分,同樣風險投資支持的企業也只有少部分可以實現上市,通過研究少數的上市企業來研究風險投資對企業的作用可能并不全面,沒有足夠的代表性。
第二,本文選取 Z 值小于 1.81 的企業作為困境企業,研究困境企業及其配對企業,學術界還有其他幾種方法界定企業的財務困境,因此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還有待更多界定方法的檢驗。
第三,困境企業在上市企業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這并不是說其余企業全部是可以創造價值良性發展的,上市公司中還存在著大批的價值減損型企業,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關注風險投資對企業價值創造、價值減損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Altman E.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and Bankruptcy 2ndEdition [M]. New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3.
[2] Altman, Edward. A furthe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ankruptcy cost ques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1984(5): 1067-1089.
[3] Asquith, P., R. Gertner, and D. Scharfstein. Anatomy of Financial Distress: AnExamination of Junk-bond Isssuer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109):625-658.
[4] Atman, E.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1968(9): 589-609.
[5] B A·Jain, O·Kini. Venture Capitalist Participation and the Post-issue OperatingPerformance of IPO Firm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95(16): 593-606.
[6] Barry, Christopher B., Chris J. Muscarella, John W. Peavy III and Michael R.Vetsuypens. 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Public Companies:Evidence from the Going-public Proces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7): 447-471.
[7] Baxter, N. Leverage. Rise of Ruin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 Journal of Finance,1967(22): 395-404.
[8] Bottazzi, Laura, Marco Da Rin and Thomas Hellmann. Who are the ActiveInvestors? Evidence from Venture Capital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3): 488-512.
[9] Brander, James A, Raphael Amit and Werner Antweiler. Venture-capitalSyndication: Improved Venture Selection vs. the Venture-added Hypothesis [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2002(3): 423-452.
[10] Carminchael, D. R., The Auditor's Reporting Obligation, Auditing ResearchMonograph, 1972(1): 94-137.
[11] D. D. Clercq, D. Dimov. Internal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Knowledge Access in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Performance. Journal ofManagement Studies, 2008, 45(3): 585-612.1nded, Prentice 2 Hall,Eaglewood Cliffs.
[13] H. Patzelt, Z. Dodo, H. T. Fischer. Upper Echelons and Portfolio Strategies ofVenture Capital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9, 24(6): 558-571.
[14] Hellmann, Thomas and Manju Puri,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of Start-up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2(57): 169-197.
[15] Hochberg, Yeal V. Alexander Ljungqvist and Yang Lu. Whom You KnowMatters: Venture Capital Networks and Investment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Finance, 2007(1): 251-301.
[16] J C·Brau, R A·Brown, J S Osteryoung. Do Venture Capitalists Add Value to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Venture and NonventureCapital-Backed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4, 42(1): 78-92.
[17] J·Lerner. Venture Capitalists and the Decision to Go Public. 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 1994(35): 293-316.
[18] J·Smolarski, C·Kut. The Impact of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Method on SMEPerformance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Management, 2011, 7(1): 39-55.
[19] J·Zaborowski. Opportunities in a Recess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2009, 8(1): 42-48.
[20] Kaplan, Steven N. and Per Stromberg. Financial Contracting Theory Meets theReal Worl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Venture Capital Contracts [J]. 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 2003(70): 281-315.
[21] M·Kenney. Venture Capital.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Behavioral Sciences. Elsevier Ltd., 2001: 16158-16161.
[22] Megginson, William L., and Kathleen A. Weiss. Venture Capitalist Certification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1(3): 879-903.
[23] Nahata, Rajarishi, Venture Capital Reputation and Investment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2): 127-151.
[24] Opler TC. S, Titman, Financial Distres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J]. Journalof Finance, 1994(49): 1015-1040.
[25] P·Gompers, A·Kovner, J Lerner. Specialization and Success: Evidence fromVenture Capital, 2009, 18(3): 817-844.
[26] Pulvino, Todd C. Do Asset Fire Sales Exist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Commereial Aircraft Transactions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8(53): 939-978.
[27] R Zarutskie. 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uman Capital in VentureCapital Markets: Evidence from First-time Fund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 155-172.
[28] R·G .Rajan, L·Zingales. 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 Structure? Some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5, 50(5): 1421-1460.
[29] R·Inderst, H·M·Mueller. Early-stage Financing and Firm Growth in NewIndustr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 93(2): 276-291.
[30] Richard Whitaker. The Early Stages of Financial Distress [J]. Journal ofEconomics and Finance, 1999(2), PP123-33.
[31] T. Hellmann. The Allocation of Control Rights in Venture Capital Contract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29(1): 57-76.
[32] T. L. Campbell II, M. B. Frye. Venture Capitalist Monitoring: Evidence from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9,49(2): 265-282.
[33] Tomas Hellmann & Manju Puri.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 Market andFinancing Strategy: 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May 1999.
[34] Whitaker, R. B. The Early Stages of Financial Distress [J]. Journal of Economicsand Finance, 1999(23): 123-133.
