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操作、樂于探究,旨在讓學生從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出發,選擇感興趣、操作性強的話題,采取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方式開展研究活動,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镀胀ǜ咧小把芯啃詫W習”實施指南》指出:“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毖芯啃詫W習摒棄了接受式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知識,引領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通過實踐活動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研究性學習的引入為信息技術增添了無限生機。
一、信息技術課程下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1.有利于明確學習目的。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不能滿足于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能,還要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適應信息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片面地認為上信息課就是上網瀏覽、聽音樂、聊天,教師要將學科學習與技術應用融合起來,讓學生去完成演示文稿、網頁等作品,產生學習成就感,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2.有助于提高信息素養。研究性學習豐富了學習資源,拓展了學生視野,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通過走訪調查、社會實踐、信息搜集等形式豐富獲取信息的途徑,逐步學會篩選、處理和表達信息,從而提升信息素養。
3.有利于加強學科整合。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手段,促進了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能豐富學科知識的呈現形式,能取得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效果,教師要引領學生學會運用幾何畫板、FLASH 等工具探究其他學科的知識,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信息技術課程下的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內容
研究性學習要走出重智輕情、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評價方式的困擾,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
1.參與活動的態度。評價內容包括參與活動的意識、分工合作的精神、信息和分享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認真獲取結論等方面的內容。
2.活動體驗情況。教師要借助于活動記錄、研究報告,了解學生是否樂學和在活動中的參與度,關注學生是否提供積極的建議和有效解決問題的措施。
3.研究方法及掌握技能。教師要關注學生資料的多樣性、價值性,分析是否有條理、表達是否清晰。
4.學習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完成學習成果,可以是動畫、網頁、設計等作品,也可以是調查報告、研究論文等形式。
三、信息技術課程下的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方法
1.樹立生本評價觀。信息技術評價旨在營造開放的學習環境,在注重教師指導的前提下,關注學生的自我探究。學生是評價的主體,理應參與到評價之中,因而教師要樹立生本評價觀,改變傳統的被動評價狀態,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我完善。
(1)自我評價。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親自參與活動、獨立完成各項研究任務、親歷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而這種體驗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深刻。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包括探究興趣、學習內容、是否努力、是否具有創造性等內容,從而不斷矯正自身行為,縮小與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2)同學互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同伴之間彼此分享、互相促進、互相幫助,通過同學互評可以獲得必要的反饋,從而反省自己、完善自己,促進合作效率的提高。(3)教師評價。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切不可放任自流,要及時捕捉信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表現出來的操作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毅力、合作意識和研究方法做出以激勵為主的評價,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讓他們出色地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
2.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制定評價量規,通過課堂觀察、學生作品等對學生獲取的知識、技能等以等級的形式進行衡量,并據此做出定性結論的評判。如在制作專題網站活動中,根據“網頁制作量規評價表”對主題、網站規劃、內容、素材運用、技術、頁面效果、小組合作、創意等按 A、B、C 三類進行評價。對于難以量化處理的內容,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容可以采用定性評價方式,教師要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有努力就有收獲,體驗到成功的愉悅。
3.檔案袋評價法。教師要通過收集學生不同時期的作品或課堂觀察、提問、作業等資料,可以是圖片資料、文字資料,也可以是學生的行為表現,通過對比對學生的現實表現進行評價,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讓學生健康的成長。
總之,我們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機制,發揮評價的甄別、導向和激勵作用,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能提高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