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現代平面設計的形式美探究
【引言】理性主義平面設計美學分析
【1.1】秩序化彰顯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本質
【1.2】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對設計形式及其審美秩序的把握
【1.3】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審美獲得秩序化的方法
【第二章】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科學呈現
【3.1】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時代要求
【3.2】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標準化表現
【第四章】非理性主義設計對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缺陷的修正
【結論/參考文獻】基于理性主義的平面設計審美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標準化: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實際體現
所謂"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調一致,由主管機構批準,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以此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24可以說,標準是一種規定,而標準化是實施這種規定的活動,是一項科學活動,目的是獲得良好的秩序和收益。對應理性主義平面設計中標準化為設計提供了準則,實現平面設計要素及其分類的統一化和系列化,為受眾帶來視覺上審美感受的統一,為設計師提供有效的設計方法。即:在廣泛使用的材料、方法和程序上采取一致的標準,做到通用的原則和可以重復使用,它也可能在進行設計工作時遵循一個共同的使用準則。例如采用共同的尺寸或者坐標,平面設計中紙張開本的配置和尺寸大小的設置等等。
第一節 標準化: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美的時代要求
標準化貫穿著整個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審美發展的始終,一部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史可以稱為是一部標準化設計發展史。無論是在理性主義平面設計萌芽時期的德意志工業聯盟,還是到成熟時期的國際主義風格,標準化無處不在。
一、德意志工業聯盟中標準化的形成
現代設計藝術的先驅是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的德意志的探索者們,這與德意志的科學技術、文化環境及其民族的善于思考和探索標準化的精神是分不開的。德意志工業聯盟(Deutscher Werkbund)就此成立,作為第一個由政府促成的組織,對理性主義平面設計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聯盟成立的宣言中提出了:"標準化、大批量生產的現代生產方式,是對機械化大生產的肯定,奠定了德國理性主義設計思想的基礎。25標準化開始在理性主義平面設計中嶄露頭腳。
德國工業同盟的奠基人穆特修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英國考察工藝美術運動后,洞悉其優越性之同時,還總結出其不足之處,即:否定工業化和否定機器,對大工業生產欠缺深入思考。因而穆特修斯回到德國,即試圖將產品的質量、單純少裝飾的外形與機器生產的標準化設計原理結合起來。標準化設計在開始階段也是受到種種非議。如,穆特修斯就"標準化"問題與亨利·凡德·威爾德(Henry van de Velde)發生了激烈爭議,穆特修斯認為:"建立一種國家美學的手段就是確定一種標準",以形成"一種統一的審美趣味".26威爾德則反對任何設計標準化的企圖,認為藝術家要自由發揮設計作品,不受規則的限制。穆特修斯的觀點更能體現理性主義設計的審美原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受到多數人的支持。通過這次爭論,標準化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并且在國際上流行開來。穆特修斯對理性主義及標準化設計的推崇,符合簡潔與合理性的準則,而且觀點具有前瞻性,有把握未來設計走向的敏銳眼光。當時這種設計觀點的提出,在德國設計界"一石激起千層浪" ,貶損有加,如有的設計師批評這種觀點桎梏了設計師的個性發揮和創作自由。但就德國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而言,穆特修斯的設計理念非常正確,從而在德國舉起了理性主義設計的大旗。
