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現代平面設計的形式美探究
【引言】理性主義平面設計美學分析
【1.1】秩序化彰顯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本質
【1.2】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對設計形式及其審美秩序的把握
【1.3】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審美獲得秩序化的方法
【第二章】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科學呈現
【3.1】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時代要求
【3.2】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標準化表現
【第四章】非理性主義設計對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缺陷的修正
【結論/參考文獻】基于理性主義的平面設計審美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一章 秩序化: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客觀現實體現
對于秩序化的追求是出自人類的本能需要,理性主義平面設計的美感源于秩序,本章節力圖通過對秩序化的具體分析,得出秩序化是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客觀現實體現的結論。
秩序從字面上來解釋,就是有順序、不混亂的狀態,與無序是相對的。其內涵是指事物的存在的次序性,也就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協調性和規律性。這說明事物是遵循一定的規律而存在、發展和變化。從本質上說,秩序就是一種規律,并非人類臆造出來的,它客觀存在于世間萬物中,也是人們在適應生活、體驗生活中不斷積淀的過程。人類具有天生適應和感知秩序的能力,并通過對秩序的認識來感受審美愉悅性。
魯道夫·阿恩海姆也曾說過:“一件藝術或建筑作品,除非呈現出一種有秩序地模式,否則也不能發揮功能作用和傳遞信息?!?/p>
由此可見,一件設計作品是否優秀,可以通過秩序作為認識和理解它的內在支撐,為設計作品建立一個判斷其是否優秀的基本的規律框架,即:設計作品的功能性和審美性達到高度統一,只有設計作品符合了這個框架,設計作品才能稱之為是優秀。
設計的秩序化可以是指某一形式要素的規律化,也可以是對各相關形式元素之間標準化、系列化、規律化的處理,使得設計對象的各個部分之間或者設計對象與其相關部分之間產生秩序上的聯系,同時,在設計形式上產生有節奏的重復或韻律的延續,從而形成形式美。而理性主義平面設計中的秩序更是建立在數理級數和理性分析基礎上的,它與級數比例有著緊密的聯系,是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審美性的重要核心反映。
秩序化常以節奏化、規律化的狀態呈現,給人一種韻律美的感受,屬于理性之美的范疇。秩序化體現著設計者對于形式美的追求,是形式美的內在關系,在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審美環節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若要厘清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客觀現實體現,必須從秩序化在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中的本質體現,以及秩序化在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表現和方法入手。
第一節 秩序化彰顯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本質
優秀的平面設計作品是功能性和審美性完美融合的產物,功能性是審美性的基礎,只有實現了功能性,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換而言之,審美性的實現必須建立在滿足功能性的基礎之上,而實用功能與秩序化有著緊密的關系,如“設計的功能性離不開秩序化,功能是秩序形成、完善的最終目標。同時秩序的形成必須依托于功能,秩序通過功能驗證,證明其是否能夠成為富有美學價值的載體?!?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在《懷疑論者的漫步》一書中,有一段關于藝術的秩序化體現的論述:“藝術產品中有本質美、人類創造美和體系美:本質美在于秩序;人類創造美在于藝術家依賴而又靈活地運用法則……體系美產生于觀察?!?/p>
