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會計誠信問題的理性思考
摘要:近年來發生的許多會計造假事件,引起人們對會計誠信問題的普遍關注,同時也使會計的公信力受到嚴峻挑戰,對會計行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同樣,誠信對會計而言是一種財富,是會計行業之魂。會計誠信的高低,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關系到企業的興衰發展。文章通過對會計誠信問題現狀以及會計部誠信問題危害進行研究,分析出造成會計誠信問題缺失的原因,提出建立會計誠信的對策來重塑穩固這個支撐點,保證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會計誠信;市場經濟;會計工作
1會計誠信問題產生的原因
1.1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
市場經濟是現時代的一種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正常運作。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也是法制經濟。在利益為導向的市場經濟中,個體往往采用以自利的方式使利益最大化,但終究必須以道德和法律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追求。否則,利益主體違德又違法,不僅導致“自我毀滅”,而且會導致“市場暴虐”.所以,道德和法律是市場經濟運動和會計誠信建設必不可缺的條件。由于我國市場信息披露機制很不完善,存在信息傳播慢、各個市場主體擁有的信息不一致的弊端,導致不能及時發現失信者,宣揚有信譽者。我國市場的誠信保障機制沒有形成,缺乏有效的誠信監督機制,對那些違規者不能給予相應的處罰措施,致使一些違規者更加猖狂,更加明目張膽。
1.2企業業績評價機制不健全
業績評價,是指運用數理統計和運籌學的方法,通過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照相應的評價標準,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債務風險以及經營增長等經營業績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進行的綜合評判。企業的業績評價機制是公司內部制定的一套獎懲機制,旨在鼓勵員工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去為企業創造利潤,充分發揮每一位員工的創造力,對于先進積極的員工給予一定程度上的獎勵,這本是一件毋庸置疑的好事,但是有些人卻為了一己私欲,為了個人利益得失,采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去提高個人業績,或者利用非法收益去提高個人績效,因此公司的個人績效測評往往適得其反,容易讓人們急功近利,對自己的工作草草了事以至于采用不正當的手段,或者使一些有虛榮心功利心的小人鉆績效測評的空子,利用虛假會計報表或者會計數據來提升個人業績,以致造成會計數據失真。
1.3會計工作自身的缺陷
(1)會計原則為會計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間。如財務會計的計量基礎是權責發生制,從而有了應計、待攤等項目的出現。會計信息提供者就可伺機通過操縱應計項目的確認時間來造假。重要性原則是會計核算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基于成本-效益原則的考慮,企業再對那些重大會計事項須按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核算,要詳細、充分披露,而那些次要事項,就可對其簡化處理。這也為造假者提供了條件。
(2)會計準則的滯后性為會計造假提供了契機。會計準則是在一定的經濟、政治等條件下制定的,在一個階段內會保持穩定。但環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其也需跟著轉變。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新的經濟事項涌現,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原有的一些會計制度、準則等已不適應發展的需要,而且新的會計準則不能及時制定和頒布,這都為造假提供了可能。
(3)會計工作內容帶有主觀性。在日益復雜的經濟活動中,企業可供選擇的會計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的范圍越來越寬,這就要發揮會計人員的經驗及主觀判斷來選擇,為造假提供了職務上的便利。會計的工作內容需要會計主觀進行判斷,這就為會計人員提供了制造虛假信息的方便,會計人員由于利益的驅使等原因,會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評估,違背客觀性原則。
2會計誠信問題造成的危害
2.1擾亂市場經濟秩序
近年,媒體不斷報道關于會計誠信缺失的問題,為牟取個人利益,將會計法律制度和誠信原則置之度外。表現為會計造假致使經濟信息指標不真實,嚴重影響了經濟工作的開展和市場調節作用,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市場經濟本身依靠信用的維系,信用的缺失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如會計利用工作職能,造假賬,偽造假報表,虛構假信息,更為嚴重者還涉及貪污受賄,挪用公款。會計誠信的缺失,直接影響企業效益和國家財政收入,嚴重的將致使國家財經政策與實際情況相悖,誤導國家的財經方針政策,對我國社會市場經濟是極為不利的。會計誠信問題對企業和社會有嚴重的危害,不僅會使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還會嚴重危害整個市場的經濟秩序,企業會計不用誠信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工作,會使一些企業逃稅漏稅,導致國家稅收減少,整個經濟政策會脫離實際,從而影響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危害整個市場經濟秩序。部分單位為了牟取利益,設置賬外賬以少繳稅費等。大量的會計資料失真導致各項經濟指標失真,進而影響經濟工作決策的質量,危害市場經濟秩序。
2.2導致稅收的大量流失
稅收的流失主要表現在企業不能如實納稅。國家不能如實審核,其嚴重影響了我國稅收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分配,容易產生不公平競爭。篡改會計統計方式,逃稅漏稅,企圖私吞國有資產,在國家稅收嚴重流失的同時,也影響了國家財經預測和經濟政策的有效開展,導致市場經濟不穩定,阻礙了國家經濟建設和對投資的有效評估。
2.3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
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信息使用者所作出的決策,如對投資者而言,會計報表真實與否關乎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同時,會計不誠信會導致企業管理工作出現漏洞,一旦企業沒能及時發現問題,將從長遠上損害企業利益,降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會計統計報表或賬目若嚴重與實際不符,長期下去會使企業損失慘重,嚴重危害了企業的健康發展。間接影響投資者的經濟利益,也不利于投資者對企業和項目的判斷和建設。
3解決會計誠信問題的措施
3.1完善公司制度
(1)要規范政府監督部門的監管行為。使其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進一步明確財稅、稅務等政府各部門的職責,建立統一的監督標準,對監督不力的部門應追究其責任。
(2)強化注冊會計師與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作用。增強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注冊會計師不能同時提供審計和影響獨立性的管理咨詢服務。同時要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水平。
(3)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社會輿論譴責會對造假的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產生一定的壓力,因此法律應明文規定社會公眾有對公開的企業財務信息進行分析的言論自由。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加大造價成本;補充懲處條款,實行市場退出機制。強化企業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嚴格追究有造假行為的企業負責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
3.2加強監督體制
(1)建立內部會計監督體系。成立企業內部獨立的審計機構,對其審計事項實行責任追究制。
(2)建立外部監督體系。由政府組織綜合財政、稅務、審計、工商、物價等監督部門進行統一的會計資料檢查,實施全面的預警、通報、披露制度。
(3)建立政府監督體系。加大對違法性失真行為的查處力度,強化剛性法律法規的“硬約束”;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充分發揮“經濟警察”作用。
3.3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1)加強在校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各個會計學?;蚋鞲咝5臅媽I應設立一門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積極引導學生了解社會道德規范,把學生培養成專業技術、職業道德、文化知識兼備的高素質綜合會計人員,讓誠實守信,不做假賬的職業道德觀念從一開始就深入會計人員的內心。
(2)加強在職人員的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深入開展會計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導會計人員自省自律,切實增強會計從業人員自省、自律、自重意識、使每一個會計從業人員都能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建立一套會計職業道德評價系統,結合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實現監督評價作用。
參考文獻:
[1]管小燕。淺談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金融時代,2012(15)。
[2]白茹。探析會計誠信缺失的成因及對策[J].財經界:學術版,2011(10)。
[3]侯曉云。論會計誠信的缺失及其防治對策[J].價值工程,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