[35] 曹國華, 廖哲靈。 聯合投資在分階段風險投資中的約束機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7): 167-181.
[36] 陳靜。 上市公司財務惡化預測的實證分析。 會計研究, 1999(4): 31-38.
[37] 陳文浩, 郭李宏。 企業財務危機的原因分析[J]. 浙江財稅與會計, 2001(10):20-21.
[38] 陳曉, 陳治鴻。 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測。 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 2000(3):55-72.
[39] 范從來, 王宇偉等。 公司金融研究[M]. 商務印書館, 2006 年第 1 版。
[40] 谷棋, 劉淑蓮。 財務危機企業投資行為分析與對策[J]. 會計研究, 1999(10):56-58.
[41] 胡煒。 風險企業與風險投資家的分段投資決策博弈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8(10): 130-138.
[42] 胡張滔, 羅華偉。 風險投資對中小板上市公司財務困境影響的實證研究。 統計與決策, 2013(5): 167-171.
[43] 黃福廣, 李西文。 風險資本對我國中小上市公司財務業績的影響研究[J]. 投資研究, 2009(10): 61-64.
[44] 黃輝, 崔飚。 財務困境成本與公司治理。 管理科學, 2007(12): 64-69.
[45] 姜付秀, 張敏, 陸正飛, 陳才東。 管理者過度自信、企業擴張與財務困境[J].經濟研究, 2009(1): 131-143.
[46] 金永紅, 吳江濤。 我國風險投資組織結構模式的選擇與探討[J]. 理論探索,2007(10): 12-14.
[47] 李秉成。 企業財務困境研究--上市公司財務困境實證分析。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第一版。
[48] 李延喜。 風險投資的后續管理對創業企業價值增值的影響[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2(4): 43-46.
[49] 劉國豐。 中國風險投資對被投資公司治理的影響研究--以中小板上市公司為例[J]. 陜西農業科學, 2009(5): 144-146.
[50] 劉鶴揚。 公司制風險投資組織結構的比較研究[J]. 特區經濟, 2006(11):99-101.
[51] 龍勇, 龐思迪, 張合。 風險資本投資后管理對高新技術企業治理結構影響研究[J]. 企業管理, 2010(9): 158-162.
[52] 羅斯, 威斯特菲爾德, 杰富。 公司理財[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8)。
[53] 呂長江, 韓慧博。 財務困境、財務困境間接成本與公司業績。 南開管理評論,2004(7): 80-85.
[54] 呂長江, 徐麗莉, 周琳。 上市公司財務困境與財務破產比較分析[J]. 經濟研究, 2004(8): 64-73.
[55] 彭丁帶, 陳瑋。 美國風險投資業發展歷史的宏觀考察[J]. 經濟師, 2006(11):94-95.
[56] 彭韶兵, 刑精平。 公司財務危機論,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一版。
[57] 錢蘋, 張幃。 我國創業投資的回報率及其影響因素[J]. 經濟研究, 2007(5):78-90.
[58] 談毅, 陸海天, 高大勝。 風險投資參與對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的影響[J]. 證券市場導報, 2009(5): 26-33.
[59] 王松奇, 李揚, 王國剛。 中國創業投資體系研究(上、下)[J]. 財貿經濟,1999(1): 23-34.
[60] 吳超鵬, 吳士農, 程靜雅, 王璐。 風險投資對上市公司投融資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 經濟研究, 2012(1): 105-119.
[61] 吳超鵬, 吳士農。 基于價值創造和公司治理的財務狀態分析與預測模型研究。 經濟研究, 2005(11): 99-110.
[62] 吳世農, 盧賢義。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困境的預測模型研究。 經濟研究,2001(6): 46-55.
[63] 章之旺, 吳世農。 經濟困境、財務困境與公司業績[J]. 財經研究, 2005(5):112-122.
[64] 章之旺, 張正堂。 基于公司特征的財務困境成本影響因素研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8(3): 51-57.
[65] 章之旺。 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成本理論與實證研究, 廈門大學, 2008.
[66] 趙炎, 盧穎。 風險投資與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之間的關系-以我國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為樣本[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9, 26(23): 108-111.
致謝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轉瞬即逝,在即將離開校園之際,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段新生副教授,老師對我的嚴格要求、諄諄教誨以及親切關懷,使我此生難忘。
段老師不僅傳授我知識,更教會了我如何待人,如何做個對他有用的人,他給我的指導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的明燈。
其次,感謝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的老師們,他們的課程豐富了我的知識,提高了我的閱歷,在專業知識方面給予我指導。各位老師學識淵博,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里有很深的造詣,讓我看到了會計的另一片天地。
最后要感謝的是我的媽媽還有男朋友苑景赫,是他們一直以來無微不至的關心、支持和信任,才讓我有勇氣有機會走到這里。
畢業論文雖然告一段落,但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我會繼續保持鉆研態度,時刻謹記“崇德尚能,經世濟民”的校訓。文章尚有不足之處,請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