因此,秩序化是實現藝術形式美的本質體現,是所有具備良好實用功能的設計作品的客觀表現,理性主義平面設計也不例外。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創作的過程就是人們對設計形式美追求的過程,并且這種設計形式美的存在與自然界、社會文化以及相關的組織結構有著緊密的聯系。
一、社會秩序與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秩序的一致性
社會秩序是指有序、和諧的社會狀態,這與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秩序化并沒有直接關系,但是探究本源,我們會發現二者在根源上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地球上所有已知的生命幾乎都有自己的生存規律,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無一例外。就如適者生存這條生存規律一樣,非洲草原上的獅子有嚴格的分工和等級秩序,它們過著群居的生活,一起捕獵、分享食物,雄獅負責保衛自己的領地,雌獅則負責尋找食物、哺育后代。一旦它們的生存秩序受到破壞,必將走向滅亡,人類也是如此。當人類社會尚處于發展的幼年階段:最初的社會秩序--原始社會秩序,由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通過血緣、地域,自發地結成部落和氏族,個人依靠共同體而生存,選擇以原始群居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涉獵、共同分配的原始社會秩序來改造自然,鍛煉自己的生存能力。
當人類社會隨著正確的軌跡進一步發展時,社會形態就從原始社會步入到了奴隸社會,社會的分工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細致,在此情況下,社會就需要通過軍隊、警察、監獄等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和社會教育等進行維護和管理,才能使社會秩序變得井井有條,處于有序的發展狀態,整個社會的結構如同一張井然有序的大網,從此社會進入到了一個人為的管理狀態,社會秩序也應運而生,并且隨著每一次社會形態的更迭而繼續發展和進步。無論是封建社會秩序、奴隸社會秩序還是以大工業生產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無不體現了人類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和執行,而這種社會秩序的維護都必須遵守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由此看來,在世界上,無論哪個民族、國家的社會秩序一旦遭到破壞,必將陷入到混亂、無序的狀態。只有民主國家的社會秩序是朝著有序的方向前行的,他們的各種社會保障體系也是在秩序化的前提下進行完善。所以,秩序化已深入人心,并體現在事物的方方面面。理性主義平面設計所追求的秩序在本質上與人類的社會秩序具有相同性,具體表現在古希臘時期,城邦的建造、民主制度建立,社會秩序深入人心。其中,在建筑設計中,以古希臘巴特農神廟和雅典衛城為代表,它們在建造的過程中使用了黃金比,從人類的審美標準來看,這里的黃金比不僅僅是指數學比例關系,更多的是指其中所蘊含的秩序化。如:正五角星形中同樣存在著標準化的比例(黃金分割比例),這種標準化的反復出現體現出強烈的秩序性。關于黃金比在設計領域的研究由來已久,它最早運用于以古希臘巴特農神廟為代表的建筑設計當中,之后,隨著人類對審美秩序化的不斷探索,黃金比例便迅速地運用到各個相關領域,而在平面設計領域中的運用是在十九世紀。
二、人類對秩序的追求出自本能需要
這個問題具有二層含義。第一層是:自然秩序。如,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的變換、晝夜的更替、優勝劣汰等都屬于自然秩序??梢哉f,它的產生是大自然中有生命物體的本能需要,是有用的,并且按照一定的規律在運行,這種本能的需要首先來自生命物體生存的需要,一些動植物在抵抗各種壓力的情況下,為了生存出現的自己所特有的圖案和花紋。譬如斑馬身上所特有的富有秩序感的斑紋是為了逃避猛獸追捕;色彩斑駁的飛禽走獸為了生存生活在熱帶雨林中;五彩繽紛的花之所以呈現出鮮艷的色彩和豐富秩序的圖案是為了吸引授粉的昆蟲等。諸如此類現象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人類作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無論是人們自身的形態結構狀態,還是不斷運動著的狀態,都必須按照一定的秩序生存。人類對秩序的追求也是出于本能的需要,如果沒有秩序,人體器官就不能協調運轉,生命就會靜止,走向衰亡。當今社會,環境嚴重污染,氣候變暖,自然界中的秩序遭到破壞,人類作為自然秩序的有機組成部分,必將殃及自身的生存。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秩序。