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育經費投入也大幅度提高。同時,高校教育事業收入也快速增長,特別是近年來高校創辦了各種經濟實體,增加了許多創收項目,使高校資金來源渠道呈現多元化形式。高校的教育事業支出、科研事業支出金額巨大,支出項目不斷增加,支出范圍也不斷擴大。
目前,大多數高校在經費的管理和使用上還存在許多問題,如損失浪費嚴重、擠占挪用、虛開發票套現等行為屢見不鮮,科研經費支出五花八門,貪污腐敗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高校的良好形象,影響了高校正常發展。
內部審計是高?!懊庖呦到y”的第一道防線,高校的快速發展對內部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查錯防弊,監督經費使用情況;如何改進管理、加強內部控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維護學校經濟利益,已成為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內容。
高校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1.內部審計工作獨立性不強,常常受干擾
高校內部審計部門在機構設置上接受學校直接領導,雖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與學校的管理層、各部門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各種審計事務,無論是對學校財務收支綜合審計、經費預算執行情況審計,還是對各級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科研經費使用效益審計,都與各級管理者、各個部門甚至每個職工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管理層和各相關部門會直接或間接地干預內部審計。而內部審計部門為了協調好與管理層及其他部門之間的關系,又會主動或不自覺地回避審計發現的情況,對某些敏感問題避而不談,甚至為其出謀劃策,幫助找理由或補手續,盡可能地“保護”被審計部門和個人。在這種利益的牽制下,高校內部審計部門很容易喪失獨立性,使內部審計工作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監督和控制作用。
2.審計人員少,專業素質不高
內部審計部門通常是高校最“精簡”的機構之一,有些高校甚至未設置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而是與紀檢監察部門或財務部門合署辦公。審計人員少且大多數出身于會計職業或是法律專業,審計知識不全面、結構單一。特別是缺乏經濟效益審計、基建工程審計、招投標審計、物資管理審計的專業人才。
內部審計人員應具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能夠對高校的經營管理工作進行全面的監督和科學、客觀的評價。然而,現有的內部審計部門中,具備這些素質的人員不多,難以滿足高校復雜的經濟活動對內部審計提出新任務的要求。
3.審計范圍窄,審計方法和手段落后
高校的內部審計機構通常是對本單位、本部門進行審計,很少有跨單位、跨行業的審計業務,因此審計思路偏窄、審計理念陳舊。
目前,高校內部審計的重點工作仍然放在查錯防弊上,審計范圍也局限在學校財務收支的合規性上,極少涉及經濟管理領域,忽視了對資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分析。審計也多采用事后審計的方法,缺少前瞻性,難以發現在管理過程中已存在或潛在的可能會給學校造成危害的問題,風險審計能力薄弱。許多高校的內部審計手段落后,仍在采用手工查賬、手工審計方式,信息化水平偏低,導致審計效率不高,嚴重影響了審計職能的發揮,難以保障審計工作質量。
高校內部審計外包的意義
內部審計外包,是指組織將其內部審計工作全部或部分交給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中介機構來完成的一種審計形式。高校內部審計外包,是指由獨立的外部審計機構負責高校內部審計業務,包括財務收支審計、預算管理審計、科研項目審計、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招投標審計、基建工程審計等。目前,高校內部審計外包逐漸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變化,高校所處的經濟環境、涉及的財務收支活動、發生的資金往來業務越來越復雜,面對的教學、科研、招生、物資采購、創收項目、校辦企業、基建工程等領域的監管要求也越來越多。雖然高校的內部審計工作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總體水平還不高,難以滿足日益繁重的審計任務。因此,尋求外部力量,實行內部審計外包是高??尚械倪x擇,對高校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1.可以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無論內部審計部門怎樣設置,始終是高校內部的一個職能機構,其監督職能總會受到來自各方的制約,損害其獨立性。而高校實行內部審計外包,將內部審計業務交給社會審計機構執行后,由于其與學校沒有利益聯系和沖突,審計活動不會受到學校的行政干預或被審計部門及個人的影響,外部機構可從獨立的角度開展審計工作,毫無顧忌地指出高校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更加客觀的評價結果,出具的內部審計報告鑒證力更強,審計結果更有深度和實用性。同時,還能對高校各層管理人員和“重點”部門、單位起到威懾作用,有效彌補內部審計的不足。
2.可以提高審計質量
會計師事務所擁有大批的會計、審計、管理咨詢、工程造價、資產評估、法律服務、稅務服務等領域的專門人才,具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可根據審計項目的特點和具體情況選用、配置適當的人才組合。而且,注冊會計師都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擁有先進的審計技術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對被審事項的合理性、合法性、效益性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提高審計質量,改善當前高校內部審計人員不足、素質偏低的現狀。