德國工業同盟的彼得·貝倫斯也是理性主義設計的實踐者,最早將工業生產中的標準化引入到平面設計的標準中。他在德國通用電器公司就職期間,對該企業形象進行整體設計,成為系統設計的開山鼻祖。貝倫斯還設計了結構極為簡單,但功能性較強的諸如電水壺等工業產品,將水壺的零件完全的標準化,并對這些零件進行不同的拆裝、組合,形成八十余種水壺樣式(圖3-1)。尤其他于1909年設計建造的渦輪機廠車間,外形采用簡潔的多邊形屋頂,大面積的玻璃窗,完全改變了傳統手工作坊陰暗、潮濕、昏濁的惡劣工作環境。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功能主義原則。同時,他還認為:
"正確的比例是形式的審美價值的基礎,主張對造型規律進行數學分析,他拒絕復制歷史風格,而在研究植物、花朵的造型和動物界、植物界的線條的基礎上,堅持理性主義美的原則。"27貝倫斯的設計思想無疑比穆特修斯向前推進了一步,對科學性的重視和要求更為深入。另外,他在對工業產品和建筑進行理性思考和設計的同時,加入了對產品美感的關注。即:貝倫斯的設計在滿足人們功能需求的同時,還加了大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力度。
總之,德國工業同盟的標準化設計是建立在理性主義和功能主義設計基礎之上的,它利用科學的、邏輯的思維方式來進行生產、實踐,規范了設計師的工作程序和產品的質量標準,對設計、生產流程的檢測和監控就有章可循、有據可查,而不是雜亂無章,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這種批量化生產非常滿足當時德國迅速振興本國工業,拓展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從而為德國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現代藝術運動中標準化的展現
20世紀初,一系列現代藝術運動正在蓬勃興起,如俄國的構成主義、荷蘭風格派等,它們力圖探索在工業生產和科學發展條件下的標準化,同時這一系運動為標準化在理性主義平面設計中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這個時期的標準化主要表現在"簡化"上,對設計形式的簡化,追求無裝飾性;對圖形的簡化,追求抽象化、幾何化等,以此達到人類對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審美愉悅性。
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前后,由俄國的一小批先進只是分子和設計師在立體主義影響下,以幾何形體和抽象圖形藝術傳達為主要媒介,建立起來的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擁護新政,贊揚工業文明,崇拜機械結構方式,推崇現代工業材料,釆用長方形、圓形和直線等構成抽象的造型,并力圖廣泛地運用于造型藝術和設計藝術中。"28構成主義的先驅者亞力克賽·甘(Aleksei Gan)是在 1922年撰寫《構成主義》(Konstruktivizm)的宣言,提出"構成主義的三個基本原則,即:
技術性(teconics)、肌理(texture)、構成(construction)。"29將構成主義設計與工業生產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這三個原則是形式美標準化的體現。當時平面設計的特征主要表現在:采用簡單的視覺語言,以幾何圖形和縱橫的版面編排形式為基礎,在字體上釆用無裝飾線體。并且成功的將抽象圖形和攝影技術的合成在一起應用到平面設計中。正如李西斯基(El Lissitzky)的代表性作品--革命宣傳招貼《紅色楔子攻打白色》(Beat the Whiteswit the Red Wedge)(圖 3-2),整張招貼采用簡單的幾何圖形和鮮明、單純的色彩表達了對革命勝利的信心,是當時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李西茨基的作品在這一類型設計中是十分成功而具有代表性的。另外,最具代表性的為構成主義的核心人物卡西米爾·馬列維奇(Kasimir Malevich),他是幾何抽象畫風的開拓者,在 1913 年所創作的《黑方塊》(圖 3-3)表達出其對藝術的經驗認識只是色彩的感覺而已;1915 年設計的作品《至上派構成》(圖 3-4)進一步說明:
簡單的幾何形式和鮮明的色彩對比組成了作品的全部結構內容,對當時的理性主義平面設計帶來很大影響。俄國的構成主義對于理性主義平面設計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西方藝術的創新與繁榮功不可沒。
