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近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入,軍隊院校任職教育的教學重點已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綜合傳授知識與培養任職技能轉移,著重培養學員的創新精神、較強的適應能力及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我軍裝備信息化快速發展的需要.
計算機課程作為軍隊院校士官學員在大學教育階段的公共基礎課,是培養學員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其專業領域問題的能力,它是軍隊院校人才培養計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為此,廣大教員應該適應現代教育教學規律和任職教育特點對計算機類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從而提高軍隊院校士官學員計算機類課程的教學質量.
2計算機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學員基礎參差不齊,認識存在誤區
隨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學,但由于各個地區經濟、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新學員入學時的計算機水平呈現出很大的差異[1].例如我院2+1士官學員,有的入學前經常接觸計算機,能夠熟練運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應用軟件,部分學員還會進行網頁制作、圖像處理等,甚至有的還通過了全國計算機等級一級和二級考試,但大部分學員從未接觸或很少接觸計算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到讓有基礎的學員不感覺是舊菜冷吃,讓沒有基礎的學員感覺學習不是特別吃力,確實是一個難題.
2.2學員學習觀念與方法不正確
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對象是新學員,他們尚未擺脫中學灌輸式教育模式,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對大學的學習模式不適應,學習自覺性差、主動性不高.相當一部分學員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以為僅靠死記硬背概念、不用上機實踐就能學會計算機;還有的學員學習觀念不正確,認為上學就是拿文憑,上不上課無所謂,實習課也不認真上機練習.而從未接觸或很少接觸計算機的學員卻感覺計算機深奧難懂,產生畏難情緒,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失去了學習信心[2].
2.3計算機課程授課學時不足
計算機課程的概念性、操作性和實踐性都很強,但課時嚴重不足,加上實習課時只有70學時,如何在短短的70學時內把所有的教學內容組織好,講解到位,教會學員必要的計算機操作技巧,是教員面臨的最大難題.
2.4計算機實驗室建設不足,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結合不夠
計算機課程必須要有實驗課來調動學員的興趣,如果實驗課做不好,將大大影響教學效果.在對實驗課的調查中發現,95%以上的學員對實驗課的興趣很高,98%的同學認為實驗課對理論課的促進作用很大.但是,有些院校的計算機多媒體機房較少,無法滿足日常計算機課程教學的需要.究其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計算機實驗室建設規模偏小,機器層次偏低,不能滿足教學需要;二是計算機實驗室管理手段相對落后,給維護工作帶來極大困難;三是計算機實驗室專業管理人員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3任職教育的特點
任職教育是指以解決任職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士官院校的任職教育,則是在一定學歷基礎上,按照部隊崗位任職需要,給予受教育者以任職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教育.
主要任務就是任職前培訓或任職后的補訓,其最核心的本質是以崗位需求為牽引、以崗位能力培養為重點,使士官適應任職需要[3].
從我軍已經開展的任職教育實踐來看,士官任職教育的特點為:
一是學制靈活.士官任職教育一般是短期培訓,訓練實踐大致為幾周或幾個月不等,一些特殊專業和部分高級士官培訓也可能需要更長的培訓周期.
二是教育目的明確.任職教育明確指向某一崗位,以便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訓用接軌,達到任職資格.
三是教學內容實用.由于任職教育學制短,有針對性,所以就要求了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即所學知識和能力一出校門就能派上用場.
四是教育對象廣泛,由于士官從事的崗位領域龐大,士官的能力要求不同,所以士官任職教育工作是一個需要統籌規劃,循序漸進的過程.
4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面對困難,廣大教員積極思考,不斷探索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新思路,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優化知識結構、重視能力培養為出發點,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員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學員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整體優化課程結構、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為主線,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加強課程整合和課程群建設,構建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逐步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努力提高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質量[4].
4.1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離不開教材,而教材內容都是按一定的規范編寫的,有其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未必就說它一定適用于所有的學員.如果按部就班地完全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傳授,平鋪直敘,其結果只能是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要根據學員的實際,精心組織,認真編排,讓學員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抽象,從而激發學員學習的熱情,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因此,教員只有在充分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吃透"教材內容.在熟練掌握了教學內容的情況下,才可能真正做到對教學內容的精心組織.
