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文獻綜述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政府部門的績效問題已經成為公共管理研究領域 的 熱點 問 題 (Pollitt & Bouckaert,2004;Tablbot,2010)。伴隨著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和世界范圍內的經濟不景氣,為恢復社會公眾對于政府部門的信任,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政府都在致力于提高政府績效。對于績效審計,存在著諸多定義(INTOSAI;Pollitt et al,1999;Furubo,2011), 其 中 最 為 經 典 的 是 最 高 審 計 機 關 國 際 組 織(INTOSAI)提出的“3E”審計概念,即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冃徲嬐灰暈橐环N向政府問責的工具,有助于為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咨詢和指導政府部門提高績效。自我國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為平衡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關系,中央政府采用財政專項資金的方式支持地方公共事業發展、經濟建設等。隨著近年來財政專項資金投入規模的逐步增大,對這一部分資金使用效益的監管顯得尤為重要。賀宏洲(2014)對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后發現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存在著隨意支出,使用效益不高的問題。陳少強、賈穎(2014)則認為當前我國財政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或績效審計仍然處于空白狀況。劉玉娟(2009)對政府績效審計模式進行了研究,認為我國政府績效審計應當采用風險導向的模式開展政府績效審計。寧波市審計學會(2014)認為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的內容應當包括設立、分配、使用、管理以及后續評估等五個方面的審計內容,提出應當根據當前財政專項資金存在的問題,設計關鍵績效審計指標。林良盛(2013)研究認為應從相關性、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合規性等五個方面構建績效審計指標體系。王業成(2014)認為,應從合規性、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續性等五個方面構建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并設計了15個二級評價指標。王會金(2014)提出當前政府績效審計的難點在如何確定績效審計的內容和發展模式、績效評價指等方面。
國內學者對于我國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的研究成果豐富了該領域的研究,對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但上述研究沒有深入透徹地分析當前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存在的問題,沒有結合財政部頒布的《預算績效評價共性指標體系框架》等設計有效的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指標體系。因此,有必要對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二、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的作用
隨著我國政府對地方公共事業管理、經濟發展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財政專項資金的投入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該部分資金在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大。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的初級目標為合法性、真實性,其終極目標為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寧波市審計學會,2014)。對財政專項資金開展績效審計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推動績效型政府的建立,其在推動政府向績效型政府轉變的作用機理如圖1所示。
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在推動績效型政府轉變的傳導機制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中央政府根據各地公共事業發展、經濟建設、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等的需要向下撥付專項資金;其次,地方政府在收到中央政府撥付的財政專項資金后,根據各地實際需要分配、使用、執行和監督專項資金,在財政專項資金使用完成后,地方政府會對財政專項資金使用效益進行績效評價;再次,審計部門對各級地方政府財政專項資金的分配、使用、執行、監督和績效評價等開展審計工作,將審計結果向中央政府反饋的同時,公告給社會公眾,讓各級地方政府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社會公眾會將意見和建議反饋給中央政府,并自覺監督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使用情況;最后,中央政府會根據審計結果和社會公眾的反饋意見,分配和下撥的財政專項資金,而各級地方政府迫于各方壓力會進一步規范財政專項資金的分配、使用和績效評價等工作,最終推動各級地方政府向績效性政府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