"風格派(De Stijil)"思想最早起源于蒙德里安的繪畫方式用簡單抽象的幾何圖形來對正在花開時節的蘋果樹進行詮釋。如在平面上用橫線和豎線組合形成方形或單元格的結構,并且在這些結構當中填充三元色(紅、黃、藍),以數學計算方式為基礎(圖3-5)??梢哉f蒙德里安渴望用一種標準化的藝術語言來反映自己創作的作品。
結果,設計就和數學一樣,成為精確傳達理性主義思想的手段。西奧·凡·杜斯伯格創辦的雜志《風格》(De Stijil)(圖3-6),這本雜志的設計還體現了當時平面設計的特點,即:在版式編排方面,高度理性,采用簡單的縱橫編排和非對稱方式;在字體設計方面,采用無裝飾線體設計;在印刷上,采用紅色與黑色相配的視覺傳達效果。
荷蘭風格派的設計更多代表一種視覺語言,展現了繪畫與設計的獨特審美思想,它與俄國構成主義并駕齊驅,對數學思想的提倡為日后理性主義標準化化版面計算提供幫助,推動著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向前邁進。
三、德國包豪斯對標準實踐傳播
德國包豪斯是現代主義設計的搖籃。自20世紀20年代起就推崇功能性、邏輯性、和技術性,體現了理性主義設計理論、設計風格和設計方法。盡管世界設計潮流風云變幻、設計流派此起彼伏,但這種理性主義設計理念和風格在德國始終占據著絕對統帥的地位。
包豪斯的創始人著名建筑家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深受理性主義設計審美的影響,他將標準化設計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并運用到建筑設計中,"包豪斯的理想是,以一種融合時代精神的方式,為住宅的發展做出貢獻--從簡單的用品直到整個居住建筑。"30"我們的時代已經創始了一種工業上的合理化改革,建立在稱為標準化的一種手工勞動和機器生產相結合的關系之上,這對建筑業也已產生了直接的影響。"31以上觀點都體現標準化的根本來源是工業化下的理性和功能主義相結合崛起的結果。
包豪斯的教員們在教學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很好的詮釋了他們對于標準化設計的追求。如負責家具車間的布魯爾設計了世界第一張以標準件組合成的鋼管椅,簡潔、實用,突出強調其功能性。布魯爾對理性主義設計的較真態度毫不遜色于其他設計師,他設計的一些家具,都花費了很多時間來進行精確計算和設計。他后來還專門對設計的規格化與標準化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驗。這是對設計科學性的肯定,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而且在思想深度上還有了一定延展。
四、國際主義平面設計對標準化的應用
標準化在國際主義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尤為明顯。其特點是:"力圖通過簡單的網格結構和近乎標準化的版面公式,達到設計上的統一性。"32這種風格是將字體、插圖、標志等視覺元素規范地組織在縱橫結構的幾何框架中。既能準確地向受眾傳達實用功能,又將理性化的設計風格沿襲下去成為現代化的代名詞。同時,網格設計作為這個時期的標準化設計方法被廣泛應用。
例如,國際平面設計早期起關鍵作用的設計大師馬克斯·比爾(Max Bill,1980-)采用標準化的設計方法使得國際主義平面設計發展成高度次序化、理性化和功能化的平面編排風格。設計大師約瑟夫·米勒·布魯克曼(Josef Muller-Brockman)不僅是國際主義平面風格精神領導人,也是網格設計確立的關鍵人物。他的設計理念是:
主張標準化、理性化、系統化的原則,強調在平面處理方面非常的簡潔明確,認為設計的最高宗旨是為了傳達、具有時代感、現代感和視覺沖擊力。1959 年,由他和維瓦萊利等設計師在瑞士出版的《新平面設計》(New Graphic Design,Neue Grafik)標志著瑞士平面設計風格成為國際主義風格,該期刊采用三種語言展示了國際主義平面設計的基本理論和中心思想。他還曾多次將國際版面風格傳播和推廣到美國和日本,這對理性主義平面設計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縱觀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從德國工業聯盟對機器標準化的探索到構成主義、風格主義和包豪斯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對平面設計中標準化的探討,再到國際主義風格設計中理性的探討,網格設計作為理性主義平面設計的審美手段便應運而生了,這種設計方式不但影響了現代平面設計,而且在整個平面設計領域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