4.2構建學習平臺
計算機課程體現了對全體學員的信息技術基礎的共同要求.我們針對學員不同層次的基礎而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一是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為新學員提供一個如何學習計算機課程及每個知識模塊應達到的水平要求的實習指導文件;二是采取靈活的考試方式,課程結束時采取教考分離,以學員參加全國計算機一級等級考試成績作為本門課程的結束考試成績,這樣既可以保證學員以考促學,又可以使學員拿到國家承認的證書;三是配合教學與考試方式,構建一個學員自主學習的網絡教學環境,該教學平臺可以提供學習資源、教學課件,提供交流、答疑解惑,為學員自學、學員與教員交流提供高效方便的平臺.
4.3從教學模式上,推行分層次教學
由于學員生源分布廣、水平參差不齊,按照傳統的自然班級授課方法,必然造成"兩頭吃不飽"、"進度難掌握"等系列新問題.心理科學表明,人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教育教學理論也證明由于學員基礎知識、興趣愛好、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存在差異,教員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員學有所得.針對學員進校時計算機基礎的不同情況,采用分層次教學,讓學員有機會根據個人情況在學習深度上進行選擇,也可以更好地執行教學內容,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路.
4.4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任務驅動"方式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強調學員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適用于培養學員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員受益終生.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的目標在于使人能夠繼續教育自己".設計有針對性的綜合題目,提高學員組織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通過"任務驅動"布置的綜合應用作業,不僅給學員提供了個性發展的空間,而且發現了同學們不同的興趣點,更有利于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更利于學員成才.
4.5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員的"主導"和學員的"主體"作用
"教"與"學"是兩個不同的主體.要達到教學目的,就必須使"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只有雙方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而這當中教員顯然起著主導的作用,他應該像樂隊的指揮那樣有目的、有重點地指揮著"學"的那一方,作定向運動,朝著即定的目標進發.在這個過程中有輕重緩急之分,有時是整個樂隊同時齊奏,有時是個別獨奏.可能是"后進"的學員追著"先進"的學員一步步前行,也可能是"先進"的學員拉著"后進"的學員穿越重重困難.這當中教員作為指揮者,其作用和重要性不容忽視.
4.6在教學手段上,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計算機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指理論以實用、夠用為原則,以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為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和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確定學生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根據課程內容需要,安排學生到計算機多媒體教室上課,打破理論、實驗課和實訓課的界限,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學習的興趣,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4.7充分激發學員的求知欲望
作為人來說,無論老少,對未知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正因為好奇,才有了求知的欲望.然而求知,學習的欲望絕不能僅僅只停留在好奇上,更何況是對于需要投入精力、時間、耐心和毅力的學習.
所以,教員除了要起好指揮的作用外,還得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努力保持學員旺盛的求知欲,不斷提高學員對知識渴望了解的程度.教員就必須不斷設計好的懸念,通過猜測、推理、嘗試、實踐、步步深入,直到找到答案.完成一個一個知識點的突破、掌握、使用,最終達到融會貫通.
4.8加強計算機實驗室建設,提升學員能力素質培養
計算機課程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實作課.就像學習繪圖一樣,再有名師的指點,如果自己不動手練習作畫,你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名畫家.再動聽的講解,再精辟的分析,再生動的演示,也無法培養出學員過硬的操作技能和熟練的應用能力,所以上機實際操作是計算機課程必不可少的環節.而且學員技能的高低完全有賴于上機時間的積累.在合理的安排下,循序漸進的訓練下,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不斷提高、加深、鞏固學習的內容和操作內容,就能在有效的時間內,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的操作.
具體著眼于三個方面:
一是著眼計算機實驗教學任務需求,做好實驗室建設的科學規劃;二是以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為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和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用、夠用為原則,加強實驗室教學體系,構建"教學做"一體化實驗教學新體系;三是分認識計算機實驗室管理人員在機房管理及實驗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實驗室管理人員隊伍建設規劃[5].
5結束語
計算機課程作為士官學員的公共基礎課,最重要的目標是讓學員體會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操作技能得到加強,如果能夠把這種能力的形成擴展到所有學科的學習中,發展到學會學習、學會生存,才是教育的目的.總之,只有從文化教育和操作技能的整體來把握計算機知識的作用和地位,才能真正揭示軍隊任職院校開設計算機課程的目的和意義,為國家和軍隊培養合格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欣如,曾一,文俊潔.《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9\\):124-125.
[2] 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育新階段的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大學教育,2004\\(9\\):7-10.
[3] 王雅雯,李春燕.【J】.科技信息,2013\\(16\\):429.
[4] 韓烈琴.計算機創新人才的培養[J].人才開發,2004\\(5\\):41-42.
[5] 朱杭.高職院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思考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08\\(6\\):151-153