其次,人們在感受和欣賞自然秩序的同時,會發現自然形態中存在著數理邏輯和秩序結構,如雛菊的花紋呈螺旋形排列,就是一種黃金比,呈現出豐富的自然秩序之美(圖 1-1)。與此同時,設計師通過探索自然形態結構,發現自然秩序之美,并將這種“美”運用到設計的各個領域,建筑設計、平面設計中都有所體現。第二層含義,生活秩序,它與設計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生活是設計創作的基礎,設計源自生活,同時,優秀的設計作品可以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和情趣。所以,人類在創作平面設計作品時要遵循生活秩序。如果,設計一旦與生活秩序分離,作品就會呈現雜亂無章、混亂的狀態,失去了設計作品的價值,無法滿足人類審美的需要。除此之外,時間秩序也屬于生活秩序,因為人類每天都按照時間秩序而生活。如當人們面對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時候,會計劃每個時間段、每個階段、甚至每個時間點都應該干什么,其實這些計劃在無形中就受到時間秩序的限制,一旦這種秩序遭到嚴重破壞,人的生活將會脫離既定的軌跡,處于無序、混亂的狀態。
當然,人類所處的生活環境中還包含著人類所居住環境,環境優美,人們的心情才會愉悅,所以,秩序往往就等于環境優美。但由于當今社會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現象,人們通過經濟手段來治理污染,改善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一方面,就國家而言,各國每年都會花大量的資金整治污染,創造優美的環境,改善人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說,運用豐富的物質秩序可以改善精神秩序,從而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感。
另一方面,就個人而言,人們所居住的個人環境,無論是自己居住的屋子還是住宅周圍的環境,都希望總是井井有條,遵循一定的秩序。所以,人類的生活也要遵循秩序而進行。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發現設計中的秩序屬于社會秩序的范疇,因為秩序不一定顯現的存在于客觀世界,也可能被隱藏在世間萬物中,需要人們不斷的發現和探索。就理性主義平面設計而言,設計師通過對自然秩序的認識和探索,并將其運用到設計作品中來,以此達到與受眾審美秩序的同構??梢哉f,設計作品如果缺少了秩序化,就會給人雜亂無章之感,甚至會變得沒有價值。人類對秩序化本能的追求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秩序始終會伴隨著設計而行,在設計的過程中人類一刻也離不開秩序。
三、西方文明對秩序的探索
文明,是時間積淀、歷史發展的產物,由于地域環境的不同,它的發展經歷也不相同,從而出現不同特征的文明現象,每個文明都曾創造出自己輝煌的歷史。其中,西方文明之所以能在歷史舞臺上一枝獨秀,長遠留存,是因為它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基因和宇宙觀,即:理性主義哲學思想,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西方文明對理性主義平面設計藝術實體的探索是形式法則,秩序是這些形式法則的核心,而形式是設計實體的標準化、理性化、節奏化的表現。
歷史的看,古希臘唯物主義先哲德謨克利特率先提出原子論:用原子結構的構成方式來解釋宇宙實體的內在形式,認為不同的物體是由于原子在不同的位置和運用不同的秩序法則組成而成。真正將審美秩序化與形式聯系在一起的是畢達哥拉斯,他主張用數來詮釋宇宙的外在形式,認為世界是可以被人們感知的,秩序結構隱藏在混沌的宇宙整體中。并可以通過“數”找到其中的規律性。他們這一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基本元素,世間萬物的美是可以通過比例與計算得到的。把數看作是宇宙的本源,而宇宙在古希臘時期就含有數量、秩序、和諧之意。后來他們通過一定作圖、計算和深入的推演,在正五邊形中發現了最為合理、最美觀的數學比例規律,這就是“黃金分割比”.從而推到出美就是數學比例的結論,即:數比化。如:“沒有一門藝術的產生不與比例有關,而比例正存在于數之中,所以一切藝術都產生于數”,11到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勻稱與明確?!?2進一步說明了“數”蘊含著秩序之美,并在亞里士多德時期得到極大的發展,這標志著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一大突破。文藝復興以后,由畢達哥拉斯學派發現的數是人類審美秩序化的核心這一理論,逐漸被后人所證實,并一直發展到后現代化時期都沒有被動搖。西方文明對秩序化的不斷探索為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