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冃徲嬙u價體系:模式創新與指標構建
摘要:因高校業務的專一性且無法借鑒針對企業現有績效審計評估的模式和內容,高??冃徲嬙u價體系一直是研究熱點問題。構建符合高校運營特點、滿足績效評價要求的指標體系,是高??冃徲嬝酱鉀Q的難題。依據委托代理理論和信息傳遞理論,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灰色模糊評估法,借鑒現有高校教學評估體系研究成果,嘗試從效率性、效果性和經濟性視角構建符合我國高校特征的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為高??冃徲嬳樌_展提供解決路徑。
關鍵詞:高??冃徲?;評價體系;指標
2004年6月1日頒布實施的《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明確教育系統應按照依法治教、從嚴管理的原則,建立內部審計制度。高校審計工作的重要組成---績效審計是強化高校資金管理、提高預算資金利用效率、效果和效益的主要手段。由于高校財務核算體系和運營方式具有獨特性,因此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制訂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一直是困擾高??冃徲嫻ぷ鞯碾y題。構建符合高校運營模式的績效審計評價體系,是解決當前存在的高??冃徲嬰y題的關鍵。本文在構建高??冃徲嬙u價體系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以高校教學水平評估相關指標體系為參照依據,尋找績效審計與教學水平評估之間的互通路徑,設計、構建符合高校特色的評價指標,并通過層次分析法、灰色模糊評估法設計評級體系影響因素及權重,為完善高??冃徲嬙u價體系提供解決路徑。
一、國內高??冃徲嫷陌l展情況和研究現狀
1991年,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首次提出“在開展財務審計的同時,逐步向檢查有關內部控制制度和績效審計方面延伸”.這是我國政府首次提出績效審計的概念,標志著績效審計在我國進入實驗階段。審計署于2003年發布《2003年至2007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明確應“積極開展績效審計,促進提高財政資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這意味著績效審計將成為未來審計的主流。2008年審計署下發了《2008年至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指出“全面推進績效審計,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建立健全政府績效管理制度,促進提高政府績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機關責任追究制;到2010年,每年所有的審計項目都開展績效審計”.同時,明確要“著力構建績效審計評級及方法體系”.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2010年4月12日召開的“世界審計組織第六屆效益審計研討會”上明確表示,要實現到2012年所有審計項目都開展績效審計的目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建立一套適用的、能得到業界廣泛認同的衡量指標體系,是促進績效審計規范化發展的關鍵。高??冃徲嬍窃谖覈叩冉逃焖侔l展的背景下提出的。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教育經費投入的不斷加大,績效審計成為高校監管的重要舉措。
目前,國內高??冃徲嫹矫娴难芯恐饕性趯徲嬛笜说臉嫿ㄉ?。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被稱為是目標導向的指標體系構建方式,即以績效審計結果的效益性為導向,對高校的績效審計從事業計劃及預算編制、教育成本、投資比例、社會效益四個方面開展(張健,2006)。第二類是運用平衡計分卡模型來構建指標體系,用戰略管理的思想進行績效審計。將平衡計分卡模型的四個維度與高??冃徲嬛苯勇撓?,構建審計指標。陳希暉等(2008)構建的高??冃徲嬛笜私⒃谪攧?、客戶內部流程、學習和成長四個層面;盧寧文等(2010)結合預算管理,將審計目標看作是一個動態的戰略管理過程,認為是在充分考慮高校內外部環境的基礎上,設立總體和細化目標,層層分解,最后確定目標值。第三類是研究如何改進指標評價方法。高??冃гu價體系是一個多指標評價體系,不僅要對每個具體的指標進行分析評價,更要將所有指標聯系起來,從整體的角度做出評價,所以如何將指標融為一個整體并選擇綜合評價體系成為研究對象,如周萍(2009)采用了數據包絡分析法、馮祖麗(2009)創新了層次主成分分析法。
雖然目前在高??冃徲嬂碚摲矫嬉延幸恍┭芯砍晒?,但仍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首先,高校目前的績效審計僅停留在技術的探索和方法的選擇上,缺少完整理論體系的支撐。其次,績效審計指標體系有待創新。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借鑒企業管理的經驗和方法,缺少高校特色。我國的績效審計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公認的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冃徲嬂碚撗芯亢凸ぷ鲗嵺`的熱點和難點是如何通過量化指標或描述性的表達方法,設計出一套客觀公認的評價指標體系。高校內部審計工作是伴隨著一系列法規和準則的出臺而逐步完善的,但作為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的績效審計,因起步較晚、規范尚未制訂等原因,至今仍未引起足夠重視,進而影響了其經濟評價功能的發揮。特別是高??冃徲嬙u價體系,因與企業核算方式不同,評價指標的制訂成為難題。找到公認的、符合高校運營特色的評價指標是解決高??冃徲媶栴}的關鍵。
二、高??冃徲嬙u價體系模式創新
(一)績效審計評價體系借鑒高校教學水平評估理論依據
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實行“五年一輪”的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制度。2003年,教育部針對高職高專院校制訂了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開始對26所高職高專院校進行試點評估。2004年開始,教育部決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負責對本地區高職高專院校進行評估。教育部制訂評估方案,由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教育部定期抽查評估結論。截至2004年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共評估院校107所。
高校教學水平評估工作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手段。高校教學水平評估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高校的教學質量和水平。高校主管部門作為委托方,委托高校負責人(代理人)對高校進行日常管理,在委托代理過程中,為了便于評價和監督代理人,以教學活動為評價客體,開展教學水平評估工作,以促進高校不斷明確和端正辦學指導思想,突出教學工作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共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冃徲嬍轻槍Ω咝H粘=洜I管理的效果性、經濟性、效益性而開展的專項審計工作,目的是為了保障高校日常經營管理活動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則。高??冃徲嬇c教學水平評估的理論依據是相同的,都是委托代理理論和信息傳遞理論,目標也很相似,區別則是兩者的實現手段不同。高??冃徲嫺觽戎匚袑徲嬃α繉Ω咝=洜I活動進行“3E”審計,注重通過財務數據來反饋審計結論;高校教學水平評估則更關注教學工作,注重以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式來反映教學工作水平。
雖然高校的工作遠不止教學工作,但教學工作絕對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因此,高??冃徲嬐瑯右越虒W活動為中心來開展。借鑒教學水平評估的理論依據來完善高??冃徲嬎悸?,既符合兩者共同的理論主張,也利于更好地開展績效審計工作,實現績效審計目標。
(二)高校教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綜述
目前,高校教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兩部分,其中二級指標是對一級指標的細化。一級指標主要涉及辦學思路與領導作用、教師隊伍、教學條件與利用、專業與課程建設、質量管理、學風建設與學生指導、教學質量七大指標體系(見表1)。二級指標對一級指標進行了細分,共有二十類,并對指標進行明確賦值,量化教學水平評估工作。高校教學水平評估的特點是從定量、定性兩個方面對高校教學活動加以評價,全面衡量高校整體教學水平和服務保障水平,已成為我國高校評估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