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有必要堅持績效本位、公共服務能力至上的原則,推動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機制改革步伐。
一、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的概念
(一)績效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績效包含“成績”和“效益”兩層意思。從管理學角度,績效是指從過程、產品和服務中得到的輸出結果,并能用來進行評估和與目標、標準、過去結果以及其他組織的情況進行比較[1].從經濟學角度,績效是指社會經濟管理活動的結果和成效??傮w說來,績效是成績與成效的綜合,是一定時期內的可描述的工作行為、工作方式,以及可測量的工作結果及其產生的客觀影響。
(二)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
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是指運用科學的績效評價方法、技術和標準,遵循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價程序,對公共事業管理的業績、成就、效益和實際行為結果進行評價,以科學衡量公共事業管理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例關系,測評服務對象對公共事業管理的滿意度。
二、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程序
(一)準備階段
1.確定評估項目。要根據公共事業績效管理工作需要,選擇那些與社會大眾利益息息相關、具有較高評估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公共事業項目。評估項目的確定要遵守全面系統原則、重點突出原則、科學性原則、民主性原則等。
2.制定績效評估方案??冃гu估方案要明確幾方面:一是評估主體,即由誰負責評估工作;二是評估對象,包括所評估的具體公共事業項目,以及與項目相關的機構和人員;三是評估宗旨、目的、意義和基本要求;四是評估標準,要設計科學、合理、規范、客觀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五是評估方法,堅持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結合;六是評估的地點、時間、進度安排。
(二)實施階段
績效評估實施是績效評估的核心環節,主要任務是參照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標準,充分利用觀察法、查閱資料法、調查法、個案法、實驗法等方法,廣泛搜集公共事業績效信息,運用相應的評估方法,對所獲得的績效評估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和處理,得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結論。
(三)績效報告與反饋階段
獲取公共事業績效評估結果之后,要對相關信息和數據進行審慎、客觀、實事求是的整理、分析,了解公共事業項目運行情況,撰寫績效評估報告,分析所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提出有助于提升公共事業管理績效的改進方案。評估者要將評估結果反饋給公共事業管理機構、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促使其正視評估結果,并以此為依據,采取有針對性、建設性的解決措施。
三、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所面臨的困境
(一)對績效評估認識不到位
長期以來,公共事業管理者將工作重心置于公共事業產品和服務供給數量上,忽視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對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認識不到位。公共事業涉及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環境保護等各方面,公共事業項目牽涉面廣、受益者眾多、投入多、見效慢。一些公共事業管理者的績效意識不強,開展績效評估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甚至對績效評估產生抵觸情緒,害怕績效評估影響公共事業資源配置,擾亂公共事業產品和服務市場,擔心因績效評估分數低而影響公共事業單位的公信力。
(二)績效評估法制不健全,管理松散
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工作很難順利實施,一些地方、單位的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工作流于形式。同時,由于部分地方和公共事業管理部門的領導不重視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績效評估工作管理松散,“為評估而評估”的被動式、應付式評估現象層出不窮,評估工作隨意、散漫、流于形式,經常采取如上報材料、遞交報告、專項調查、檢查、評比等敷衍塞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