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行為審計理論框架:基于系統論視角的理論要素及相互關系
摘要:行為審計學的研究對象是以行為為主題的審計現象,其核心內容是從眾多的行為中找出缺陷行為。行為審計理論作為一個觀念系統必須回答行為審計的基本問題,這些基本問題的回答就是審計理論構成要素,包括:行為審計本質、行為審計需求、行為審計目標、行為審計主體、行為審計客體、行為審計內容、行為審計機制、行為審計環境。非線性關系是行為審計核心理論要素之間的主要關系形式,行為審計和審計環境之間存在復雜的交換關系,表現為資源、壓力、功能和污染。
關鍵詞:規行為;瑕疵行為;行為審計;審計理論;系統論
一、引言
行為審計的主題是具體行為,主要是從眾多的行為中查找缺陷行為(包括違規行為和瑕疵行為)。此種類型的審計是我國政府審計及一些內部審計的主要業務。然而,到目前為此,行為審計的相關準則尚沒有建立起來,審計實務主要是憑經驗進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行為審計理論不成熟。在行為審計理論的諸多問題中,行為審計理論框架是最基礎性的問題。
關于審計理論框架有不少研究,主要圍繞審計理論的邏輯起點、理論要素及相互關系,但是,學術觀點分歧較大。至于行為審計理論框架,尚沒有直接研究。筆者認為,行為審計理論框架雖然應該有自己的話語體系,但是,其理論框架可以借鑒一般審計理論框架來構建,同時,必須采用科學的理論構建方法。審計理論框架研究學術觀點分歧較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研究沒有科學的理論構建方法。一些文獻提出了以系統論為基礎來構建審計理論框架(王家新,2014;鄭石橋,2014),筆者認為這是正確的理論構建方法。本文借鑒一般審計理論框架,以系統論為基礎,研究行為審計理論框架,主要涉及三個問題:第一,行為審計研究對象是什么?第二,行為審計理論包括哪些核心要素?第三,行為審計理論核心要素之間是什么關系?
本文隨后的內容安排如下:首先是簡要的文獻綜述,梳理審計理論框架及行為審計理論相關研究;在此基礎上,以系統論為基礎,闡述行為審計理論框架,包括行為審計研究對象、行為審計理論核心要素及相關關系;最后是結論和討論。
二、文獻綜述
根據本文的研究主題,文獻綜述涉及兩部分內容,一是一般審計理論框架研究,二是行為審計理論框架研究。
關于一般審計理論框架有不少的研究,主要圍繞審計理論的邏輯起點、理論要素及相互關系,但是,學術觀點分歧較大。
關于審計理論框架的邏輯起點,形成了一元論和多元論。一元論認為審計理論框架邏輯起點只有一個起點,但是,對于這個起點卻有多種觀點,主要的觀點包括:哲學起點論(莫茨,夏拉夫,1990);審計假設起點論(Schandll,1978);審計目標起點論(李若山,1995;謝榮,2011);審計本質起點論(閻金鍔、林炳發,1996;蔡春,2001;徐政旦,2004);審計環境起點論(劉明輝,2003;趙華、許福敏,2004);受托責任起點論(馮均科、陳淑芳、張麗達,2012;李明輝,2011)。多元論則認為審計理論框架研究有多個邏輯起點,主要有二起點和三起點,例如:審計動因、審計環境和審計目標結合論(吳聯生,2000);審計本質、審計環境與審計假設結合論(劉冬榮、李香花,2005);審計環境和審計本質結合論(江金鎖,2004;陳燕,2005;施玲、王愫、唐建華,2008);審計本質和審計目標結合論(楊蓉,2011);審計目標和審計環境結合論(李鋼,2004;王振鴻、侯斌,2006)。
關于審計理論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有不同的觀點,蔡春(2001)將國外的主要觀點歸納為莫氏模式(莫茨,夏拉夫,1962)、尚氏模式(尚德爾,1978)、安氏模式(安德森,1977)、李氏模式(湯姆·李,1984)、弗氏模式(弗林特,1988)。同樣,國內也存在多種觀點(徐政旦,2004;蔡春,2001;石愛中,2008;陳漢文,2009;楊肅昌,2012;王家新,2014;鄭石橋,2014)。
以上是一般審計理論框架研究的簡要概況。這些研究無疑加深了人們對審計理論框架的認識。然而,無論是審計理論的邏輯起點,還是審計理論要素及相關關系,都存在較大的分歧。這些分歧的存在表明,一些文獻的研究存在方法論方面的問題,沒有將審計理論框架作為一個復雜系統,而是墜入了簡單的線性思維。認識論與方法論是緊密相關的,要在認識論上有所更新,必須在方法論上有所改造(鄭石橋,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