3.可以拓展內部審計范圍
隨著經濟環境的發展,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許多高校大規模地建設新校區、改建擴建原有校區,基建項目日益增多。同時,高校收入來源渠道增多,籌資形式呈現多樣化,教育事業支出、科研支出范圍不斷擴展,使高校內部管理事務日趨復雜,不免出現決策失誤、管理失當的現象。而以財務收支審計為主的傳統審計形式已無法滿足新形勢下的高校管理需求,需要大力開展招投標審計、基建工程審計、資金使用效益審計、經營效果審計、經營風險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內部審計任務。但由于高校內部審計人員不足和內部審計機構職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僅靠高校內部審計部門無法完成這些內部審計任務。因此,需要尋求外部力量,實行內部審計外包,才能滿足審計范圍的拓展要求。另外,外部審計專家熟悉不同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可利用其掌握的公共信息資源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結合高校的經營過程和管理方式,對其財務管理、項目管理、內部控制、風險控制等,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設性意見,為高校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高校內部審計部門存在的必要性
內部審計外包只是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一種延伸,實行內部審計外包并不等于要取消內部審計機構,而是仍然要保留一個規模適當的內部審計部門,與外部審計機構相互合作,共同發展,這對高校而言十分必要。
1.有利于審計工作的內外銜接
內部審計實行外包后,會計師事務所因短期的合約關系才接觸到委托單位,對其管理結構和實際情況并不太清楚,要在短期內充分了解委托單位的具體情況也有一定難度。而高校內部審計部門對本校的發展戰略、管理手段、文化氛圍、各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等情況十分熟悉。因此,內部審計部門應大力協助外部審計人員的工作,主動向他們介紹學校各方面的情況,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料,建立外部審計機構與校內相關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合作關系,保障銜接緊密、溝通順暢,使外部審計人員能夠盡快地掌握學校內部的基本情況,緊緊圍繞學校的管理目標開展審計工作,針對委托單位的實際情況和管理需要發揮審計職能,提出客觀、準確的審計報告,提高審計質量。
2.可以有效利用審計結果
雖然內部審計外包可以提升審計質量,但是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作畢竟是短期的合約關系,所以他們往往只關注合約期內的事,注重的只是審計問題及建議的提出,對審計結果的后續工作,如審計問題的整改、審計建議的利用則不太關心,影響了審計的最終效果。而高校內部審計部門忠誠于學校,其除了關心審計結果外,更注重對學校長遠利益的影響。內部審計部門會依據審計結果,及時發現本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評價其所面臨的風險,督促涉事部門積極整改,并找到校內相關管理環節的薄弱之處,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起到防范風險的作用。
內部審計部門還可利用審計結果,以及與外部審計人員的溝通交流中,獲得內部控制和經營管理的技能與經驗,成為學校的內部管理咨詢機構,為其他部門提供改進管理、改善運營、增加價值的規范性和導向性的建議,打造高效、廉潔、務實的審計形象,將科學管理、依法理財的審計精神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和服務職能。
3.能夠規避審計風險
高校實行內部審計外包,雖然有助于內部審計功能和目標的實現,但是內部審計外包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如審計項目安排與管理當局目標相背離的風險、審計質量降低的風險、審計成本增加的風險、合同履行的風險、審計外包尋租風險等。因此,高校應保留內部審計部門,由其負責內部審計外包工作。內部審計部門應建立有效的內部審計外包監管體制,選擇資質高、信譽好的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合作方,依據審計任務選擇適當的外包形式,謹慎地簽訂內部審計外包合同,明確外包任務,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等。在審計過程中還應協助、監控外部審計人員,避免發生尋租或消極審計行為,以確保審計質量,提高審計效率,規避內部審計外包的風險。
結 論
高校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對內部審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會引起內部審計手段的革新。內部審計外包作為內部審計的一種延伸模式,能夠解決高校內部審計機構人員少、任務重、審計獨立性差、審計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已成為一種選擇趨勢。高校在實行內部審計業務外包的同時,還應積極發揮內部審計部門的職能,規避內部審計外包風險,并充分利用外包審計結果為高校健康穩定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周琳。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外包研究[J].新會計,2015(8):42-44.
[2]姚仲明。內審外包---強化高校內部審計的必然選擇[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4):164-165.
[3]陳國玲。當前形勢下高校內部審計現狀及改進措施[J].經濟師,2011(10):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